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次数: 次
医护们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因高热而前来急诊的患儿,陪伴在旁的家长们往往神情紧张、不知所措,甚至对孩子发烧的认知存在诸多误解。今天,小久医生就结合实际病例,来为大家科普:小儿发热常见的认识及治疗误区。
这天中午,我院儿科急诊突然冲入3位家长,其中一位抱着个9个月大的婴儿,急声高喊:“医生!孩子烧到40℃了,快救救他!”儿科主任助理张黎雯赶紧上前仔细检查,期间孩子精神状态良好,张主任拿过家长手中的水瓶,孩子大口喝起水来。见孩子“里三层外三层”捂得严实,医生建议家长将孩子外套脱下,并喂服1次退热药物,同时建议孩子要多喝水,防止高热惊厥。在等待孩子验血结果的同时,张主任为家长耐心讲解小儿发热治疗的相关知识,家长也逐渐减轻了焦虑,20分钟后,验血结果显示一切正常,孩子的体温也降了下来。
那么孩子发烧到底存在哪些误区呢?
误区1:认为发热程度越高,病情越严重。其实,精神状况良好的患儿病情一般不会重。发热是患儿感冒时最常见的症状,是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发热越厉害,说明人体的反抗能力越强,对于<3个月的婴幼儿,由于免疫功能尚没有发育成熟,抵抗力不强,即使有严重的肺炎,也很少出现高热。因此,发热程度并不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如上述患儿,虽说高热40℃,但病情不严重,否则一定会表现在精神上,很可能会精神萎靡或者嗜睡,不愿意吃东西,也不愿意喝水。需要说明的是,确实有很多严重感染性疾病会伴有持续的高热。
误区2:盲听家属建议,遇到发热就用退热药。是否使用药物退热一定要根据发热的程度来科学用药。体温在37.5—38℃为低热,38—39℃为中热,>39℃为高热。低热对人体是一种保护,>37℃则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如果经过物理降温后,体温仍>38.5℃,则最好使用退热药物,因为患儿的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容易引发高热惊厥;而持续高热会导致人体氧气和营养素消耗增加,从而加重各个脏器的负担,容易造成重要脏器的功能失调,特别是心脑血管;超高热(>41℃)易导致脑细胞损伤,出现昏迷甚至死亡。脑炎、中暑导致的超高热都是紧急状态,需要积极处理。
误区3:物理降温方法实施不到位。物理降温对于发热是简单却有效的措施,很多人了解退热的物理方法,如多喝水、温水擦拭等,但到具体实施却可能在细节上并不到位,下面对此作出详细讲解。
(1)多喝水补充体液。一些患儿发热的时候由于嗓子不舒服等各种原因不愿意喝水,事实上给患儿多喝水补充体液是第一要务,这是最基本的降温方法,适合于所有发热的患儿。各种果汁饮料都可以选择,但最好还是白开水。
(2)温水擦拭,而非酒精擦拭。温水擦拭是一种很好的降温方法,水的温度在34—37℃比较适宜,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患儿。每次擦拭的时间>10 min。擦拭的重点部位在皮肤皱褶的地方,例如颈部、腋下、肘部、腹股沟处等。对于高热或者年龄较大的患儿可以采用温水浴,水温比体温稍低就可以。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对小儿发热采用酒精擦浴的方法,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婴儿的皮肤很薄,酒精渗透性很强,通过皮肤吸收后,可能出现酒精中毒的症状。酒精擦浴也会刺激皮肤,引起毛细血管收缩,阻碍散热。儿童特别是小婴儿一般都不建议采用。
(3)降低环境温度,但不适合所有患儿。患儿退热需要和周围温度进行热交换,适宜的环境温度有利于退热,最好的环境温度是20—24℃,以使体温缓慢下降。对于小婴儿,尤其在夏天,只需将婴儿衣服敞开,在阴凉处休息,其体温就会慢慢下降。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患儿发热的早期伴随有畏寒、寒颤,则不适合这种方法。
(4)退热贴的退热效果有限。退热贴由于面积很小,退热效果有限,对于高热的患儿会舒适一些,是一种辅助措施。
(5)不宜进行冰敷。由于冰敷太冷,可能会引起患儿皮肤毛细血管的收缩,阻碍散热。尤其是伴随有畏寒、寒颤的患儿更不能用冰敷。
误区4:退热效果好的药,就是好药。如果经过多喝水和物理降温后,患儿还是高热不退,一般就要使用退热药物。有人以为退热效果好的就是好药,实则不然,一定要兼顾该药的不良反应。一般而言,退热药的退热效果和不良反应成正比,效果越好,不良反应越大。
退热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刺激胃黏膜,破坏食欲,使胃溃疡加重甚至出血等胃肠症状;剂量过大可导致肝脏和肾脏损伤,也可诱发血液疾病;对于严重过敏反应者,表现为剥脱性皮炎等危重情况。因此,了解不同药物特征,兼顾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才能合理选择适宜药物。常用的退热药物及临床特点如下:
