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次数: 次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
自疫情突发以来,我院行政、后勤各科室人在后方,心在前线,时刻关注着前方“战士”们的动态和需求,主动、积极作为,日夜坚守在疫情防控的各个岗位上,与一线的医护人员携手战“疫”,为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牢筑坚实的后盾。
全新的发热门诊,强化“前哨”防控堡垒
医院设置发热门诊是加强发热人员全流程管理、进行疫情防控的医疗“前哨”。近40天的披星戴月,医院新建的发热门诊顺利、按时完成竣工验收,成为锡西片区最重要的防疫哨点,也为全市人民从容应对疫情大考增添了一份“底气”。
新的发热门诊建筑面积约为700平方。在功能布局上,主要功能房间有诊室4间、留观室10间、CT室、采样室、抢救室及相关配套用房,设有三区两通道,明确区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及污染区,标识标牌清晰,并配备除颤仪、心电监护仪、B超机、心电图机、CT机、血细胞分析仪等相关设施设备。发热门诊实行24小时值班制,医生、护士、勤工人员配备到位,均经过培训考核后上岗,严格落实患者流调登记和院感各项工作制度,做到闭环管理。
后勤保障,坚实给力
后勤保障科是“逆行战士”身后默默无闻的“支援部队”。在院部的统一领导下,完善各项应急预案,按照院防控工作要求,全面做好物资保障、环境消毒、餐饮服务、维修维护、保安保洁等各项保障工作。
发热门诊快速建成。后勤人员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现实困难,日夜不息地施工,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细致周到,助力临床一线。在做好基础设施保障的同时,为确保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医院能源供应,后勤保障科动力组及时联系国家电网等水、电、蒸汽供应商,优化应急对策,为全院用水、电等提供全方位保障。为应对大规模核酸检测需求,提升核酸检测能力,便于医务、护理、院感等各部门开展防控工作,后勤保障科启动应急预案,对现有核酸采样点进行完善升级,规范定制核酸采样点各设备、零件,确保基础设施能够承载大规模采样,助力医院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
通道管理,加强防疫管控。为保障院内外人员安全、有序流动。在院防控办统一协调下,保卫科关闭了医院东门出入口,改变人员的出入通道,协助门诊等科室优化就诊通道。此外积极落实安排院内各保安岗亭24小时值守,配合预检分诊人员严格落实进入人员的“测温、亮码”措施,维护医疗秩序,严防严控,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第一道防线。
粮草先行,统筹物资管理。疫情期间,后勤保障科全面掌握物资供应、储备动态,对院基础保障物资进行统筹管理。科室全力采购棉服、暖宝宝、速干衣、降温贴等各类生活及后勤保障物资,并在抗疫队伍每一次出征前及时调配发放,满足一线防疫工作人员的需求。因城区道路交通管控,后勤人就地驻扎办公室,只为保证随时随地、第一时间准备抗疫物资,确保及时到位。
餐饮服务,严把质量关。在疫情最严峻时,所有的物流停滞,食材断供,平日里一份简单的午餐成了特殊时期的一场考验。为了让职工、患者吃得饱、吃得好,后勤人每天连夜采购进货,严格消杀。由于货源的不稳定,为了避免浪费,厨师及时调整菜谱,保障餐食的量与质。食堂每日安排专人对餐厅、仓库、操作间进行定时定点消杀、保洁,确保饮食卫生和安全。
疫情防控,感控当先
“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四周还要管墙壁”,这看似是一句笑话,却真实反映出感控人的艰辛。疫情当下,更是让感控人的工作强度和复杂度成倍增加。
疫情背景下,院感科已组织院感相关知识培训近20场,累计培训人次达 1000多。培训对象全覆盖,内容涵盖新冠肺炎的防控重点、应对新冠防控的消毒隔离技术、医疗废物收集等。
面对看不见的隐形“炸弹”,院感人无畏地选择了逆行而上,他们默默无闻地承担着风险,冲锋在战“疫”一线,认真扎实的完成院感工作。
担当使命,医工聚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奋战在抗“疫”前线的白衣天使提供最精良的医疗装备,是医工科打赢这场防疫攻坚战的关键一环。
在疫情爆发,滨湖区全员核酸采样期间,医工科紧急抢购防疫物资,联系多家市内市外生产厂家争取采购到质优价廉的各项用品。科室还每天安排备班,24小时待命,为突击任务例如到上海、苏州、昆山等外派人员准备好物资,让“战士们”无后顾之忧。
关心关爱,传递温暖 为切实做好对驰援上海、苏州医护人员家庭的关爱服务工作,党委副书记郭亚萍,副院长薛明宇、周全斌,护理部主任等通过建立微信群,“一对一”关爱服务,常常事无巨细关心关爱同志们,做好后方支持。而为了让前线“最美逆行者”安心“战斗”,4月14日郭书记带着院领导们的关心走访慰问了部分援外医护人员家属,了解家中老人身体状况、孩子上学、家庭生活保障等情况,并详细记录家属们在各方面遇到的困难,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帮助,守护关爱一线医护人员的“大后方”,带去“娘家人”的关爱和温暖。 此外,党办联合院办、防控办、医务科、护理部、医工科、后勤保障科等,编制了《疫情防控对外支援相关工作指南》,为抗疫外派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各方联动,“宣”战“疫”线 宣传科是医务人员奋勇工作的见证者、记录者。记录逆行者的同时,宣传人也在逆行;讲述英雄故事的同时,宣传人也都在亲历,他们带着讲政治的脑力、跑不死的脚力、看得准的眼力和说得好的笔力,冲锋“一线”,通过一幕幕动人的正能量传递,鼓舞了士气,书写使命担当,为赢得战疫胜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在抗疫的日子里,医院宣传人在没有护目镜,也没有防护服的情况下,在暗夜里赶路,在霞光中忙碌,用相机跟踪拍摄记录九院本地支援采样“战士”们的辛苦日常;多方联系,挖掘抗疫工作细节,从一线医护人员敢担当、勇作为的记录,到医院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英勇奋斗,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的报道,以专业新闻人的角度,写出不少鲜活的文章,以真实、丰富的情感,将有温度的报道传递给读者、传达给社会。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加入战“疫”的方式有很多种“后方部队”用自己的方式和所有一线人一起努力着、战斗着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把一次次特殊的历练书写在九院“抗疫”故事集上。(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