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就医指南
预约挂号
就诊流程
专家出诊
名医风采
名科荟萃
医保政策
交通指南
九院风貌
医院概况
发展历程
公示公告
院务公开
科研教育
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继续教育
教育基地
进修管理
导师风采
九院文化
核心体系
党建园地
久苑报
爱心联盟
健康科普
招标信息
信息发布
招标项目
中标通告
人才招聘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我院成功举办《2020无锡市骨科专业学术会议》
09月19日,无锡市骨科专业学术会议在我院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无锡市医学会主办、我院承办,采取线上专家专题讲座和学术热点交流方式。无锡市医学会骨科专委会前任主任委员朱国兴教授、杨惠光教授,顾问:蒋建农教授,主任委员芮永军教授、副主任委员王强教授、冯德宏教授、张云庆教授、徐瑞生教授等20余名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及220余名线上学员参会,会议内容丰富。
院党委书记、院长芮永军 致辞
无锡市骨科学会是一支凝聚力强,学术氛围好的队伍,作为本届专委会主任委员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即是动力,希望在之后的工作中能够提供更广泛的学术平台,促进各类骨科学术活动丰富开展,增进友谊、促进交流与合作。
无锡医学会骨科分会名誉主委杨惠光 致辞
无锡骨科在地级市基础较强,近年来得到蓬勃发展,离不开领导、同仁对骨科的大力支持,希望继续保持优良传统,将无锡骨科迈向更高阶,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江苏省医学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东部战区总医院骨科主任赵建宁 致辞
疫情挡不住无锡骨科界对学术的追求,此次无锡市骨科年会,为各位骨科同仁对学术的追求创造了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希望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无锡市骨科医院继续发挥好自身学术优势,更多提供高层次专业学术交流平台。
无锡市医学会副会长徐智慧 致辞
小会场、大网络模式是本届会议的一种新的形式突破,会议具有规格高、内容丰富、交流充分等特点,是真正的骨科盛会。希望大会重视传承,携手共进,共谋发展。
无锡市骨科创伤视频大赛
本次会议为骨科同仁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也为大家留下了最新的知识和最实用的技术,同时也为我市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创新的发展阶梯,各位教授、专家纷纷倾囊相授,各位学员高涨的学习热情,都体现了骨科人对提升骨科专业诊疗能力的执着与追求,最后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及同道的热情参与。
同庆共贺生日好,和谐九院一家亲
同庆共贺生日好,和谐九院一家亲
九院人共吃“生日面”、共享“生日蛋糕”,共庆医院建院31周年,祝福未来。
9月18日9时18分,医院团委组织职工代表放生为患者祈福。
秋高气爽,云淡风轻,顶尖团队、优秀党员、抗疫先锋院内展示,营造积极向上的争先氛围。
远方送来祝福
9月18日,我院迎来了特殊的贵宾。青海民和县楼副院长和工会贺主席,跨越千里来到九院,赠上了承载着青海民和县医院全院上下满满祝福和关爱的感谢信、锦旗以及极具当地本土文化特色的彩陶制品,为31周年院庆献礼。党委书记、院长芮永军及班子领导对他们的远道而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而后进行了简短而热烈的座谈。
自2018年,我院与民和县医院签订对口帮扶协议以来,两院持续加强医疗人才队伍交流、深化结对帮扶,推进远程医疗合作,着力构建两院“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协同发展格局。今后我院将致力为青海进修同志制订详细培训计划,并借力我院优势搭建年轻医生提升学历的平台,帮助加快队伍建设,构建人才梯队。
院长寄语
一、加倍珍惜团结拼搏、不断壮大的九院平台
二、不断夯实以人为本、科技强院的九院目标
三、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九院精神
四、人人争当德才兼备、堪当大任的九院骨干
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
芮永军
2020年9月18日
从救“伤”到治“病”,大骨科硬核迈向更“高阶” ——写在无锡...
