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次数: 次
骨折后,损伤部位易出现肿胀疼痛,部分患者还发现肿胀处起了水泡,且越长越大。明明是骨折,为什么会起水泡呢?
骨折后的水泡是什么?局部皮肤上出现的水泡叫“张力性水泡”,在骨科病房较常见。张力性水泡的产生原理主要是因为骨折部位除了骨头有严重损伤外,周围的骨膜、肌肉、皮肤等软组织也有不同程度的挫伤。软组织挫伤后会产生大量的出血和渗出液,造成局部明显肿胀,许多患者骨折肿胀部位皮肤被撑开呈现无褶皱、发亮状态,这种肿胀在损伤后的3-4天达到高峰。由于肿胀的太厉害,软组织里充满了大量的瘀血、组织渗液和水肿的细胞,压力非常高。而皮肤的真皮层和表皮层之间是薄弱空隙,当内部压力高到一定程度,这些血水就会冲破屏障,进入到表皮和真皮之间的间隙,于是表皮被涨了起来,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水泡或血泡了。
张力性水泡有什么危害?张力性水泡的出现不仅增加了伤口感染的几率,还会影响手术的正常进行,延误骨折的治疗。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骨筋膜室综合症,严重的会累及肾脏导致截肢。
张力性水泡该如何治疗?张力性水泡的治疗需针对病因处理,首先骨折发生后应适当制动,避免骨折端的移动,引起二次损伤,24-48小时内可适当冷疗,减少组织出血以及水肿和渗出;其次抬高患肢可以促进静脉回流,从而减轻局部的肿胀;然后就是在固定牢固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活动骨折的远近端,通过肌肉的收缩促进静脉回流,可以减轻水肿。
建议患者治疗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清淡,避免吃发物,多吃富含钙的食物,戒烟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