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次数: 次
“医生啊,快帮我想想办法,小便一直解不出来,肚子都快要爆炸了!”近日,63岁的赵女士捂着肚子急匆匆赶到我院泌尿外科排尿障碍门诊。
张连升博士发现其小腹膨隆如孕肚样,B超检查发现残余尿量1000ml,相当于正常人2倍的膀胱尿量,情况相当危急,随时有膀胱破裂的风险,立即帮患者留置了导尿管缓解膀胱压力,并为其办理急诊住院手续。
入院后详细检查发现,赵女士的血糖爆表,超出了血糖仪的最高值,且已出现严重的肾积水、肾功能损伤。询问病史得知:赵女士长期存在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也未有定期监测和用药,导致外周神经系统损伤,从而出现了严重的糖尿病膀胱,即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赵女士追悔莫及。后经泌尿外科与中医科合作,辨证施治,辅助以针灸理疗等手段令赵女士的症状得以缓解。
泌尿外科夏强主任介绍:25%-85%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病膀胱,糖尿病在10年以上时,糖尿病膀胱的患病率会明显增高,随着2型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严重程度的增加,发生糖尿病膀胱的概率也会越来越高。
什么是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而导致的下尿路功能障碍,通常在神经系统疾病或神经损伤的前提下诊断。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变的临床表现。早期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等储尿期症状为主;中期可表现为膀胱感觉功能减退,排尿次数减少,排尿间隔边长,单次排尿量增加等逼尿肌收缩力低下表现;晚期可表现为排尿困难,残余尿增加、慢性尿潴留等,并且常常累及上尿路(肾脏)而出现尿路感染、肾积水,甚至肾衰竭。
出现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怎么办?疾病的诊断相对来说并不困难,需要专业的泌尿外科医师详细地询问病史体征,规范的泌尿及神经系统查体,并完善尿常规、肾功能、尿细菌学、膀胱镜、尿动力学及神经电生理检查,治疗上主要是为了保护上尿路(肾脏)功能、恢复或部分恢复下尿路的功能,改善尿失禁,提高生命质量为主。首先需要积极控制原发病,需要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经济条件、文化习俗、生活环境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有从无创、微创、再到有创的多种治疗方案选择,对于有些轻症、中度的糖尿病旁观患者,在良好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通过排尿功能训练,就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包括盆底肌肉训练、腹部膀胱区按摩、诱导定时排尿等。因此,考虑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均应及时来院进行系统的检查与治疗,并且长期恰当的随访也是延长患者寿命、回归社会的关键因素。
(通讯员 宗洪涛 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