今年“无比爱才 锡望您来”无锡太湖人才峰会上,2020年度“太湖人才计划”顶尖医学专家团队张榜,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我院芮永军团队位列其中。不仅如此,在新出炉的无锡市2020年度“太湖人才计划”医疗卫生高层次人才拟支持对象名单中,我院专家芮永军当之无愧获得“领军人才”头衔,糜菁熠跻身“高端人才”行列,还有刘振峰、沈小芳、田建、赵刚以及莫兰、陈锡创等6位我院青年才俊,分别上榜“拔尖人才”和“后备拔尖人才”。
从顶尖、领军到高端、拔尖,我院构建起了“高中青”三个层次完备而可持续的人才梯队。这是我院积极贯彻落实无锡市卫生健康办名院、建名科、增名医“三名”战略的实际行动。以“三名”战略为强力引擎,我院始终保持奔跑的劲头,从救“伤”到治“病”,大骨科转型迈向更“高阶”,彰显出三级骨科专科医院的硬核实力。
我院大骨科专家团队
操作技能训练贯穿日常
国家级学习班手术示教引领专科前沿
救“伤”
依托大骨科优势,打造“三大中心”急危重症救治体系
加入全国联盟,复杂伤情高效救治
6月初,一名15岁的淮安少年遭受车祸身负重伤,因手臂被轧断而慕名急送我院,救护车疾驰送到医院时发现,患者不仅手臂断了,全身更有严重的复合伤:左臂开放性骨折,皮肤大面积撕脱;右臂基本离断;肝破裂,下腔静脉破裂,因失血过多已处于休克状态。
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开始了。我院创伤中心立即启动,急诊科联合创伤骨科、普外科、ICU等救治团队迅速到位、会诊,该病例ISS创伤评分34分,属于危重型创伤。紧急手术展开,经过肝修补、下腔静脉修补,成功将哗哗流淌的“血笼头”关闭,同时输血2500毫升,相当于患者全身一半的血量,术后转入ICU严密监护病情,通过抗感染、抗休克、营养支持等治疗,两周后,孩子终于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命保住了,医生思考起下一个问题:双上肢毁损严重,不仅骨头断了,软组织、神经、血管、肌腱全部损伤,如何才能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回归正常生活?面对如此棘手病例,我院的“拿手绝活”开始显现功力,创伤骨科团队群策群力,先进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再进行扩创植皮皮瓣手术修复创面,基本完成外形的重建,下一阶段再进行缺损肌腱的修复、整体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等。
“医护人员的不离不弃、精心救治,给了我们家孩子第二次生命啊!”孩子的父母满是感谢。目前患者的伤情正一天天好起来,经过综合治疗,肢体功能也在逐渐恢复中。
如此复杂伤情的高效救治,得益于医院两年前收获的重量级金字招牌: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创伤救治中心建设单位。我院是无锡市首家加入中国创伤救治联盟的医院,启动创伤中心建设以来,强化“黄金1小时”救治理念,建立多学科协同救治机制,畅通救治流程,加快集中反应速度,及时有效救治创伤病人,致力打造重症创伤救治新高地。
建设三大中心,“生死时速”救治急危重症
继创伤中心之后,从去年底开始,我院又筹划启动两个和“时间”有关的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和各种意外创伤疾病相似,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安全,都有着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卒中中心主任高巍说,脑梗患者的抢救“时间窗”在3-4.5小时,静脉溶栓治疗DNT时间要小于60分钟,抢救时间每缩短1分钟,就能给患者带来1.8天的健康生活;每缩短15分钟,就能带来1个月的健康生活,可见“时间就是大脑”。胸痛中心主任隋利军则表示,急性心梗病人开通血管的时间要在90分钟以内,可见“时间就是心肌”。
创伤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目前我院积极打造三大中心,着力构建起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目前两大中心正在积极创建为县级卒中、胸痛救治中心。我院院长芮永军表示,推进三大中心的建设,不仅是医院综合救治能力的提升,更是为了更好履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的社会责任,完善无锡市整体救伤体系建设,助力健康无锡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的应有之举。
