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次数: 次
如果有一个“万能处方”能降低血压、血糖、体重和血脂,改善睡眠质量和心脏健康,甚至可以预防和治疗40余种慢性疾病,你是否愿意试一试?其实,已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证实了这个处方的存在,那就是“运动”!因此,“运动是良医”的理念应运而生。
运动究竟能给健康带来哪些好处?1、提高心肺功能2、减少心血管事件3、增强身体免疫力4、减少慢性病发生5、改善睡眠。
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对120万人开展“不同的运动对精神和身体健康的影响程度”的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可以降低全因死亡率。
其中,收益最高的是挥拍类运动,可降低47%的全因死亡率;第二为游泳,可降低28%的全因死亡率;第三为有氧运动,可降低27%的全因死亡率。
如何防止运动损害?美国国家伤害预防与控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Injury Prevention and Control)进行了为期2年的观察,发现跑步爱好者受伤比率达到66%,国内相应运动爱好者的发病率在55%左右;羽毛球踝部受伤比例为36%[1];运动膝部损伤比例为14.8%[2]。
那么,该如何防止运动中的损害呢?
防止运动损伤有其系统化的考量:1、自我评价——主客观信息。主观信息包括健康情况筛查、职业、爱好和病史。客观信息包括心率与血压和身体成分(脂率、围度、腰臀比和BMI)。2、客观评估。心肺功能评估、静态姿势评估、动态姿势评估。 3、运动前正确热身。
交叉跳、动态拉伸、弓步拉伸。4、运动中正确的姿势和动作。5、专业运动知识储备(1)挑选合适的运动装备(2)懂得相关保护措施(3)习惯于佩戴护具。6、运动要适量。《柳叶刀》推荐:每次锻炼的最佳时长在45-60分钟之间。如果小于45分钟,运动效果会减弱;大于60分钟,则不仅没有更高收益,还容易产生负效应。锻炼频次在一周3-5天,每天1次,收益最高。7、注意适当的休息和补充。
损伤后的治疗原则。1、伤情的自我评估
2、“POLICE”处理法:在家做自我恢复的工作。(1)保护(Protection)。采取避免运动伤害的策略,例如:行动不便时使用拐杖。(2)适当负重(Optimal loading)。原则上建议急性损伤开始尽可能不负重,过了急性期(48-72小时)后逐步根据合适程度负重。(3)冰敷(Ice)。让受伤部位止血、消肿,每次冰敷约15~20分钟,再斟酌调整是否持续冰敷。(4)压迫(Compression)。冰敷后在患部施压包扎,以阻止继续出血且可消肿。(5)抬高(Elevation)。将伤处抬高,高于心脏的水平位置,缓和出血及减少肿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