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就医指南
预约挂号
就诊流程
专家出诊
名医风采
名科荟萃
医保政策
交通指南
九院风貌
医院概况
发展历程
公示公告
院务公开
科研教育
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继续教育
教育基地
进修管理
导师风采
九院文化
核心体系
党建园地
久苑报
爱心联盟
健康科普
招标信息
信息发布
招标项目
中标通告
人才招聘
实力九院
实力九院
实力九院
当前位置:
实力九院 >> 实力九院
ERAS“护航”高龄髋部骨折老人
近期,我院创伤骨科一天内收治了两位高龄髋部骨折患者——88岁的曹奶奶和95岁的顾爷爷。在ERAS理念精准治疗下,两位患者均在48小时内完成手术,并打破传统康复困境,实现了远超预期的快速康复,最终顺利出院。这充分体现了无锡九院ERAS模式应用的卓越成效,为同类病症的救治树立了新标杆。
高龄骨折,挑战巨大
股骨粗隆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严重损伤,尤其是高龄患者,往往伴有多种基础疾病,传统治疗方式恢复周期长、并发症多,因而这一疾病也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此次收治的88岁曹奶奶和95岁顾爷爷,均因股骨粗隆骨折导致行动受限,疼痛剧烈。面对如此高龄的患者,创伤骨科团队决定采用ERAS诊疗模式,以最小化手术创伤、加速康复为目标,为患者提供最优治疗方案。
ERAS多环节优化,精准施治
在ERAS理念指导下,创伤骨科团队从术前、术中到术后全流程优化管理。
术前优化方案:团队联合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等多学科进行MDT会诊,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同时,通过术前宣教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情绪。
术中精准操作:在麻醉团队全力保障下,创伤骨科医师们勇闯“高龄患者”手术禁区,采用微创手术技术,减少患者组织损伤,缩短手术时间。
术后快速康复:采用多模式镇痛管理,有效控制疼痛;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恢复肢体功能;营养团队为患者量身定制科学饮食方案,促进伤口愈合和体力恢复。
精心护理,助力康复
考虑到高龄患者的特殊情况,围手术期护理团队给予全流程专业照料,如疼痛管理、营养支持、功能锻炼、并发症预防等。每位护士都把老人家当成自己的爷爷奶奶来照护,密切关注他们的病情及情绪变化:当顾爷爷疼痛不安时,会轻轻握住他的手,轻声细语地抚慰,帮助缓解疼痛;当曹奶奶焦虑难眠时,她们会耐心倾听,用温柔的语言和行动给予她心理支持。得知患者术后胃口不佳,责任护士顾依璐一边鼓励他们积极配合治疗,耐心讲解合理饮食的好处,一边与营养科医师积极沟通,优化健康食谱,确保患者摄入足够营养。
ERAS诊疗模式不仅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还显著提高了患者的康复质量和满意度。创伤骨科团队将继续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进一步深化ERAS精准治疗,助力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快速康复,重回健康生活。
人各有“痣”,赶紧自查
这颗“痣”不一般:小心它“黑化”成恶性肿瘤!
72岁的石老伯,一年前发现左足跟长了一颗5毫米的“黑痣”,不痛不痒,后期“黑痣”逐渐增大,表面开始破溃,一直未能愈合,遂来到我院就诊。病灶切除后,经病理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且已发生了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50岁的苏阿姨,自幼背部就有一颗黑痣,10年前予艾灸治疗,半年前发现背部黑痣逐渐增大凸起,来我院治疗。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
明明如此普通的“黑痣”,为何就变成了“恶性黑色素瘤”,有的甚至发生了淋巴结的转移呢?
我们每个人身体上或多或少都有“黑痣”,会不会也发生恶变?要不要尽早切除呢?
