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就医指南
预约挂号
就诊流程
专家出诊
名医风采
名科荟萃
医保政策
交通指南
九院风貌
医院概况
发展历程
公示公告
院务公开
科研教育
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继续教育
教育基地
进修管理
导师风采
九院文化
核心体系
党建园地
久苑报
爱心联盟
健康科普
招标信息
信息发布
招标项目
中标通告
人才招聘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眼科医生的神奇“手术搭子”,让复杂白内障“退、退、退”!...
近日,我院眼科沈健主任及团队在虹膜扩张器辅助下顺利完成一例小瞳孔复杂白内障手术,开启了小瞳孔白内障手术的新征程。
对眼科医生来说,良好的瞳孔扩张是手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帮助手术医生流畅地进行各种操作,提高手术安全性。而解决术前或者术中小瞳孔问题是每一个白内障医生的必修之课。
52岁的倪女士,10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眼视力下降,前来我院眼科就诊,被诊断为“双眼玻璃体积血,双眼后囊下白内障,双眼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需手术治疗。
倪女士2型糖尿病病史已有25年,长期以来血糖控制欠佳,瞳孔约2*3mm,不能散大,眼科沈主任团队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小瞳孔白内障玻切联合手术属于复杂性手术,一般术前瞳孔散大小于4mm,容易导致术中视野较小,造成虹膜损伤,前房出血,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甚至晶状体碎屑掉入玻璃体腔,玻切手术无法进行等风险。
术前瞳孔(散瞳后),左眼视力眼前手动,角膜透明,晶状体后囊膜下混浊,玻璃体腔积血混浊,余结构窥不清。
借助虹膜扩张器可以在术中均衡扩大瞳孔,减少因牵拉引起的虹膜损伤,术后瞳孔也能最大程度上恢复,保障术后视觉质量。沈主任决定为倪女士实施虹膜扩张器辅助下白内障摘除+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手术,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倪女士视力显著提高,眼压正常,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
虹膜扩张器辅助下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玻璃体切割联合手术,术毕取出虹膜扩张器。
术后1周左眼视力0.12,角膜透明,人工晶体在位透明,玻璃体腔硅油填充,眼底视网膜平伏。
“湖湾夜校”小久说健康——不是兴趣班上不起,而是夜校更具...
跑步5分钟,休息两小时,伸个懒腰扭脖子……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发现,自己开始进入“一碰就碎”的脆皮阶段,养生潮如黑马一般,成功“闯”入她们的视野,“健康夜校”成为“脆皮”青年人的不二之选。
今年1月,共青团滨湖区委员会推出“湖湾夜校”,打造成年人版的“少年宫”,探索构建“夜校+技能提升”“夜校+健康养生”“夜校+文化传承”等模式,全方位打造联系服务青年的新载体,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区贡献青年力量。
我院团委立即响应,聚焦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健康话题,结合医院的骨科专科特色,活动开展以来先后组织“颈椎腰椎养护小课堂”、“健康之行始于足下”及“手疼痛缓解与预防”等7堂课程。
12月11日,“骨骼是怎样长大的” 湖湾夜校顺利举行。特别邀请小儿骨科主任林伟枫担任主讲嘉宾,吸引了近20名学员积极参与。林主任围绕不同年龄段的骨骼生长发育情况,细致地为大家介绍骨骼生长发育基本原理、过程,还耐心讲解了骨骼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性、骨骼健康的日常保养方法等。林主任认真回答大家关于骨骼方面的问题,此次夜校课堂增进了年轻人对骨骼健康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学员们受益匪浅。
12月18日,“美丽背后的科学” 湖湾夜校顺利举行。特别邀请创面修复烧伤整形科副主任崔泽龙担任主讲嘉宾,崔主任围绕常见美容项目,非常细致地为大家介绍了整形外科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整形美容的定义、适应人群、面部整形、身体塑形,以及非手术项目等。学员们认真倾听,并在现场积极提问,崔主任从科学专业的角度,耐心为大家答疑解惑,学员们收获颇丰。
希望通过开设健康养生课程,提供科学的养生知识,促进科学健康运动,提升青年群体的健康知识素养和身体素质,为广大青年朋友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充电蓄能”。
下一步,我院团委将持续关注青年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探索创新“青年夜校+健康养生”模式,探索更多青年喜闻乐见的课程,持续更新课程发展理念和工作举措,有效融合回应和引领,拓展健康课程形式,引导青年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九院急诊人:时刻守护“生命之火”
作为医院的“前线阵地”,我院急诊医学科肩负着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重任。每一秒都在与时间赛跑,每一刻都在上演生死时速。在紧张而有序的工作环境中,始终不变的是“生命至上”的服务宗旨和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的高效守护,只为“生命之火”永不灭。
“下不了”的手术台
2次从家往返医院,接连3台脑出血急诊手术,近8小时的接力抢救,最终挽回3名患者的性命!“能得到家属的肯定,回头看当时的辛苦一切都是值得的。”这是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岳盛魁的一句心声,也是无数急诊医生们的心声。
这天,岳医生结束了一天的门诊,下班回家刚吃完晚饭,就接到急诊电话:有脑出血患者,请火速赶来。此时,急诊室里,医护们正在抓紧为头晕后昏迷2小时的唐大叔做相关检查,岳医生赶到后,立即加入现场“战斗”。经查:唐大叔丘脑出血破入三脑室,脑脊液循环受阻,形成梗阻性脑积水,神志昏迷,情况危险,需立行急诊手术治疗,缓解颅内高压。一切准备充分后,晚上21点,岳医生为唐大叔成功进行了一场脑室钻孔伴脑室外引流术。看着患者转危为安,岳医生才放心回家。
此时,时钟已指向深夜23:30,洗漱完刚准备休息的岳医生又接到了急诊电话:一位31岁的女患者小常因恶心呕吐后意识不清半小时被急送入院。检查显示:右侧大脑半球大量脑出血,脑疝形成,短期内双瞳孔散大。这是比之前的患者更加“十万火急”的情况,需要立即清除血肿,解除压迫,挽救性命。凌晨2点40,岳医生再次站在手术台前,为小常做了显微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去颅骨骨瓣减压术+侧脑室外引流术,不知不觉中4小时过去了,天已蒙亮。复查CT显示:脑内血肿已彻底清除,颅内压控制良好;同时,瞳孔回缩到正常范围,手术终于成功完成,小常已然有了生的希望!
