阅读次数: 次
8月8日至14日是第七个“中国过敏防治周”,主题是:关注环境,顺畅呼吸。近几年中国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皮肤过敏、过敏性结膜炎、食物过敏、药物过敏、过敏性休克等。在中国过敏防治周来临之际,为了促进过敏性疾病的诊治进展,8月20日,我院儿科举办了第三届儿科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治进展论坛。医院党委副书记郭亚萍书记、科教科科长赵刚科长参会。
此次论坛邀请到国家、省、市级儿科及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知名专家授课,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呼吸内科主任张建华教授、东部战区总医院儿科主任夏正坤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过敏诊疗中心主任程雷教授、苏州儿童医院主任郝创利教授、无锡市儿童医院消化科主任林琼教授、呼吸科主任李羚教授、顾晓虹教授、我院儿科主任任明星教授。李天宇、孙卫平、李虎、万俊等教授主持会议。
讲课精彩纷呈
程雷教授首先讲述儿童腺样体肥大的危害,是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重要病因,且可导致腺样体面容、面骨发育障碍,还会导致厌食、呕吐、消化不良、呼吸不畅、肺扩张不足、头痛、夜惊、多梦、磨牙、注意力不集中等并发症。轻度到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可口服及外用药物保守治疗,重度患儿需尽早施行腺样体切除术。
郝创利教授通过阐述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论述规范化过敏原诊断流程,比较了几种常用的过敏检查方法的利弊和结果判读方法,包括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过敏原皮内试验、过敏原激发试验、药物激发试验、斑贴试验、过敏原体外诊断方法、过敏原特异性IgG4检测、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最后讲到了我国常见气传过敏原的分布情况,讲课拓宽了我们的诊断思路,让过敏性疾病尽收眼底,无路可逃。
李羚教授认为儿童重症哮喘虽然仅占哮喘患者总数的5%左右,但其疾病负担极大,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强调哮喘规范治疗的重要性,未控制哮喘多为未使用规范化控制药物治疗的轻度哮喘。难治性哮喘可能由于哮喘诊断有误、药物吸入技术不准确、依从性差、共患疾病等导致。儿童哮喘中真正耐药的重症哮喘并不多见。因此,对于疗效欠佳的儿童哮喘患者,要仔细评估诊断的准确性和药物的合理性。
林琼教授讲述了母乳喂养相关食物过敏的规范诊疗,强调母乳在预防食物过敏方面的重要作用,但也有部分母乳喂养婴儿出现食物过敏,如荨麻疹、呕吐、咳嗽、喘息、嗜睡、大便带血、低血压、紫绀、特应性皮炎等。应对方法为母亲需先进行饮食回避,若依然无效,需更换为氨基酸奶粉喂养,同时补充营养。
夏正坤教授在线上,重点讲述了免疫调节剂的种类及临床使用机制、适应症,认为只有充分理解不同免疫抑制剂的适应症、作用机制、毒副作用,才能针对性、合理应用,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为我们临床应用免疫抑制剂提供了规范的指南标准。
顾晓红教授讲述了过敏性气道疾病与微生态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鼻腔、肺部、肠道、皮肤微生态均与过敏性疾病有关。通过列举相关研究案例证明口服益生菌可以抑制气道过敏。这位我们治疗过敏性疾病打开了新思路。
张建华教授连线讲课:儿童难治性慢性咳嗽机制复杂,病理改变有气道慢性炎症、气道结构功能改变、神经精神障碍、功能呼吸障碍,常见病因有气管、心肺血管发育异常、原发或转移肿瘤、组织细胞增生症、胃食管反流、食物过敏引发胃肠道紊乱、咽喉反流、儿童抽动症等,需抽丝剥茧般逐步筛查方能明确病因。
最后我院儿科任明星主任详细解说了奥马珠单抗阻断异常免疫通路,抑制IgE合成,改善气道重塑的机制,对于使用常规治疗方法无效的中、重度哮喘患儿来说,奥马珠单抗可显著提高疗效,改善症状。
“本次论坛,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国内多名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知名专家,结合医学科技前沿观点与创新性理论,围绕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成因、关键环节、防控靶点、预测预警及早期诊断等难点、热点、痛点问题,进行专题演讲与对话交流,探讨新政策、新理论,分享新技术、新进展,共飨儿科学术盛宴。”我院儿科主任任明星表示,希望借此契机进一步推进变态反应性疾病防治工作地深入开展,贡献“儿科人”的力量。(通讯员张黎雯、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