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就医指南
预约挂号
就诊流程
专家出诊
名医风采
名科荟萃
医保政策
交通指南
九院风貌
医院概况
发展历程
公示公告
院务公开
科研教育
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继续教育
教育基地
进修管理
导师风采
九院文化
核心体系
党建园地
文明九院
久苑报
爱心联盟
健康科普
招标信息
信息发布
招标项目
中标通告
人才招聘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最是风雨显初心,危难时刻显担当——无锡九院岗位纪实(二...
“岁寒知松柏、医路践初心”。近来,随着疫情防控政策及措施的调整,我院新冠肺炎患者数量激增。医院举全院之力,整合人力、物力各类资源,科学分流患者,想方设法挖掘潜力扩容病区,多措并举保障医疗救治工作。全院医务人员,无畏困难,聚力团结,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履职尽责,践行使命担当,舍小家为大家,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继《自身“淋雨”也要撑起护佑健康的“伞”——无锡九院岗位纪实(一)》推文后,本期我们将继续讲述九院人奋战一线的细节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重症医学科:托起生命的曙光!
重症医学科是新冠重症患者救治的主战场,这里的医护人员与死神赛跑,为患者驻守着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科室里18张床位几乎天天满员,为全力保障重症患者能平稳渡过危险期,科内医护在主任葛新、护士长徐颢庭的带领下24小时连轴转,常常顾不得吃饭喝水,也习惯了住在病区,以院为家。为满足重症患者治疗需求,医院为科室继续增添了血透机,给患者提供最及时的治疗。
主任葛新的父亲住进了异地医院重症监护室,无法在身边尽孝的他24小时扎在九院,守护着身边每位重症患者的生命之光;护理组长王义青是科室最早开始学习CRRT护理技术的护士,始终坚守着血滤病人床头进行CRRT治疗;至今守岗的顾佳宁护士虽是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新职工,但勤奋好学,进步迅速,前不久还随队前往海南支援抗疫,积累了丰富防疫经验;而护理组长罗月因表现优异被科室选派进行国家级重症专科护士培训,在山东学习期间被感染,隔离治疗结束后第一时间返回工作岗位,并进入新冠隔离病区对阳性病人进行护理;“95后”护士王橙闻令而行,奔赴异地支援医疗工作,在不同的战场展现重症人别样的担当。
血透室:守护生命,我们一直都在!
血透室是一个特殊的岗位,365天照常运转,节假日无休;透析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每周要到医院进行2-3次血液透析治疗,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但患者流动性强,潜在的传播风险对血透室来说无疑是巨大考验。科主任朝亚、护士长王淑熳第一时间带领医护商量、制定针对阳性肾友增多、医护人员减员等问题的应对方案。
每天早上7点,血透室医护人员身着防护服、戴着面屏、N95口罩,严格落实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做好个人防护后,开始透前准备工作。开机、自检、安装透析器、连接透析管路、预冲、超滤……各项工作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目的就是让血透患者报到后能第一时间上机,顺利完成透析治疗。
这里接诊的第一位阳性患者是87岁的刘奶奶,属于高龄患者,进入入发热门诊后,00后护士薛婷负责为其做血液透析治疗。小薛虽曾多次进入发热门诊为管控封控区患者做过治疗,但患者都为黄码阴性,这是首次为确诊患者进行治疗。科主任朝亚略带担心地仔细嘱咐小薛做好防护,又电话和患者沟通宣教指导其如何配合治疗。透析治疗进行顺利,期间小薛还抽空和刘奶奶讲了许多新冠后注意事项、病人和家属如何做好防护等科普知识,并安慰其不要过于紧张,“有情况可及时和血透室联系,我们团队随时都在!”这些都让刘奶奶和家属很是感动。血透顺利结束,患者状态良好地回了家。
疫情之下,面对人员紧缺、患者所需,血透室的医护哪怕出现了过敏性紫癜,也都带病守岗。众人心连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力争为患者守护每一天。
检验人:快!再快些!
