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就医指南
预约挂号
就诊流程
专家出诊
名医风采
名科荟萃
医保政策
交通指南
九院风貌
医院概况
发展历程
公示公告
院务公开
科研教育
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继续教育
教育基地
进修管理
导师风采
九院文化
核心体系
党建园地
文明九院
久苑报
爱心联盟
健康科普
招标信息
信息发布
招标项目
中标通告
人才招聘
实力九院
实力九院
实力九院
当前位置:
实力九院 >> 实力九院
显微技术破解 “腕管困局”
在人体精密的神经网络中,腕部正中神经如同一条信息高速公路,支配着手指的灵活运动与敏锐感觉。当这条通路遭遇"交通堵塞",患者的生活便可能陷入抓握无力、夜间麻醒的困境。
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无锡市骨科医院手外一科团队以精湛显微技术,为一位饱受腕管综合征困扰的患者重建神经通道,让麻木的右手重获生机。
不出无锡看上海专家!颈腰椎顽疾“现场解”
不出无锡看上海名医、少花钱少折腾、诊疗质量有保障,正成为越来越多锡城百姓的就医新体验。为让本地患者 “足不出户” 即享上海知名三甲医院高质量医疗服务,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无锡合作医院)特邀华山医院骨科、普外科、心血管内科专家定期来院坐诊。
一根 “细针” 的技术革新:拳击手骨折“功能保卫战”
门诊里的叹息:被“固定”的人生
“握不了筷子,更提不了重物……”我院创伤骨科专家门诊诊室里,一位年轻人摊开术后僵硬的手掌,手背上长长的疤痕像条蜈蚣,随着手指颤动微微隆起。这是党委书记芮永军时常遇见的场景——外院采用钢板固定的拳击手骨折患者,术后功能受限率高达40%。那些曾经在训练场上握紧的拳头,如今连拧瓶盖都成奢望,更别说重返运动场或恢复日常劳作。“钢板不该成为功能的枷锁。”芮书记的指导令人深省,“我们要用最小的创伤,让每根手指都能‘动起来’。”正是这份坚持,推动着我院手外科团队在微创技术革新之路上不断探索、攀登。近期,手外二科团队的多例“弹性针”手术,成为拳击手骨折“功能保卫战”的经典注脚。
一根“细针”,从“破局”到“重塑”
22岁的小周因一次激烈争吵,挥拳击打水泥墙,第五掌骨颈瞬间成角45°,X光片显示“骨折端如断裂的积木般错位”。传统手术需切开3-4cm切口植入钢板,但吴柯医师在手术时选择了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针固定术。
0.8cm的“隐形战场”:在掌骨近端背侧开一个比指甲盖还小的切口,避开神经血管束,如同在精密仪器中穿针引线。
弹性针的“温柔力量”:一根直径1.5mm的钛合金弹性针从骨髓腔穿入,利用“三点固定原理”,像隐形弹簧般将骨折端稳稳托住,全程无需剥离骨膜。
术后“奇迹”:术后3天小周就能用患手握笔写字,2周拆线时疤痕淡如细线,6周后已能轻松握住哑铃。
患者术前术后对比
技术革新背后:一根针的"科技含量"
为什么选择弹性髓内针而非传统钢板?这源于团队对"功能优先"的深刻理解:
小久科普
一、什么是拳击手骨折?
医学名称 :第五掌骨颈骨折
位置 :小指下方掌骨靠近关节处(握拳时凸起的“拳头尖”)。
特点 :多因握拳撞击硬物导致,常见于拳击、搏击运动员,但普通人手打墙、跌倒、打架、健身推举时也可能中招!
二、受伤瞬间:这些动作最危险!
(1)暴力撞击 :握拳击打墙壁(临床最常见)、沙袋、对手头部等硬物。
(2)意外跌倒 :手掌撑地,力量集中在掌骨颈。
(3)健身事故 :杠铃脱手、哑铃侧滑砸中小指根部。
(4)日常“手贱” :捶桌子、拍门等发泄动作(别小看爆发力!)。
三、骨折后,身体会发出哪些信号?