依托医院综合实力,以及三大中心团队的紧密协作一体化“作战”,我院“生死时速”挽救了诸多生命垂危的患者。数据显示,创伤中心一年救治大小创伤2万余例,其中经过抢救室抢救的危及生命的病例1700余例,救治成功率98%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卒中中心今年以来完成急诊DNT静脉溶栓10例,70%的患者实现完全好转。胸痛中心从去年底启动以来,DSA介入治疗70余例。有一位43岁的男性患者今年8月因突发胸痛送医,心电图显示是急性心梗,胸痛中心团队立即开出导管室,造影发现患者的前降支近端已完全堵塞,通过急诊DSA介入手术在65分钟内开通了血管,放入2枚支架,最终挽救了患者生命。
流程蜕变,打破藩篱多学科一体化协作
三大中心的推进,需要多学科的协作救治。“加入国家级创伤救治大平台,我院的底气在于大骨科的专科优势。”创伤中心医生吴铁说,约80%的创伤病人归属于三个科:一是创伤骨科,这是我院的优势专科;二是手外和肢体修复重建外科,这是我院的王牌专科;三是颅脑外伤,神经外科;还有余下约20%为肝脾破损等胸外、普外病情。有鉴于此,作为江苏省唯一三级骨科医院,我院以创伤骨科、关节外科、脊柱外科、足踝外科、手外科等大骨科优势学科为引领,整合急诊科、普外科、神经外科、ICU等科室,共同携手救治病人。
和创伤中心一样,在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运作中,我院第一时间成立中心领导、抢救小组,多学科一体化协作,为提高工作效率,精英团队建立微信群,一接到救治讯息立即发群共享,中心医护团队时刻待命。患者一到医院,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先诊疗后付费,形成了院前急救(120)——急诊抢救——急诊手术——重症监护——普通病房“一条龙”的救治体系。流程蜕变,看似很小的调整,产生的作用却很大。如今三大中心的运转衔接力争做到“零间隔”,为更多患者争取到“黄金时间”,争分夺秒救伤救命。
据了解,今后创伤中心还将进一步优化流程,开辟出规模化创伤中心独立病房的设置,并酝酿打破各专科之间的藩篱,将部分涉及创伤救治的人员真正整合成一个团队,实现“病人不动,医生围着病人转”。而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则将救治的链条向前向下延伸,通过“下沉”社区,向健康人群宣教防治知识,筛查高危人群,让更多人群受益。
治“病”
深挖内涵,解锁大骨科疑难杂症惠及患者
两条线并进,做强做精骨科专业性
从救伤救命到治疾治病,我院坚持两条线并进,深挖大骨科内涵,做强做精专业性,形成创伤骨科、关节外科、脊柱外科、足踝外科、运动医学科、手外科、小儿骨科、慢性创面修复科等“八位一体”的大骨科格局,致力于解锁更多疑难杂症,让患者不出无锡就能解决问题。
拿优势专科脊柱外科来说,以往该科重点解决创伤性的脊柱问题,一年救治脊柱创伤病例达四五百例,而现在并不满足于救伤,开始实现从“伤”到“病”转型升级。脊柱外科张树军博士介绍,现在一年治疗单纯的脊柱骨病80余例,而这个数字在两年前仅二三十例。目前脊柱外科主要运用微创技术,小切口下肌间隙入路,解决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颈椎管狭窄等问题,今后还将拓展到更多脊柱骨病问题,比如脊柱畸形矫正、脊柱肿瘤切除等,解决更多疑难病症。
随着人口老龄化,各种老年性骨关节疾病逐年增多,关节外科则主攻这领域的各种问题,采用“阶梯治疗”理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依托关节镜这一新式“武器”,关节外科开展关节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如肩袖修复,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重建,半月板缝合和修复等。同时将攻关重点锁定关节置换术,目前开展全髋、半髋、肩、肘、膝、踝等多部位的关节置换术,在国内率先开展陶瓷-陶瓷髋关节表面置换术,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小切口(Superpath,DAA)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等,PCCP治疗股骨颈骨折、3D打印技术指导治疗复杂的髋关节置换术等新技术成绩斐然。