应接不暇的数千检测标本,运作不止的检验设备,仪器不停人不歇,轮番上阵显担当,这是自疫情以来检验人的倔强与坚持。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来院就诊患者持续增加,抽血检验人数及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数量骤增。“最多一天加上分流的量,核酸检测量超4000管,是平时的2-3倍!且因阳性标本增多导致的复检、登记、核对、上报等工作量也翻了几番。”检验科王秋波主任介绍。
超负荷工作、加班已成为常态,使得检验人员免疫力下降,很多同志都陆续“中招”,导致人员更加紧张,但使命与担当让所有检验人轻症不下火线。科主任率先带头,无症状或轻症同志咬牙坚持,还没好利索只要不发烧的同志主动要求返岗。科室里年纪大和退休返聘的老同志带病坚守岗位,成为年轻人的榜样力量;家里孩子生着重病的同志毅然返岗令人动容;减员背景下,中午连班的检验人守到下午13:30接班同事上岗后,才顾得上吃个“下午饭”……总之大家的想法简单又朴实:“岗位上不能没人!检验报告要尽快发给临床和门急诊患者,绝对不能耽误诊治!只要自己身体允许,就多替换下症状重的同事,尽全力保证院内医疗工作正常开展!”
与此同时,在滨湖区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里,前来支援的4名九院检验人也忙个不停。因为核酸标本送到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时皆是下午或晚上,工作人员在这里常常要忙到第二天凌晨才能停歇下,这样日夜颠倒的工作状态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在人手最紧张的时期,接到上级安排支援异地核酸检测任务,科室克服困难,派出骨干逆行出征。九院检验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药学部:全力保供“弹药”
“杨老师,布洛芬、蒲地兰还有库存不?”“范老师,VC针剂还缺。”……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近期药学部药师们接到的咨询电话就没停过,微信上也是几十条地弹出各类咨询信息。为保障特殊时期药品的供应、保障临床需求,在主任尤晓红的带领下,药学部全员随时待命,多方联系厂家、供应渠道,尽全力通过绿色通道采购发热门诊、临床急需用药。
同时,根据药品供应情况,采取临时管控措施,把药品销售单位从“盒”拆零为“片”、“板”、“袋”,成为更多真正有需要患者的“及时雨”。“一瓶100粒的药,我们会分成6粒一组,再进行规范分装,尽管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特殊时期做的这些都极具意义,可以让更多患者尽快用上需要的药品。”中心药房主管药师范周红表示。目前,为保障临床用药需求,中心药房5个人轮流守岗,夜班连着中班,几乎不停歇,将临床几百号患者的用药配备到位。
门诊药房窗口患者们排着长队,药师们在药架之间穿梭忙碌,扫描处方单、调剂药品、核对药品、配发药品,每个人都在让自己快一些、再快一些,力求又快又好服务患者。
与此同时,受病毒感染影响,药房多数工作人员或是轻症守岗或是带病返岗。即将退休的张琦、吴萍念着同事们的辛苦,休息没两天就赶忙回来分担工作;范周红家中老人也都病着,两个孩子年龄小在家上网课,她就一边加班加点工作,一边抽出有限的时间赶回家给老小做饭,“最难的时刻已经过了!”