首先,有个冷知识:女性的痣趋向比男性更多,白人的痣比黑人更多。它的外观可呈扁平、突起、疣状、颗粒状等,颜色可能为棕色、黑色或蓝色。根据痣细胞的分布,病理学上可将其分为皮内痣、交界痣、复合痣。
皮内痣是常见的成人型色素痣,通常呈现为乳头状、疣状、带蒂息肉状或扁平状,常常有毛发,色红或浅灰褐色,真正的皮内痣很少恶变。病理显微镜下观察,表皮正常,所有的痣细胞分布于真皮层内,呈小巢状或束状,线性位于真皮层上部,常围绕毛皮脂腺。痣细胞小,胞浆少,核规则,从浅表到基底层有逐步成熟现象,细胞逐渐变细或呈梭形,色素减少,浅层痣细胞胞浆中有多少不等的黑色素颗粒。
交界痣位于皮肤的表皮基底层(“交界区”),通常出现在手掌和足底,尤其是在皮沟区域,大体上是扁平或稍微隆起的,表面通常呈现浅黄褐色,且交界痣无毛发,与周围的正常皮肤区别明显。病理显微镜下观察,交界痣的黑色素细胞巢(痣细胞团)主要聚集在真皮表皮侧,即表皮基底层,这种黑色素细胞聚集是交界痣与其他类型痣的鉴别特征之一。
复合痣含有交界痣和皮内痣两种成分。临床表现为几毫米至几厘米、深浅不同的斑丘疹、丘疹、斑块,比交界痣更凸起,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
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痣都乖乖地躺在那儿,最多也就是影响美观。一般无需治疗,如因美容需要可手术切除。但如果痣长在了不该长的地方,比如,容易受摩擦的部位,或者突然变得和以前不一样,那就该引起注意了!要尽早去医院切除并送病理检查,且要尽量避免经常去刺激身体上的“痣”,因为即使是小小的一颗痣,也有恶变的风险,像上文提到的患者石老伯、陈阿姨的“恶性黑色素瘤”。
什么痣建议切除并送病理检查?1、直径大于6毫米以上。2、摩擦部位的色素痣:如手脚部位的色素痣,尤其是手掌、脚底板部位,应尽早切除。3、突然生长变快,迅速扩大,外形变得不规则。4、颜色加深发亮,色素分布不均匀,色素脱失,或者痣的周围皮肤发红。5、表面由光滑变的粗糙,局部发红发炎,有破溃或出血。6、附近有淋巴结肿大,如颈部,腋窝,腹股沟(大腿根部)等处摸到肿块。7、黑痣周围有卫星状黑痣出现,也就是说原有痣的周围出现了多个新的黑痣。8、没有感觉的痣出现了瘙痒和刺痛等症状。9、经多次激光、化学药水、冷冻治疗后再次复发的色素痣。
最后,建议大家:“痣”人人都有,需要科学的去对待和辨别。普通的痣不是“洪水猛兽”,没必要每天提心吊胆担心恶变。如需祛痣,请大家务必选择正规医院,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祛除,以免得不偿失。(病理科 金琳芳 宣传科)
整只手被脱“手套” ,“绣花功夫”巧修复
近期,41岁的曹女士在车间工作时,右手不慎被机器绞伤,工友们立即将其送至我院骨科急诊就医。此时,曹女士的右手皮肤已经和肌肉完全分离,血肉模糊,露出了肌腱、血管和骨头,现场“惨不忍睹”。
手外二科副主任医师林伟栋详细检查,发现曹女士右手皮肤软组织于腕横纹近端2cm平面向远端完全性脱套性离断,手掌部及手指于深筋膜层面,撕脱皮肤属于广泛挫裂撕脱,组织挫伤严重,诊断为右手全手脱套伤,这在临床上属于极为严重的手外伤!有截肢的适应症。
术前,右手全手脱套伤
情况危急,手外二科副主任医师张志海医生立即赶至,与林伟栋医师一起讨论手术方案,考虑患者较年轻,对手部功能及外观修复的要求较高,最终决定在臂丛麻醉下行“右手1-5指再植+掌骨内固定+血管神经肌腱修复术”。
术中,手术团队为曹女士进行彻底清创,掌骨内固定,将脱套组织复位,在显微镜下对神经、血管进行吻合。长达6个小时的“精雕细琢”后,手术顺利完成,1-5指肤色淡红,毛细血管反应正常,意味着曹女士的右手被完全修复。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漫长而细致的护理也十分重要。在护士长戴艳的带领下,手外二科护理团队从伤口护理、疼痛护理、营养支持、康复护理等全方位地照护曹女士。15天的康复、观察后,曹女士的1-5指再植指体存活良好,手指功能也逐渐恢复,病情好转,顺利出院。
术后2个月,曹女士手部恢复照
意外!眼镜腿断了,“嵌进”了眉毛!