足踝外科则运用内固定技术、关节镜微创技术、矫形外科技术三位一体的先进技术力量,为本市及周边百姓解决大量因外伤、内因引起的各类足踝部疑难杂症,很多手术在省内同领域处于领先水平。
依托王牌技术,拓展领域开展特色专病治疗
显微外科、创面修复是我院的王牌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依托这些优势技术,我院拓展更多领域开展特色专病治疗,惠及更多患者。医院两年前开始组建慢性创面修复团队,今年7月成立锡城首个创面修复科,以慢性病创伤患者为中心,联合内科、麻醉科、药剂科、营养科、功能科、放射科、医务科、护理部等科室,对慢创患者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估与讨论,提供个性化、规范化、精准化的综合诊疗方案。如今这里收治了上千例糖尿病足和难治愈的骨髓炎患者,通过多学科诊治为慢创患者全生命周期保驾护航。
另一拓展的特色专病就是先天性手足畸形,每年从全国各地到我院慕名而至的患者络绎不绝。今年8月,我院芮永军专家团队不辞辛劳专程来到千里之外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人民医院,为前期筛选的9名患有先天性畸形患儿行手部、脚部的复杂矫形手术,此次“关爱先畸”爱心公益活动让远在民和的儿童也享受到了锡城一流的医疗技术,为这些偏远地区先畸儿童的人生翻开了新的篇章。
先天性手足畸形治疗已是手外科专科又一特色亮点。现今,为了更好地拓展细化手外科专科范围,我院与上海华山医院院士工作站团队合作,发挥显微外科及外伤后功能重建特长的优势,对上肢软组织肿瘤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治疗。其次,我院疤痕中心技术也逐渐深入人心,科室采用治疗前移、药物治疗和放射等物理疗法、微创精细化手术等,使患者恢复良好的外观和功能,获得一致好评。(宣传科)
喜报:芮永军教授荣获“第四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荣誉称...
9月16日上午,第四届国之名医盛典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等20余个主流直播平台在线举行。我院院长芮永军教授,入选“国之名医·卓越建树”榜单。
本届进入榜单的各位获奖者,有德高望重的医学开拓者,卓有建树的临床专家、业界中坚的优秀医生、已有所成的青年新锐,更有逆行武汉一线的抗疫英雄。他们是我国医务工作者中的优秀代表,在临床、科研、患者口碑方面有很强的引领与示范作用,也是社会大众、广大患者、新闻媒体敬重的对象。
榜单由来自全国98个学科的185名学术委员组成学术委员会进行推举,学术委员会成员均是来自国家级临床专业协会、学会分会主委、候任主委、副主委,或者专科排行榜居全国前十的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等,并由王陇德院士、赵玉沛院士、董家鸿院士、葛均波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团联合主席,对制订评审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把关,保证了榜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芮永军教授、主任医师、博导、享国务院特贴,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手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从医32年救治万余名患者,首创组合组织移植修复再造手,建立拇手指软组织缺损诊治标准,在严重肢体创伤修复的保肢中取得突出建树,每年接诊门诊患者超2000余人次,每年主刀组合组织移植再造手、足部皮瓣,臂丛神经损伤、复杂上肢创伤等疑难手术达300余台,视患者如亲人,“诚信于民、守信于患”,对待每一位患者尽心尽责,答应的手术,无论大小,必定亲力亲为,成为患者的信赖和依靠。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入选中国好人榜、江苏省优秀院长。
此次我院芮永军院长入选“第四届国之名医· 卓越建树 ”,进一步体现我院学科建设水平、医生群体的医德医技,获得主流媒体和业内的权威认可。(宣传科)
鸿雁北归 情暖高原——记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帮扶民和县...