(1)剧痛 :小指根部瞬间刺痛,活动时加剧。
(2)肿胀淤青 :手背迅速肿成“馒头”,皮下淤血扩散。
(3)畸形 :小指下方明显凹陷或隆起(侧面看呈“台阶状”)。
(4)功能受限 :握拳困难,无法捏握物品,甚至小指麻木(神经受压)。
四、如何确诊?别靠“自我感觉”!
(1)体格检查 :医生按压掌骨颈,检查骨擦感、异常活动。
(2)X光片 :常规正侧位片,明确骨折类型(横断、粉碎、移位)。
(3)CT三维重建 (复杂骨折):清晰显示关节面塌陷、骨块旋转程度。
在传统观念里,骨折手术的终点是"愈合",但无锡九院手外科的追求远不止于此:不仅修复骨骼,更要守护患者的生活热爱。如今,手外二科团队年均完成200余例掌骨骨折微创术,其中85%采用弹性髓内针技术。那些曾经因钢板固定而黯然的眼神,正被术后康复的笑容重新点亮。正如芮书记常说的:“手术台上的每0.1cm切口缩减,都是对患者尊严的0.1cm守护。”
早一步科学负重,快一步康复——踝关节骨折康复新选择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下肢损伤,多见于运动爱好者、老年人及交通事故伤者。传统观念认为术后需要6-8周的制动和非负重期,以防止内固定失败和骨折移位。然而,随着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推广和临床证据的积累,早期负重已成为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的新趋势。
许多患者对“何时可以负重”、“如何科学负重”存在疑虑,错误的负重方式可能导致骨延迟愈合、踝关节僵硬甚至二次损伤。今天小久医生就通过一则临床病理和大家分享早期负重康复的重要。
45岁的张先生因踝关节骨折在我院足踝外科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我院早期康复团队(骨科医生+康复治疗师+护士)为他量身制定了科学的早期康复计划。在康复团队指导下,张先生术后第2周开始逐步进行负重训练,配合物理治疗和功能锻炼。短短6周后,他已能自主行走,且腿脚活动灵活,肌肉力量恢复良好。
“原以为‘伤筋动骨100天’,没想到在九院治疗后能恢复得这么快!”张先生开心地说,“医生教的康复方法很管用,现在走路一点都不费劲!”
我院早期康复治疗团队,坚持“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通过早期负重康复训练,减少术后制动时间,加速功能恢复,让更多患者像张先生一样,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小久科普
一、什么是早期负重?
早期负重指在骨折初步愈合后(通常术后2-6周),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增加患肢的承重比例,从部分负重(如20%-50%体重)过渡到完全负重(100%体重)。与传统“长期制动”相比,早期负重的优势包括:减少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缩短康复周期。
二、早期负重的实施条件与评估要点
早期负重并非适用于所有踝关节骨折患者,必须满足条件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关键评估指标包括:
骨折因素:骨折类型(单踝、双踝或三踝骨折)、关节面受累情况、内固定稳定性(术中评估)、是否合并韧带损伤。
患者因素:年龄和骨密度状况、体重指数(BMI)、合并疾病(如糖尿病)、依从性和理解能力。
伤口评估:切口愈合情况、周围软组织肿胀程度、局部皮肤温度变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以下情况需要谨慎或推迟早期负重: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固定不够稳固的病例、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依从性差或无法正确使用辅助器具。
三、早期负重的具体实施方法
踝关节骨折的负重时间因骨折类型、手术方式和个体差异而异,需严格遵循医生和康复师的建议。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术后0-2周:保护期(完全不负重)·
目标:减轻肿胀、避免伤口感染。
措施:使用支具或石膏固定,保持踝关节中立位。
绝对避免患肢着地,可以借助拐杖或轮椅移动。
进行脚趾轻微活动(如勾脚趾)促进血液循环。
2、术后2-6周:渐进负重期(部分负重)
术后2周手术切口愈合缝线拆除后作为早期负重的起始点。
方法:首次负重(20%-30%体重):在医生的监护指导下进行,并做好评估记录,确定首次负重量及负重计划。