疲惫不已的岳医生此时已“瘫”在手术室的值班室床上,刚刚睡着,上午8点多电话铃又再次响起:一名59岁的患者头晕头痛一天,在门诊检查后显示枕叶脑出血,转入急诊科。好在这名患者蒋先生并未昏迷,原本岳医生想为其保守治疗,如果病情稳定可限期做一个微创手术,然而蒋先生入院后频繁出现癫痫大发作,药物控制不佳。岳医生赶紧“三返”手术台,为患者行枕部入路脑内血肿清除术。当天下午17点10分,手术顺利完成,岳医生才真正“下”了手术台。
经过积极治疗,3名患者皆转危为安,或重归家庭或重返社会。
异物卡喉险“丢命”
这天,81岁的谢奶奶正全家聚餐时,一不小心,汤圆卡在了老太太喉咙里,黏糊糊的汤圆上不去也下不来,把子女急得团团转。眼看其被噎的脸色越来越差,家人赶忙拨打120送到我院。
急诊当班护士李玲洁看见谢奶奶脸色青紫,痛苦万分,立马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急推进抢救室,快速用上面罩高浓度吸氧,但血氧饱和度仅能维持在83%左右。在快速问清病情后,立马联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志海。当时正值饭点,陈医生刚忙完一上午的门诊准备吃饭,接到急会诊电话,立即带着支气管镜,冲至急诊抢救室,快速判断之后,开通绿色通道,辅助谢奶奶尽快完善检查,胸部CT“定位”,发现异物已呛入气道,情况紧急。接下来,陈医生在支气管镜下使用吸引、异物钳、网篮等方法一点点取出异物,这一操作必须非常小心翼翼,稍有不慎易损伤气道、食道。40分钟的操作期间,当班的急诊护士黄静、何志芳医生都在谢奶奶身旁不断安抚。最终,整个汤圆残渣被全部取出,看着监护仪上的脉氧逐渐恢复正常,众人悬着的心才落下。
无论生死攸关的脑出血或是险象环生的异物卡喉,“急诊人”心念:“快点再快点,坚持再坚持!”用默契的配合、精湛的医术化解一次又一次危机。
小举措,大改变——有温度的ICU护航生命
重症医学科(ICU),给您的印象是什么?是严肃的医护、垂危的患者?是冰冷的机器、急促的报警声?还是紧张的抢救、家属的叹息?
作为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里夜以继日,只为生命争取希望。我院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为患者提供规范治疗,在做好基础护理工作的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和服务细节,创建优质高效的护理模式,让患者在住院期间获得良好的就医体验,同时也让家属感受到如家的温暖!
小物件解决“大问题”
在疾病、环境及心理等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ICU病房里里清醒患者的睡眠呈现碎片化程度高、觉醒增多、浅睡眠增多等特点。因此,减少噪声,能降低ICU患者的谵妄发生率。小小的耳塞就可降低患者对环境噪声的感知,与眼罩一起使用,能有效提高ICU患者的睡眠质量。
小卡片化身“小管家”
ICU的患者病情比较危重,大多因插管治疗或病情,会暂时失语或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面对这些特殊患者,医护人员精心制作了图片沟通卡,供患者指认,提高沟通效率,提升医患配合程度。如果卡片上的图片或文字未能精准表达患者需求,科室还备有写字板,让有书写能力的患者可自行写出需求。
“小气球”承载大力量
在ICU,许多患者都需要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用乳胶手套充气做成气球,放置在气管插管与呼吸机管路接头处,支撑呼吸机管路,辅助承载力量,可避免冷凝水倒流入气道内,使治疗更高效。
“小娱乐”发挥大作用
对于一些清醒患者,ICU护理人员会提供平板作影音娱乐,通过心仪的音乐曲目,舒缓清醒患者过度紧张的情绪,减轻焦虑,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减少ICU综合征发生。
“小细节”提升舒适度
ICU护理人员每天为患者做好晨间、晚间、专科护理等;每两小时为患者翻身扣背,帮助排痰;必要时协助患者进行排泄,及时发现患者需求;为患者床上洗头及擦浴、皮肤护理等,每日晨间更换被褥,让每位患者干净舒适,真正做到优质护理。
用爱和关怀对待每一个患者,给予他们温暖和安慰。我院重症医学科团队用精湛技术、暖心护理、细化举措守护生命。
我院专家团队精彩亮相COA骨科学术盛会,展实力风采!