“一年多时间里,我已对这里有了深厚感情!”谈及14个月的对口帮扶工作,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杨莹说道:“民和县是我的第二个‘家’,而民和县人民是我对这个‘家’里的永远牵挂”。
在无锡市帮扶海东市的团队里,杨莹是一名平凡、执着且受人敬重的影像医学专家,他从2129公里,海拔仅为5米的江苏无锡两次请愿到海拔1800米的海东市开展医疗帮扶工作,组建民和县中医院核磁共振室及远程会诊中心,帮助民和县人民医院筹建成立区域影像中心,提升当地医疗机构影像诊断技术。这是杨莹同志对民和医院影像技术无私奉献的真诚举措,也是对民和40万群众阻断“病根”变“穷根”的大力支持。
一腔热血赴“西口”
2018年10月,无锡市政府组建赴海东市帮扶团队,杨莹作为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影像中心的学科带头人和管理者,积极请“战”,报名参加帮扶团队,得到组织上的批准。而此时正值民和县中医院核磁共振室组建阶段,离正式开机运行仅剩27天,杨莹的到来正是“雪中送炭”,设备检测、开机准备、人员培训、规章和规范设计等一系列的工作需要他来完成,到院第一副担子重重的压在了他的肩上,工作日即报到日,当民和县中医院领导说起他的吃住行时,他说:“吃饱就行、能住就行、我自己能行,”唯一的要求就是给他一个好的工作支持环境。了解核磁共振室业务现状后,他就立即进入角色,从掌握专业技术人员水平、新设备性能、安装后调试等第一手资料入手,为开机仪式做准备,承担起设备验收组组长之责,加班加点检测设备运行的每一项数据,利用公休日为科室编制了《磁共振管理制度》、《核磁共振增强扫描操作流程》等十多个制度和流程,保障了核磁共振诊断技术的良性起步。
机器成功运作仅是开始,如何培养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才是关键。人才扶贫既要“输血”,更要“造血”,杨莹深谙其中道理,他利用每次阅片和审报告这极好的教学机会,采取提问、解答、辩论和典型资料分析多形式现场培训,使科内医务人员专技水平短期内得到快速提升。然而随着回程时间的临近,他的“心病”也越来越重,刚刚组建的团队在技术上还是让他放心不下,经过反复思考,杨莹决定请求无锡“老家”九院再次支援,派出了又一名影像中心技术骨干唐文医生到民和县中医院继续开展核磁共振诊断技术帮扶一个月。“远水”总是解不了“近渴”,回到家乡的杨莹一刻未停止思考,他大胆地提出了无锡九院-民和县中医院两院之间开通核磁共振影响传输专线,对涉及疑难病症和骨关节、脊柱的所有核磁影像资料通过远程视频,他在千里之外进行诊断并出具报告,真正发挥了远程的“千里眼”作用,半年多时间内远程审核达768人次,从而保障了民和县中医院核磁影像诊断质量,让广大患者在家门口的二级医院享受到了三级医院专家的服务,为民和县广大群众脱贫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条光纤连“心口”
“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歌曲《鸿雁》中的这两句歌词正是杨莹主任的象征。2019年7月,无锡市帮扶海东市新一轮工作开始,他又一次积极申请再赴千里之遥的第二个“家”完成一名共产党员未了的帮扶心愿。
这次组织给了他一个更艰巨的任务,到民和县人民医院工作,配合筹建成立民和县区域影像中心。没有资金,软件、硬件设备紧缺,这就是从零开始。压力即是动力,杨莹理清思路,进行前期多方筹资,在民和县委常委张跃建、民和县人民医院的支持下,初步解决了资金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筹建出高大上的医学影像中心?杨莹决定寻求无锡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助力,当委员会了解到此项目能够为东西部扶贫提供帮助,当即表示愿意竭尽所能给予技术支持。为了让影像中心的区域辐射面更广,杨莹主任通过半年时间跋山涉水,不辞辛劳走访十几个社区,了解当地居民看病难的实际困难,通过推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和区域互认的模式,前期与县域内四家县级医院、五所乡镇卫生院及一所私立医院联网,开展高质量的远程影像诊断工作,平衡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
2020年8月,无锡市滨湖区委副书记、区长陈锡伦一行专程赴民和考察交流,参加滨湖-民和共建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捐赠仪式暨揭牌仪式。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得到领导高度认可,它的成立使“精准医疗,影像先行”落到实处,同时让民和县域的老百姓在有限的医疗资源内体验到更专业、更精准、更高水平的影像诊疗服务。作为青海省第一家县级区域影像中心,今后,该中心还将推出“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惠民服务,病人可通过移动端(公众号、APP、微信、短信链接)等多种方式调阅自己的检查报告及影像资料,使民和县群众享受快捷高效医疗服务。