部分负重:坐位下负重:先尝试脚尖轻触地面,逐渐增加压力。
站立位负重:使用双拐或助行器,辅助体重秤显示重量 。
注意:若出现剧烈疼痛或肿胀,需暂停并咨询医生。
3、术后6-8周:完全负重期
目标:从部分负重逐步过渡到完全负重行走。
方法:从双拐→单拐→无拐杖过渡。 加强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
标志:行走时无疼痛,X光显示骨折愈合良好。
重要提示:开放性骨折、严重骨质疏松或内固定不稳定的患者,可能需要延长不负重时间。
六旬老人“步履新生”
日常生活中,疾病往往会给人们带来诸多挑战,而对于那些身患小儿麻痹症的患者来说,后续遭遇的健康问题更是雪上加霜。今天,小久医生要给大家分享一个令人鼓舞的诊疗故事:62岁的徐先生,多年来承受着小儿麻痹症的影响,近期又遭遇了患肢骨折难题,好在有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无锡市骨科医院足踝外科团队先进诊疗技术的保障,为他的足部重建和康复点亮了希望之光。
徐先生自幼时患上小儿麻痹症后,一侧肢体就一直存在功能受限的情况。这么多年,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家人的支持,努力生活着。然而,意外总是在不经意间来临,不久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徐先生不慎摔伤,原本脆弱畸形的足跟受伤骨折,扭曲成怪异的角度,这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日常行动变得愈发艰难,连简单的站立、行走都成了奢望。辗转多处求医无果后,徐先生正巧看见了我院足踝外科主任许亚军、副主任田建团队的诊疗案例推文,成功矫治的复杂病例让徐先生充满希冀,毅然奔赴无锡。
面对徐先生的棘手情况,我院足踝外科主任许亚军、副主任医师田建领衔团队迅速展开全面且细致的评估。考虑到其特殊身体状况及小儿麻痹症带来的患肢基础问题,常规的治疗手段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经过多番研讨和专业分析,团队决定采用距下关节融合重建足弓技术,再配合肌腱转位术恢复力学平衡,来为徐先生解决这一难题。
团队利用3D打印技术打出畸形模型,术前模拟手术并定制个性化截骨方案。术中,医生们使用三维C型臂实时透视定位,精准实施距下关节融合内固定+中足截骨内固定+胫前肌腱及腓骨短肌腱转位重建踝跖屈功能+踇长伸肌腱转位重建足背伸功能+跟腱紧缩术。最终实现骨性结构、动力系统及生物力学轴线的三维精准重建,为徐先生功能性步态恢复奠定解剖学基础。
术后的康复阶段同样关键,团队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从初期的伤口护理、防止感染,到循序渐进地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锻炼等,帮助患者尽快适应新的足部状态,恢复行走能力。期间,副护士长管美萍和护理团队还给予其温暖的心理安抚。
一段时间的康复后,徐先生扭曲变形的足部已初现正常轮廓,多年的疼痛取而代之的是久违的踏实感,感动的他用一封激情满满的感谢信表达了对九院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
足踝外科主任许亚军常言:"我们足踝外科团队不仅精耕技术矫正骨骼,更要帮助患者‘重塑人生’。"希望通过分享这个病例,让更多有着类似困扰的患者和家属了解到,不要轻易放弃希望,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团队也将持续奋进,为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5页/387篇
9
3
2
3
4
5
6
7
8
4
:
门诊预约电话:0510-88706699
医院总机:0510-85867999 85811599
体检中心:0510-85811605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梁溪路999号(小桃源)
本站内容仅供健康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ICP备案号:苏ICP备20044205号-1
苏公网安备 32021102001051号
网站云防护:骏安检测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抖音号
页面版权: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 无锡市骨科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