(1)对乙酰氨基酚:退热起效快,但控制体温时间相对其他药物要短,平均控制时间为2 h左右。但其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没有其他解热镇痛药常见的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功能影响、粒细胞减少等,也无肾毒性,故安全性高,目前在临床广泛使用,特别是<2岁的患儿。该药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即疗效随剂量上升而上升,但不要超剂量使用,每千克体重10—15 mg/次,以免造成肝脏损伤。
(2)布洛芬:该药和对乙酰氨基酚都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给儿童应用的退热药,也是较为安全的药物。布洛芬的特点是退热平稳且持久,其对于高热的退热效果比对乙酰氨基酚要强,且持续时间长,平均约4—6 h。布洛芬对胃肠刺激和血小板影响不大,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轻度胃肠道反应、转氨酶增高,偶可影响凝血功能等,在脱水、血容量低和心输出量低的状态下偶见可逆的肾损伤。过量服用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癫痫发作等。用量:每千克体重5—10 mg/次。
(3)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解热药,已经不作为常规的退热药物在临床使用。赖氨酸与阿司匹林的复合盐,可用于静脉注射,起效快,疗效好。其不良反应主要表现有肝功能损害、黄疸、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肾损害。
(4)尼美舒利:是意大利于1985年研制成功上市的新型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解热药。尼美舒利和布洛芬比较,突出的优点是较好的退热效果和较少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但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称,应用尼美舒利可引起重度肝脏损害。由于争议不断,我国已经限制在<12岁的患儿中使用。
(5)消炎痛:是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具有较强而持久的退热效果,由于该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对肝功、肾脏和血液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因此,一般情况下不予应用,只有当患儿持续高热或者高热惊厥时,可在医生监控下偶尔使用。
(6)安乃近:是一个古老的退热药物,退热效果迅速,由于可引起粒细胞减少、肾损伤等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近些年已应用较少了。1977年,该药已从美国市场上撤出。目前,27个国家已禁用或限用安乃近。只有在急性高热且病情急重,又无其他有效退热药可用的情况下,才用于紧急退热,口服给药已不被采用。
综上,相对来讲,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退热效果好,相对不良反应小,正常剂量下基本安全,是目前的最佳选择。
误区5:不能做到正确分析病情。张主任曾遇到一位13岁患儿,第1天发热仅在药店自行配了退热药(具体不详)使用,第2天患儿头痛严重、嗜睡遂到九院就诊,当时孩子已是脑炎伴有惊厥,第3天就有脑疝形成。
不少患儿家长甚至是基层医生觉得发热就是感冒了,患儿吃退热药物扛一下就会好,还可以提高抵抗力。这对于大多数患儿确实如此,但有少部分患儿却没有这么幸运。因此,正确分析病情至关重要。
患儿发烧时,除了测量患儿体温以外,需要注意以下情况:
(1)注意患儿的精神状况。如果患儿精神好,就提示患儿感染轻微。发病时有精神不好、嗜睡,面色发黄或者晦暗者,这种情况一般提示感染严重。比如中毒性痢疾,患儿主要表现就是面色不好、精神差,可能只有恶心和呕吐的症状,不会腹泻,但病情严重,很容易合并中毒性休克。
(2)注意伴随症状:
颜面部、躯干有无皮疹和出血点。不少病毒感染的早期都会出现皮疹,比如水痘、风疹。在发热期间出现的皮疹有猩红热、麻疹等。如果发热早期出现出血点,就要除外流行性脑膜炎。
有无腹泻及尿液情况。如果患儿有腹泻,要询问腹泻是发热前出现还是发热后出现的。发热前出现或者发热后1天之内就出现,提示患儿肠道感染;如果是发热后几天出现,可能是疾病的合并症或者药物的不良反应。
对于发热时有明显腹泻者,特别是黏液脓血便,提示有肠道细菌感染,去医院时最好用纸盒或者塑料袋收集好有脓血或者黏液的大便样本,便于化验检查。尿布上的大便不能作为检查的标本。
同时,也要注意患儿尿液有无异常的颜色,如果发热同时出现酱油色的尿液,则表示患儿有溶血的出现,提示病情严重。
是否伴有明显腹痛。对于腹痛明显尤其是不能直腰走路,或者腹痛不让揉肚子的,就要考虑阑尾炎。因为儿童阑尾炎症状有时不典型,容易穿孔和合并腹腔感染。
注意流行病学情况。注意周围有没有类似的疾病,特别是一些传染病流行期间,比如手足口病。如果患儿周围有小朋友罹患该病,该患儿口腔、咽部或者手足出现皮疹或者水疱,即使症状不典型,也要考虑手足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