“坚守”二字虽短,背后却有万钧重量。像这样守岗的故事还有太多,当“大考”来临,九院人毫不退缩、挑战自我,“医”心担当,守护在最前方。(宣传科)
强统筹、再扩容,全院“一盘棋”畅通患者救治生命通道
目前新冠疫情的防控进入了新阶段,直面第一波感染高峰,医院的急诊和重症病房,接受严峻考验,全力以赴应对多种复杂局面,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以保健康、防重症为目标。院党委班子统筹谋划,全面部署,全院“一盘棋”整合人力、物力等各类资源,科学分流患者,想方设法挖掘潜力扩大病区,有效实现集中同类需求,匹配优质资源、规范诊疗流程,全力保障患者救治。
强扩容,快速提高承载能力
为最大限度提供床位,在院领导班子部署下,医院医疗救治组统一调度,持续扩容医疗资源,一天一个举措,大大缓解积压滞留急诊患者,将医院病床资源分成了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主要包括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CU,并对ICU、RICU床位进行扩容,增加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第二梯队主要包括内科系统其它学科,如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等;第三梯队主要包括其他专科系统学科,如外科、骨科、康复医学科等。
医院在前端对病人进行科学分流,轻症患者到发热门诊就诊,危急重症到急诊处理,让发热门诊与急诊起到缓冲区作用,接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与风险程度进行分层,分流收治到相应梯队病区住院进一步治疗,确保留观患者24小时清零;重症主要由第一梯队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CU等病区集中收治,相对轻的相应收治到其它梯队病区。
为巩固各梯队病区医护力量与救治水平,一方面,医院对所有医务人员加强专业培训,制定临床路径进行标准化治疗;另一方面,组成了专家组“分片包干”,对各病区进行指导,大大缓解了收治压力。
强协调,着力提升救治能力
期间,医务科科长朱建栋长期驻守医院,协调牵头发热门诊、急诊、住院等人手紧缺的情况,甚至第一时间亲自坐诊支援。并且紧急开展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培训,强化外科、骨科等医师的理论和实践锻炼,“尽管有些医护人员咳得比患者都厉害,但是九院上下齐心,一支关键时刻拉得出、顶的上的救治专业队伍火速集结。”
护理部副主任毛雷音,以院为家,每天各类工作沟通衔接不断,在工作中只要防疫一线出现困难,必第一时间进行协调指导。全面落实护理人力“一盘棋”方针,设置人力“警戒线”,确保支援力量不间断、可持续,做到护理人力有保障、不空挡。在临床多位护士长相继病倒的情况下,她勇挑重担,连续多日代班护理总值班。在父母、孩子都不幸“中招”后,她也只能在晚上通过电话关心家人身体情况。她说:“临床很多护士都在带病上岗,从未退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更得起到带头作用,我必须得挺住!”
强储备,做好急救软、硬件建设
医学工程装备科科长吴永伟牵头带领团队对呼吸机、监护仪等医疗设备仪器及输液椅等也进行统一管理与调配,确保使用效率最大化,尽可能满足临床救治需求。
药学部主任尤晓红也是带病上岗,尽管嗓子嘶哑,仍每日坚守岗位,统计药品消耗量与库存量,积极与供货商沟通,通过各种渠道采购相关药品,全力保障医药供应不掉链。
后勤保障科科长刘小祥快速响应,及时保供,紧急采购吸氧器、吸痰器等,全力做好防疫物资保障供应,解决一线工作人员后顾之忧。
院感科科长助理蔡磊带领团队,针对每个岗位特点及工作内容制定分层次培训计划及内容,对所有临床医技护人员,行政后勤,保洁等第三方外包人员等进行多场次院感培训;并参与完善ICU、急诊手术室及多临床科室对阳性患者收治的相关布局及流程,最大限度减缓疫情传播速度,保障医疗安全。
“我们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的救治效率,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党委书记芮永军表示,全院医护人员的目标只有一个:克服一切困难,尽可能地救治患者,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宣传科)
自身“淋雨”也要撑起护佑健康的“伞”——无锡九院岗位纪实...
当疫情敲响了医院的大门,医务人员感染比例逐渐增多,战“疫”、接诊力量锐减。面对困境,全体九院人相互理解、共同鼓励、同舟共济,强大的凝聚力和前赴后继的战斗力,让这里充满了人情味!这些天,他们是怎么过的?一线的情况又是如何?让我们一起直击我院救治现场!
创伤骨科刘军副主任医师身体不适,在进行手术时给自己默默打气:“不能倒下,无论如何也要顺利完成今天的手术!”;前一天刚值完近12小时班的杜世浩医生在给一位开放性骨折患者换药时心脏不舒服无奈只能休息,但他时刻挂念着这名患者,第一时间请同事帮忙换药;护士长张敏带头守岗,加班加点忙得顾不上孩子,就用视频电话鼓励孩子们在家好好学网课……科内刘浩医生发自肺腑的一句话或许是最好的解释:“每次看着病人充满信任的眼睛,不管面临什么风险,也要坚持守护好他们的健康!”
