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次数: 次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下肢损伤,多见于运动爱好者、老年人及交通事故伤者。传统观念认为术后需要6-8周的制动和非负重期,以防止内固定失败和骨折移位。然而,随着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推广和临床证据的积累,早期负重已成为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的新趋势。
许多患者对“何时可以负重”、“如何科学负重”存在疑虑,错误的负重方式可能导致骨延迟愈合、踝关节僵硬甚至二次损伤。今天小久医生就通过一则临床病理和大家分享早期负重康复的重要。
45岁的张先生因踝关节骨折在我院足踝外科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我院早期康复团队(骨科医生+康复治疗师+护士)为他量身制定了科学的早期康复计划。在康复团队指导下,张先生术后第2周开始逐步进行负重训练,配合物理治疗和功能锻炼。短短6周后,他已能自主行走,且腿脚活动灵活,肌肉力量恢复良好。
“原以为‘伤筋动骨100天’,没想到在九院治疗后能恢复得这么快!”张先生开心地说,“医生教的康复方法很管用,现在走路一点都不费劲!”
我院早期康复治疗团队,坚持“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通过早期负重康复训练,减少术后制动时间,加速功能恢复,让更多患者像张先生一样,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小久科普
一、什么是早期负重?
早期负重指在骨折初步愈合后(通常术后2-6周),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增加患肢的承重比例,从部分负重(如20%-50%体重)过渡到完全负重(100%体重)。与传统“长期制动”相比,早期负重的优势包括:减少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缩短康复周期。
二、早期负重的实施条件与评估要点
早期负重并非适用于所有踝关节骨折患者,必须满足条件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关键评估指标包括:
骨折因素:骨折类型(单踝、双踝或三踝骨折)、关节面受累情况、内固定稳定性(术中评估)、是否合并韧带损伤。
患者因素:年龄和骨密度状况、体重指数(BMI)、合并疾病(如糖尿病)、依从性和理解能力。
伤口评估:切口愈合情况、周围软组织肿胀程度、局部皮肤温度变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以下情况需要谨慎或推迟早期负重: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固定不够稳固的病例、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依从性差或无法正确使用辅助器具。
三、早期负重的具体实施方法
踝关节骨折的负重时间因骨折类型、手术方式和个体差异而异,需严格遵循医生和康复师的建议。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术后0-2周:保护期(完全不负重)·
目标:减轻肿胀、避免伤口感染。
措施:使用支具或石膏固定,保持踝关节中立位。
绝对避免患肢着地,可以借助拐杖或轮椅移动。
进行脚趾轻微活动(如勾脚趾)促进血液循环。
2、术后2-6周:渐进负重期(部分负重)
术后2周手术切口愈合缝线拆除后作为早期负重的起始点。
方法:首次负重(20%-30%体重):在医生的监护指导下进行,并做好评估记录,确定首次负重量及负重计划。
部分负重:坐位下负重:先尝试脚尖轻触地面,逐渐增加压力。
站立位负重:使用双拐或助行器,辅助体重秤显示重量 。
注意:若出现剧烈疼痛或肿胀,需暂停并咨询医生。
3、术后6-8周:完全负重期
目标:从部分负重逐步过渡到完全负重行走。
方法:从双拐→单拐→无拐杖过渡。 加强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
标志:行走时无疼痛,X光显示骨折愈合良好。
重要提示:开放性骨折、严重骨质疏松或内固定不稳定的患者,可能需要延长不负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