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次数: 次
化脓性骨髓炎( pyogenic osteomyeliti)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骨膜、骨皮质和骨髓组织的炎症。
化脓性骨髓炎分类按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根据感染途径可分为,血源性骨髓炎:由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病灶中的细菌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外来性骨髓炎:由邻近软组织的感染直接蔓延至骨骼,如脓性指头炎蔓延引起的指骨骨髓炎。创伤后骨髓炎:由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或骨折术后引起的骨髓感染。
主要危害:急性骨髓炎好发于儿童,可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儿童的急性骨髓炎发展较快,肢体肿胀明显,骨髓炎向上发展不突破骨骺,但可影响骨骺。形成窦道时,经常流脓影响生活。邻近关节的骨髓炎可造成关节变硬,甚至僵硬,完全不能活动,影响关节功能,从而影响行走。无明显窦道的患者可表现为局部疼痛明显。骨髓炎进展加重,局部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因感染侵犯骨质,导致骨强度下降,从而可以导致病理性骨折。感染严重时细菌可通过血液进入肺部、心脏引起肺炎、心内膜炎。可造成骨折不愈合,需手术处理感染。造成切口出血、皮瓣坏死、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压疮、病理性骨折、败血症等并发症。慢性骨髓炎较顽固,可反复急性发作,迁延不愈,治疗时间较长,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成为目前骨科领域困扰医患的一大难题。
临床表现:急性化脓性骨髓炎:(1)局部表现:红、肿、热、痛明显,数天后局部肿胀,形成骨膜下脓肺召肿穿破骨膜,疼痛反而减轻。(2)全身表现:中毒症状明显,高热达39℃以上,伴有寒战、脉快、口干痛、烦躁不安、呕吐或惊厥等,严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是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延续,仅在局部引流不畅时,才有全身表现,一般症状仅限于局部,但局部症状往往顽固难治,甚至数年或十数年仍不能痊愈。(1)局部表现:常见局部脓肿、压痛,窦道形成、伤口长期不愈合,偶死骨排出。(2)全身表现:肢体肌肉萎缩,可发生病理性骨折,病灶邻近关节可有关节李缩或僵硬。
治疗及相关护理:非手术治疗:经足量抗生素治疗后,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者,不需要手术治疗,抗生素需连续应用3-6周。(1)高热护理 1)观察体温变化及有无烦躁、谵妄等神志改变,必要时抽取血培养进行检查。 2)保持病室空气流通,口腔清洁、衣物及床单干燥。 3)T<385℃时,给予物理降温。T≥38.5℃给予药物降温,可联合使用退热药物,并观察用药效果;鼓励多饮水,量2000ml以上。 4)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与酸中毒。(2)营养支持。
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证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经口摄入不足时,可经静脉途径补充。(3)抗感染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尽早联合应用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4)卧床体息,患肢制动。牵引时维持肢体于功能位,以减轻疼痛,有利于局部病灶修复,防止关节畸形、病理性骨折及卧床并发症发生。
手术治疗:全身症状消退,但局部症状加剧,有脓肿形成需要切开引流者、或经大剂量抗生素治疗2-3d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均不能控制者,需手术治疗。急性骨髓炎行钻孔引流术或开窗减压术;慢性骨髓炎行病灶清除、植骨或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术。
健康指导: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防止疾病复发。每日进行肌肉的主动或被动活动,避免患肢功能障碍。正确使用辅助器具,防止过早负重而致病理性骨折。按医嘱足量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密切注意药物不良反应,一且发立即停药并到医院就诊。自我观察,定期复诊。若伤口愈合后又出现红、肿、热、痛及流脓需及时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