手外一科鹿战医生,手外二科沙一帆、庞新岗医生在发着高烧的情况下坚持24小时急诊班,并给阳性病人成功做完手术;黄永静医生在北京进修时被感染新冠,看见科室人力紧张,主动提前回岗。
手外三科护士长施玲玲直言:“同志们都轻症不下火线,但人手终究不够,我顶了3天办公班,今天继续总值班,不敢阳也不能阳!”周男、李倩静仍在哺乳期,顾不得孩子,赶紧回岗为同事们分忧;蔡雨璐在科室人员紧缺情况下,服从组织安排,一回岗就赶赴急诊帮忙;顾瑞娟歇了没几天顶着“宝娟嗓”出现在患者身边。拉长的工作时间和加大的工作强度,有人不幸“中招”高烧了,立刻有人不计得失,帮忙顶上,加班加点不落下一项工作。
脊柱外科护士团队多人顶着近40度的高热依旧坚持上完手头的护理班才回家稍作休息;李渊医生身体不适仍守着病房班与门诊班,两头不放。为最大限度照顾病患,小儿骨科与脊柱外科两科合并,20多个病人得到了妥善安置,而疫情下手术、急诊不断,治病救人的使命始终在每位“守岗人”心间。
创面修复科副主任医师卜凡玉在药物紧缺之际,主动将自己配到的退烧药分给高热又配不到药的陪客;科里所有护士带病上岗,大家的想法朴实又动人:“吃个退烧药,我还能干!”这期间,有位阳性患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医护们无人犹豫立即上前轮流为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将患者从死神手里夺过。
外科发烧医护为怕疾病传染同事,影响科室工作,返岗初期单间办公,随着大家相继出现症状,反而没了顾虑,重新聚头、共克时艰;科主任宋国权高烧在家,又忧心患者诊疗和科内工作,没两天就重返岗位。
“医生,我儿子高烧不退,怎么办啊?”“大夫,我女儿发烧抽搐了,您快来看看吧!”面对慌张无助的家长和咳嗽、发烧的患儿,儿科的医护们即使已累到身体不适,也不停诊,不限号,牢守“阵地”。
宋月娟医师带病连上白班和夜班,忍着“刀割喉”跟病人细致交代病情;杨晶医师还在产假,只因科内缺少人手,在风险时刻提前二十余天回归岗位,为别家的患儿解决了病痛,自己发了烧却无法照顾嗷嗷代哺的婴儿;陆汉明医师值夜班时突发高热,手上吊着输液上完了夜班;心疼同事们的张黎雯医师紧急为大家配制了防疫中药,希望每个人都能摆脱病魔。
因为阳性病人管理,隔离病房多数都开展床边检查,以往每天10点多结束的检查现在延晚至12点多,这时功能科的同事们才能匆匆扒口饭。面对科里临时空缺人员的大量工作,总有人抗起了重担,胡雨璇就是这个人,日日值守的连班让她看起来又瘦了一圈。
初心使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位医务工作者在医学誓言前举起右手时的铿锵承诺。如今这句誓言正被来医院实习的苏州大学研究生们默默践行着。研二的陈文轩来院实习一年多来收获颇丰,既学习到了专业知识,又见识到导师副院长糜菁熠及科内医护老师们的兢兢业业。近阶段面对科内人员吃紧的情况,更是主动上前。尽管接到通知可以自主返乡,但年轻的小陈和他的同学们还是选择留下,与培养他的地方共担风雨。同宿舍的两个舍友发了高热、浑身酸痛,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难受,但大家仍相互鼓劲,相约一有好转就回归岗位。“我也没什么特殊的,就是比较幸运,比其他人晚点出症状,可以多做些事,多些成长。”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以身为盾,用仁心医术和赤忱善良,默默守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明白,到底有多不容易。
医院成百上千位这样的医护、药剂、行政、后勤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在共克时艰期间,用韧性书写了一幕幕感人事迹。征集的故事还在继续,展示的照片也只是全院医护员工的缩影,相信更多的是坚守在岗,忙碌到无暇他顾的一线白衣战士、后道九院人。
我们再次向全院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同事们表示深深的敬意!谢谢你们拼尽全力!
当前面临的困境是前所未有的,每一个人都遇到了或多或少的麻烦,但我们始终相信没有哪个冬天不可逾越!医院是你们最坚强的后盾,始终与你们团结、奋战在一起,有任何需要和困难都请及时向组织反映,医院将尽最大的努力为你们排忧解难!