近日,一位患者的“离奇”经历既令人揪心又哭笑不得:日常佩戴近视框架眼镜的苏先生走路时,只顾看手机,没看路,一头撞在了树干上,结果眼镜腿被撞断了!更不巧的是,眼镜腿断端处的金属卡扣嵌在了眉弓处皮肤内!无法自行取出的苏先生苦笑着来到了我院眼科,寻求医生的帮助。眼科医生专业、细致的操作后,终于取出了苏先生卡在皮肤内的眼镜。苏先生一个劲地表示以后走路一定不玩手机,好好看路!
现如今,许多年轻朋友都会和苏先生一样,边看手机边走路,或者戴着耳机走路,这都是极其危险的行为。走路玩手机不仅会增加交通事故风险,同时也会影响身体健康。
对健康的危害具体体现在:(1)视力下降。走路时专注于手机屏幕,容易导致眼睛疲劳和视力下降。长时间看手机,还可能引发眼部肌肉紧张,增加近视风险。(2)颈椎和脊柱问题。低头看手机时,颈椎和脊柱承受巨大压力,可能导致颈椎病、筋肌膜炎等健康问题。长期以往,可能导致脊柱生理曲度改变,增加身体其他部位的压力,如肩膀和腰部等。
突破传统!微创手术多次攻克脊柱肿瘤切除难题
“医生,我跑了好多大医院,要切这个腰椎肿瘤,但都是大切口的传统手术,咱们这里可以做微创手术吗?”近日,来自湖北的文先生带着殷切期望,找到我院脊柱外科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张树军博士就诊。
2个月前,患者文先生出现双下肢麻痛乏力,在当地医院做腰椎核磁共振检查,被诊断为腰椎椎管内肿瘤,且肿瘤已压迫神经。随后,文先生病情不断加重,走路也逐渐困难,甚至夜间疼痛无法入眠,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辗转多地医院,都被告知需要“开大刀”,手术刀口约15cm,创伤大、出血多、风险高、恢复慢。文先生和家属经多方打听,了解到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技术成熟,遂慕名而来。
脊柱外科副主任张树军博士仔细询问文先生病情、认真研判病历资料后,与团队进行了细致讨论:患者肿瘤边缘较光滑,与神经的分界比较清晰,考虑良性肿瘤的可能性大,适合在微创手术UBE下进行剥除。
术前X摄片显示的腰椎肿瘤
在进行了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缜密的手术方案制定后,张主任带领团队医生陈文锦博士为文先生进行了“UBE辅助下腰椎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切除+硬膜囊缝合术”。整台手术中,医生们仅开了1.5cm、2.5cm两个小切口,在脊柱内镜、射频消融刀头、神经剥离器、神经勾刀等微创工具的加持下,从腰椎椎管内完整剥离出1.5*1.2cm大小的肿物,手术出血仅30ml。术后病理诊断为:神经鞘瘤(良性肿瘤)。
文先生清醒后当即感觉双腿如“卸下重担”,疼痛锐减。拔除引流管后,文先生在术后第七天即可下床活动,伤口愈合良好,双下肢麻痛显著减轻。文先生期望的“微创、伤害小、解除病痛”实现了!
文先生的成功案例并非偶然。作为区域UBE技术的“先导者”,我院脊柱外科张树军博士团队UBE术式经验丰富,已为多名患者解除病痛,肿瘤部位涵盖颈椎、胸椎、腰椎。
UBE术式解决的疾病部位可从颈椎、胸椎直至腰椎,其涉及的疾病谱涵盖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后纵韧带骨化症、黄韧带骨化症、脊柱感染、脊柱骨折、脊柱椎管内肿瘤及相关疑难杂症。
张树军博士介绍:对于既往手术难度、创伤都较大的椎管内肿瘤,团队的UBE技术解决方案也愈发成熟;目前,以微创“小切口”的方式来解决既往棘手的脊柱“大问题”,在我院脊柱外科已成为一种诊疗常态。未来,也必将造福更多的脊柱疾病患者。
2页/362篇
9
3
1
2
3
4
5
6
7
4
:
门诊预约电话:0510-88706699
急诊电话:0510-85881107(24小时)
医院总机:0510-85867999 85811599
体检中心:0510-85811605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梁溪路999号(小桃源)
本站内容仅供健康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ICP备案号:苏ICP备20044205号-1
苏公网安备 32021102001051号
网站云防护:骏安检测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抖音号
页面版权: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 无锡市骨科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