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次数: 次
在门诊经常会遇见这样的患者,平时月经很规律,突然从某个月开始变得淋漓不尽、经期延长或者突然月经量变多,或者是月经间期不规则出血......最后经过B超、病理等检查后,被诊断是子宫内膜息肉。
什么是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的常见一种疾病。通常情况下,是在妇科查体的时候发现,也有些患者表现为月经后的不规则出血或者影响怀孕导致不孕。子宫内膜息肉在女性中的发生率大概是在7.8~34.9%,年龄越大者,发生率越高,绝经后患者较绝经前更多见。
病因 。子宫内膜息肉的病因不太清楚,有研究提示可能是一个多基因的疾病,和雌激素、孕激素都有关。有乳腺癌患者使用三苯氧胺也容易发生息肉。有1/4的患者可能会同时合并有宫颈息肉的存在。虽然子宫内膜息肉恶变并不常见,但最新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恶变几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治疗后复发是本病的主要特点,也是让很多患者苦恼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 。首先,小于1 cm的子宫内膜息肉,基本上无临床症状,是在进行体检或是检查其他疾病进行超声或宫腔镜检查时才发现。其次,等慢慢长大了,它就开始作了,比如月经紊乱、经量过多甚至引起贫血。出现症状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大多数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1、未绝经的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及经间期出血。2、部分育龄期女性表现为不孕:内膜过厚,息肉等会影响受孕。如果受孕,晚期可由于占位性病变引起流产。有文献报道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率达14.89%,而且年龄越大发病的风险增加;而行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后不孕症患者的妊娠孕率可以提高35%。3、已绝经的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4、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白带增多、白带中带血丝、同房后或者大便后用力后少量阴道流血等。5、绝大多数的子宫内膜息肉是良性的,有一定复发概率。但1.7%的绝经前女性和5.4%的绝经期女性有发生恶性变的风险。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可能高危因素包括:高龄、肥胖、高血压、息肉大小(>15mm)、使用激素替代疗法等。伴有绝经后出血的子宫内膜息肉恶变风险最高。
发现子宫内膜息肉该怎么办 ?阴道超声是目前最常用的评价子宫内膜的方法,典型超声特点是宫腔内边界清楚的中高回声结节伴有较粗大条状穿入血流信号。阴超与传统腹部超声相比,因其紧贴阴道后穹窿,排除了肥胖、肠管积气等影响因素,能够获得更高清图像,且具有经济、无创、无痛、可重复性高的优点。但息肉较小时,不易鉴别子宫内膜增生症、子宫内膜息肉及黏膜下肌瘤,误诊率较高。息肉是否需要处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恶变的风险、是否合并有不育的问题以及医院的条件来进行决策。
有27%的息肉,经过一年的观察,可以自然消退。通常而言,1cm以下的小息肉容易发生消退,且恶变的机会不大,因此,1cm以下的息肉是可以选择保守观察。
有研究提示,在经过孕激素类的药物治疗后,息肉有更大自然消失的机会,但是需要考虑的是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含激素的避孕环(曼月乐)对降低息肉的发生也有作用。
对于治疗,盲刮已经不推荐使用,更多建议是使用在宫腔镜下手术,宫腔镜不仅可以检查宫腔内的情况,更可以同时进行手术切除息肉,对于合并宫颈息肉,更能从根部将息肉一并切除。
患者如果在息肉存在下合并有不育,需要手术切除子宫息肉,术后的妊娠率可以达43~80%,通过手术可以改善妊娠结局。总之,被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后,是否需要手术,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息肉大小、是否有恶变的可能、是否影响生育。如果需要手术,宫腔镜检查并同时切除息肉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