心中有光,无畏严寒;信念如炬,春山可望。在与病毒“大决战”的最后时刻,全体九院人将继续戮力同心、提振士气、顽强拼搏,用全院上下的精诚团结全力扫除新冠疫情阴霾,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优异的答卷。(宣传科)
统筹部署、战疫保医,我院多措并举显担当
十二月末的无锡,寒风凛冽。随着疫情防控“新十条”的颁布,医疗机构防控工作的重心从“防”转“治”,全市各大医院迅速进入了“紧急战备”状态。面对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我院积极应对。两周多来,全院上下冲锋在前、拼尽全力,无数人开启了“5+2”、“白+黑”模式接力坚守阵地,医护、医技、行政、后勤等各战线上的九院人守土有责、轮番上阵、硬核担当,用执着和坚毅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就医需求与医院各项工作平稳运行。
统筹部署,全院上下拧成“一股绳”
疫情发展进入新阶段,发热患者就诊需求骤增,医院党委班子高度重视,科学统筹布局,连日来召集“一办七组”持续开展防控专项会议,及时研究部署各项工作方案,包括阳性急危重症病人收治、发热门诊扩容、集中隔离病区开设、外派防疫人员支援和专人培训、感控举措、物资和后勤保障、关心关爱职工、院内督查等,以保障院内诊疗救治、防疫工作平稳过渡。
当前医护人员感染风险高,医院制定各类相关应急预案,每日监测各科室、部门人员减员情况和患者收治情况,全院医护人员守岗同时听候统一调配,优先保障发热门诊、急诊、重症、手术室、血透室等重点部门的医疗力量,最大程度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尽一切可能保障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确保来院患者的及时诊治。
他们也只是“普通人”,却选择逆风而行
面对疫情,谁又不是血肉之躯,不会发热头疼?面对家人,谁又没有父母孩子,无需照顾陪伴?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因为医者这份职业,九院人选择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因为这一份初心,九院人用“负重前行”守卫万家安宁。
凌晨2:00,我院发热门诊依旧灯火通明。作为哨点部门,这里的接诊量提升了10倍,日均发热门诊患者近300人,90%以上是阳性。诊室也从1个增开到3个,医护人员原本4小时一个班如今因为患者量剧增和减员情况,自主延长到8小时甚至更多。发热门诊护士长戴艳回忆:“有一天我看见内科王云医生从早晨8点一头扎进发热门诊,一直到晚上8点还没出来,大家太不容易了。”原本换班时可以脱下防护服松口气、喝口水、吃个饭,可一想到那么多患者都急待治疗,医护们往往放弃休息,要多看顾一个患者,力争24小时为发热病人提供医疗救治。
急诊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深知,作为收治急危重症患者的第一道关口,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必须践行的责任。急诊科主任闵祖良带头守岗,每天坚持工作到夜间,带领医生们坚守最前线;大部分护士发烧没两天就相继主动要求返岗,年轻姑娘周蓓云甚至一日未休只为多顶个班,让同事们安心;面对实在排不过来的值班,急诊人争相要求“如果没人,就我上!”······这些让见惯生死场面的护士长王敏数度破防:“真的是无奈、无力又心疼,感动于我们有这样一支团结一心、无坚不摧的战队,冲锋在为患者生命保驾护航的最前线!也希望每个人都能保重身体!”
疫情期间,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虽不在发热门诊等抗疫一线,但却为患者驻守着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重症患者大多需24小时照护,在大幅减员情况下,为确保转运病患能平稳渡过,科内医护在主任葛新的带领下一人顶上几个人的工作量,超负荷工作,连轴转20多个小时都是常态,中间只能利用闲暇的时间打个盹。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每个“守岗人”都忙成了陀螺,护士长桑建英直接拖着行李箱来上班。还有同事推掉了自己预约的手术,坚守一线;党员刘璐发挥模范先锋作用,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从支援急诊内科工作到支援发热门诊的超负荷工作再到支援大内科,正如她自己所说“我是一颗螺丝钉,只要还没倒下,就能继续为人民服务!”
