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次数: 次
每年的11月14日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共同发起的“联合国糖尿病日”,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今年的主题为“糖尿病:教育保护明天”。在2022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我院创面修复科的医生和护士们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容易被大众忽视的“糖尿病足”相关小知识,一起来了解吧!
“糖”这个东西,吃起来甜,吃多了却上瘾又伤身。在中国,糖尿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已是司空见惯,可一些年轻人也早早地被这个“老年病”缠身。更可怕的是,中国每2个成年人里,就约有1个处于血糖异常状态,但很多人对此毫无察觉。
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系统,包括心血管、脑、肾脏、神经、视网膜、皮肤及四肢等,可发生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等严重致残、甚至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足就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我国糖尿病足呈现出治愈率提高、截肢率明显下降,但发病率却逐年升高的趋势。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据估计,全球每20秒就有1位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足而截肢,糖尿病足截肢患者死亡率高达22%。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引发糖尿病足?1、未得到控制的糖尿病会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和下肢血管病变。2、周围神经病变导致足部的保护性感觉丧失,由于赤脚走路、不合适的鞋子、缺乏足部保护等原因,患者容易忽视足部的反复创伤,可引发、加重足部溃疡、感染。3、下肢血管病变导致的缺血可引起逐步溃疡甚至坏疽。4、多数情况下是由于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二者的结合,导致糖尿病足溃疡感染的发生发展。5、感染严重时,感染从“外向内”扩散,累及骨组织引发糖尿病骨髓炎,累及所有组织,可发生局部或全足坏疽,可导致截肢。
糖尿病足早期有哪些症状改引起关注?1、脚部感觉迟钝。足部皮肤感觉减退,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典型症状。患者会感觉双脚麻木,像套着纸袋一样。踩地像踩在棉被上,走路不稳,深一脚浅一脚,这说明足部皮肤深浅感觉减退,一定要引起重视。2、足部干裂。3、腿肚子抽筋。许多糖尿病人平常走一段路,就会发生腿肚子抽筋的现象,休息一会又会好转。这是糖尿病患者合并了严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整个下肢到脚的供血严重缺乏的表现。所以糖尿病患者如果经常出现腿抽筋,就一定要注意,很可能是足部病变的一个早期信号。4、下肢发凉。如果糖尿病患者血运不好,就会出现下肢发凉,有的病人走路时候会一瘸一拐的。5、下肢间歇性跛行。间歇性跛行容易被糖尿病患者忽视,通常会被误认为是关节炎或骨质疏松症。很多“糖友”平常不走路不痛,走上一段距离就会感到腿脚疼痛,休息后缓解,再走又痛,如此反复。跛行距离越短,预示着下肢血管状态越差,离糖尿病足也就越近。
糖尿病足有哪些预防注意事项?1、戒烟,控制血糖、血压、血脂。50岁以上的糖尿病病人,应常规进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筛查。2、每日检查双足是否红肿、硬结、皮肤破损等,趾间是否有浸渍、糜烂等,亦可借助镜子检查足底。3、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及过热的水洗脚,洗脚前测试水温,水温控制在40度以下,避免长时间泡脚。保持皮肤干燥、皲裂可涂护肤品(足趾之间不易涂抹);注意足部卫生,减少真菌感染。4、修剪指甲应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平行修剪,不宜修剪太深。切忌使用刀片、指甲剪尖锐的边缘或者化学剂来去除角化组织。5、选择松紧适宜、柔软舒适的鞋袜。注意足部保暖,避免赤脚行走或赤脚穿鞋。6、急诊处置指导:发现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温降低、肤色苍白或疼痛加重,请立即就医。
我院创面修复科在创伤及创面修复方面的救治能力多年来始终是国内同行业界的翘楚。科室每年收治大量糖尿病足、慢性骨髓炎、褥疮、窦道等慢性创面的患者,治愈率达到95%,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家庭负担,极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专科特色:糖尿病足病。皮肤溃疡伴或不伴糖尿病(无病程时间限制。静脉性溃疡,老烂腿。外科术后伤口不愈合、组织缺损、坏死、创面外露、骨外露。急性骨感染,慢性骨髓炎。压力性损伤。软组织感染性疾病,坏死性筋膜炎等。皮肤软组织坏疽、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坏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