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次数: 次
近期发热患者增多,影像科的发热患者检查同步增加,小久医生重要提醒,体温超过38.5℃,磁共振扫描不能做!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核磁共振是如何致热的?
磁共振对人体的致热效应主要就是射频脉冲的激励,一般用特异吸收率SAR(specific absorption rat,SAR)值来表示,SAR是指单位质量组织中射频功率的吸收量,单位为W/kg,所以可以理解为在磁场中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SAR值升高后患者体温也会相应的增加。SAR值升高的程度和射频脉冲的持续时间、场强大小、序列的激励次数、脉冲能量、重复时间、带宽、患者体重以及患者所处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等有关。
人体其实就是具有生物电阻的一个导体,在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中,射频脉冲具有一定的能量而且要不断激发,人体组织吸收绝大部分射频脉冲能量后将其能量转换为欧姆热,表现为组织的温度升高,对于发热的患者,本身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小,如果在进行核磁共振扫描的话,患者体温会进一步升高。
其次,了解一下关于SAR值安全标准。
美国FDA射频电磁场安全推荐:全身SAR不应高于0.4W/kg或每克组织的空间峰值不应高于8W/kg。
最后,了解一下核磁共振检查的SAR值控制。
在进行磁共振成像时,考虑到磁共振系统对人身体的安全要求,一般有三个运行模式可供选择:正常运行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无论任何电磁输出都是安全的;一级受控运行模式,工作参数达到一定值后会引起人体不适反应;三级运行模式,不适反应加重。正常情况下,设备会自动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限制超限SAR值扫描。发热患者本身的身体温度没有包含在设备的超限扫描计算范围内,会导致短时间的身体体温超限,从而导致伤害。尤其对于中度或以上的发热患者(体温超过38.5℃),不建议进行MR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