一片诚心把“关口”
在民和这片热土,留下了这位东西部扶贫医务工作者太多的情感。还记得初到民和,这位来自江南水乡的儒雅之士已感不适,由于缺氧导致睡眠质量差,每天只能睡着2-3个小时,整个人经常昏沉沉的。10月过后天气转凉,由于气候干燥每天流鼻血。“曾经也有动摇的时候,然而当我看到民和人民的热情时,顿时认定无论多困难,也要留下来的重担已然压在自己身上。”杨莹坚定地说道。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要提高当地医学影像学整体水平,紧靠一己之力还不够。在海东市卫生健康委,民和县卫生健康局、民和县人民医院大力支持下,杨莹邀请到江苏省无锡市医学会放射、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姜建威主任等一行6位专家,在县人民医院召开首届东西协作医学影像交流论坛,来自海东市及各县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影像科主任和科室骨干共计200余人参会。大会为海东全市放射界同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共同分享医学影像界相关领域的新成果,加快促进当地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成为海东市史无前例的学术盛宴。
杨莹不仅为民和的医学影像事业作出贡献,同时还担任滨湖区支援民和县专技人才领队组长,他是当地百姓心目中的大暖男。大库土村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核桃庄乡往西12公里处,是县内为数不多的位于山顶上的村落,村民们平日里看病十分困难。杨莹组长了解情况后,带领支援民和县医疗专技人才,放弃周末休息,赴大库土村开展义诊活动。他和队员们先后走访了10余户人家,带上自费买的日用品资助乡亲,为他们听诊心肺、测量血压、血糖等,受到村民的热情欢迎和接待。像这种义诊走访,对于杨莹来说早已成为家常便饭,他始终认为只有走近百姓,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
在民和这片热土杨莹挥洒着铮铮铁骨时,又有谁能知道,他也有着隐忍和无奈。2019年年底,无锡家中来电,84岁高龄的老丈人因脾破裂入院,生命垂危两次进入ICU抢救,县领导催促其赶快回家看看,到达无锡才两天,因民和县医院有急事,他又二话不说立即赶回,虽然对老丈人的病情放心不下,但民和更多的百姓需要他,选择回民和他不后悔。
快到知命之年的杨莹,两次赴民和开展帮扶工作,这既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更不是自己的名利追求,而是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激励着他去践行、去担当,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二赴民和不图啥,只求能够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为民和的医疗事业做点贡献,只望民和的广大人民群众早日脱贫,不因病返贫”,短短两句平常的语言,不是那么豪壮,但从中包含着一名江南水乡汉子的执着追求和对民和这块河湟大地的深情厚意。
131页/761篇
9
3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4
:
门诊预约电话:0510-88706699
急诊电话:0510-85881107(24小时)
医院总机:0510-85867999 85811599
体检中心:0510-85811605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梁溪路999号(小桃源)
本站内容仅供健康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ICP备案号:苏ICP备20044205号-1
苏公网安备 32021102001051号
网站云防护:骏安检测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抖音号
页面版权: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 无锡市骨科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