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次数: 次
开学季,“神兽们”回到学校,最喜欢的应该就是体育运动,但是,不科学、不合理的运动可能会带来“意外”。为此,我院运动医学科的医护们,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份运动安全提示,请查收!
受伤早期要冰敷
案例:小陈是一位热爱体育运动的4年级学生,在一节体育课上,他不小心扭伤了教坏,同学们慌乱的找来热毛巾准备给他热敷……
停!急性损伤千万不要热敷。急性损伤常由于突发的外伤引起(如跌倒、扭伤或直接撞击等)。损伤后,局部发生出血、炎症反应、肿胀及疼痛,必须立即正确处理。如果热敷反而会使局部充血和疼痛更严重。此时一定要先冰敷,冰敷能够降低组织温度和代谢率、减慢神经传导速速、收缩周围血管,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同时还具有缓解肌肉痉挛等作用。
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在损伤最初的2-3天内冰敷,直到肿胀消退。冰敷一般维持10-15分钟,然后移开。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继续冰敷,也可每隔3-4小时进行1次。
为了避免冻伤,不要把冰袋直接放置在皮肤上。如果冰袋直接放置在皮肤上的时间过久,会引起冻伤,皮肤和皮下组织(肌肉、神经核脂肪)都会受损。有些部位,比如肘关节、膝关节等处皮下组织比较薄弱,神经解痉皮肤,冰敷时更需要控制时间,以免损伤神经。
当然,冰敷只是知识急性运动损伤处理的其中一个操作。完整处理则需按照急性运动损伤PRICE原则。
急性运动损伤PRICE原则
PRICE原则是5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组合,对应的中文意思是“保护protection、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
保护受伤部位:可以使用支具固定或者贴扎保护,避免二次损伤。
休息:停止活动或运动,避免受伤处负重,减轻负荷。
冰敷:肿痛部位冰敷,每次10-15分钟,可每个3-4小时1次。
加压包扎:可使用压力绷带加压保护,防止肿胀。
抬高患肢:原则上适用于肢体远端的损伤,可降低伤肢的血流量,减少出血,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循环,加速肿胀的消退。
对于急性运动损伤,主要处理原则是尽可能控制疼痛和肿胀,参照急性运动损伤的PRICE处理原则进行,损伤后24小时内尽早实施。
运动中,如何避免受伤?
在运动前认真做好热身!热身非常重要,可以有效预防运动中的损伤和意外发生。
人体突然从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进入挥汗如雨的状态,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让心率、呼吸加快,体温升高,更好地调动身体各个器官组织进入运动状态,这就是热身的作用。
在运动完之后,放松整理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大强度运动后,肌肉可能会疲劳、紧张,出现延迟性酸痛。所以,一定要在运动后及时进行放松恢复。一般运动完之后不能马上停止,更不能坐下或者躺下。可以先慢跑或者慢走几分钟,目的是使心率、呼吸慢下来,体温降下来,尽可能的恢复到正常活动时的水平。
让一个孩子放下IPAD很难,但是让一群孩子赛跑比快慢却很简单。运动不仅可以放松身心,还能转移压力,让人脑放松,更好的面对压力。当然,孩子们科学运动才能更好收获健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