“一办七组”全力保障,传递九院温情
医疗救治组成员、感控组成员日日下基层,无畏风险,足迹遍布院内每一角落,进一步做好重大疫情防控应对工作,督导全院各部门、各科室做好全院各项诊疗协调、院感防控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医疗质量和安全操作,群策群力做好院内感控工作;为确保医疗物资供应充足,物资保障团队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各类医疗物资,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把急需的防疫装备物资发放到最需要的岗位和一线职工手中,做九院大家庭坚强后盾;后勤保障组尽管存在外包人员大量减员现象,仍通过加量、加餐、食疗等多形式增加职工营养,增强职工体能,并合理整合人力资源,做好抢修、保卫、保洁等工作;宣传与职工保障组直面风险,深入临床一线,积极收集各类职工守岗、技术精进线索,挖掘典型人物故事,系列化展示九院人团结克难风采;外派保障与培训组在人员紧缺情况下,积极响应上级防疫任务,组织培训防疫知识与规范操作,精选骨干力量奔赴“疫”线,谱写战歌。
战疫艰辛,一线医护英勇冲锋、守岗尽责,幕后人员也在全力保障。攻坚克难阶段是黎明前的至暗时刻,医护减员的无奈、带病上岗的坚守让作为全院职工坚实后盾、坚强保障的医院领导班子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为发热员工提供装满急需药品的“爱心防疫包”;带领医院各职能部门优化工作流程、出台各项举措、合理配置资源,保障职工工作和生活;时刻关心关爱职工们身心健康,以多封倡议书、点对点联系关心、党员作表率、事迹宣传等鼓舞士气。
没有人生来勇敢,医务工作者也只是“普通人”。因为被需要,所以选择逆风前行。
冬日萧萧,或许对于这座城市来说,通明的灯光、不眠的医护人员,是寒冬里最温暖的守候之一。(宣传科)
惊心动魄7小时!他的断臂被成功接回!
12月23日中午,我院手术室弥漫着紧张气氛,医护团队团结协作,正有序的进行着一场“争分夺秒”的断臂再植手术。
“赶快准备清创、去多拿几包大的生理盐水,动作快点!”,“快点去准备脉冲、去拿骨科器械过来、快去准备显微镜,快去拿6个0、7个0的线……”,“看一下血压,再去准备几袋血浆……”紧张凝重的氛围中不断传来创伤骨科马运宏副主任医师、手外科张菲医生催促的声音!而进修医生刘雨尽管身体不适,仍在一旁有序准备着各项手术事宜。
33岁的男性患者来自常州,早上8点多,不慎被机器绞伤致左上臂完全离断,伤口大量金属碎屑异物,肌肉损伤严重。遂至当地医院就诊,当地医院建议转至我院就诊。来院时,患者已经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影像结果提示:患者左侧上臂离断,肱骨下段骨折,左侧尺骨下段骨折。患者核酸检查阳性,医护严格按照防控要求进行处置。为了保证最佳抢救时间,在制定完救治方案后,医护人员便争分夺秒开始为患者实施断臂再植手术。
要把完全离断的手臂重新接上,光是想想,就知道并非易事。对于骨科医生来说,最大的挑战是,要把离断的骨骼、肌腱、神经、血管全部重建连接,任何一环都不容有失。
断肢再植不同于断指(趾)再植,要闯过很多难关,麻醉风险、术中和术后的血管危象、大量输血的并发症、术后毒素和肌红蛋白入血导致的肾脏衰竭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风险和严重感染等等。
在抗休克治疗后,手术室、麻醉科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了全麻,医生们迅速为患者进行左上臂再植+前臂切开减压术。手术中最难的环节是:吻合动静脉和神经。有些血管和神经细得像头发一样,需要在显微镜下实施手术,尤其考验医生的技术和心理素质。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用时7个多小时,离断肢体通血成功,患者的手臂终于由白变红。术后,该患者转入ICU后续监护治疗。次日清晨,手外科主任助理、科教科科长赵刚和张菲医生进行术后查房并仔细叮嘱患者术后注意事项。目前,患者肢体皮温良好,血供正常。
(宣传科 手外三科 张菲)
92页/826篇
9
3
89
90
91
92
93
94
95
4
:
门诊预约电话:0510-88706699
医院总机:0510-85867999 85811599
体检中心:0510-85811605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梁溪路999号(小桃源)
本站内容仅供健康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ICP备案号:苏ICP备20044205号-1
苏公网安备 32021102001051号
网站云防护:骏安检测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抖音号
页面版权: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 无锡市骨科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