2024年12月4日-8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六届COA学术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隆重召开。我院作为江苏省首家三级甲等骨科医院、江苏省骨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在备受瞩目的COA盛会上,展现出极高的活跃度与卓越风采。院党委书记芮永军亲自挂帅,带领一支由30余名医护康领域精英组成的豪华阵容团队,深度参与此次学术交流盛会。团队成员们不仅在大会发言与主持环节大放异彩,中青年医师在国家级大会论文比赛中也脱颖而出斩获佳绩,受到与会专家与同道的高度赞誉。
我院部分参会代表
此次COA学术盛会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办,湖北省医学会承办,以“创新与转化”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外顶尖骨科专家、学者,共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技术革新和临床经验,促进基础与临床、国内外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为广大骨科医生、学者传播与交流骨科领域新技术、新理论搭建了国际化高水平交流平台。
我院党委书记、骨科主任芮永军(左1)分别担任创伤会场、骨显微外科主持人
我院参会团队共计大会主持 4场,分别在创伤、脊柱、关节、骨显微、小儿骨科、康复、护理、创新与转化、骨科基础、教育课程等多元会场累计发言30余人次,这一数据开创了医院在全国性 COA 学术大会发言人数新高,充分展现了我院在骨科领域的学术实力和创新成果。
院党委书记、骨科主任芮永军就“先天性指深屈肌起点异常的诊断及治疗”作大会发言,赢得与会专家的广泛赞誉。
骨科副主任、足踝外科主任许亚军作题为“四种修复方法在小腿及足踝部复合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精彩授课。
院党委委员、手外科副主任赵刚就“两种不同方式的镜下腕管松解术的临床对比研究”展开深入、细致探讨,该研究为镜下腕管松解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全新的视角与思路。
手外科副主任施海峰发言内容为“牵引支具治疗外伤性指间关节僵硬”,在临床应用中成效显著。
质管办主任傅育红就“序贯康复护理在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上肢功能恢复中的效果”进行分享,为康复、护理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脊柱外科副主任张树军分别就“工程化靶向肽修饰的CD163+巨噬细胞胞外囊泡在脊髓损伤中的创新与应用”与“Two-stage local anesthesia for unilateral bilateral endoscopic decompression in high-risk patients with degenerative lumbar canal stenosi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 Control Trial”给大会发言。
护理部副主任毛雷音就“加速康复理念下高龄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饮食方案制定及应用研究”主题进行分享,展示了我院在护理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方面的先进方案和专业水平。
科教科科长助理、关节外科副主任医师刘宇分享《关节镜下弹性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方法及并发症分析》,汇报了在该方面所做的临床工作和经验总结。
此外,创伤骨科吴永伟、刘军,脊柱外科彭伟、刘学光,手外科张志海、小儿骨科印飞,骨科基础张元澍,康复治疗张思淼等多位医生也在大会发言中展示了我院骨科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锻造骨科新星,筑牢学科根基。本次COA大会举办了中青年医师论文比赛、骨科基础青年学者比赛、骨科创新与转化比赛,激发更多青年才俊投身骨科研究与创新,为骨科学界注入鲜活动力。我院创伤骨科罗俊浩医生在中青年医师论文比赛中荣获创伤组第三名,佳绩获得不仅为医院赢得荣誉,也激励着更多青年医生投身学术研究,为骨科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大会期间,我院党委书记芮永军、党委委员赵刚、脊柱外科副主任张树军、关节外科副主任医师刘宇荣幸受邀做客COA大会媒体中心直播间,围绕骨科学科建设展开深入而富有远见的探讨,充分展示了我院在骨科领域的深厚学术底蕴与积极进取姿态。
COA学术大会是中国骨科领域学术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骨科学术盛会,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团队将以此次盛会为契机,秉承“创新与转化”发展理念,加强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骨科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13页/761篇
9
3
10
11
12
13
14
15
16
4
:
门诊预约电话:0510-88706699
急诊电话:0510-85881107(24小时)
医院总机:0510-85867999 85811599
体检中心:0510-85811605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梁溪路999号(小桃源)
本站内容仅供健康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ICP备案号:苏ICP备20044205号-1
苏公网安备 32021102001051号
网站云防护:骏安检测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抖音号
页面版权: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 无锡市骨科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