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技术
当前位置: 江苏省骨科区域医疗中心 >> 特色技术
别让手麻、手无力 “锁住” 您的双手! 在日常生活中,您是否常常感觉手部有麻木、刺痛的感觉,又或者觉得手腕使不上劲呢?
其实,这很可能是腕管综合征在作祟!
今天,我院二级主任医师、手外科副主任施海峰就通过两个真实病例,来和大家一起了解“腕管综合征”这一容易被忽视的疾病,也希望借此提醒大家早重视、早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病例一:陈女士的痛苦经历。51岁的陈女士,原本生活过得还算安稳自在,可近段时间却被双手的不适折腾得苦不堪言。她的双手时常会出现麻木感,尤其是在做一些简单的手部动作,比如握拳、拿东西时,麻木感越发明显,严重时甚至双手僵硬,由不得自己控制。
这给陈女士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做饭时拿不稳厨具,做家务时也总是力不从心。一开始,她想着忍一忍就过去了,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并未减轻,反而愈发严重了起来。  
在家人的陪同下,陈女士慕名找到无锡九院二级主任医师、手外科副主任施海峰的“手麻手无力专病门诊”进行诊治。经过系统检查和专业评估,她被确诊为腕管综合征,施主任根据其病情制定了个性化手术方案。手术后,陈女士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病例二:任女士的曲折求医路。患者任女士,今年50多岁,双手麻木的情况已持续整整7年。刚开始出现手麻症状时,她以为是颈椎病导致的。毕竟在很多人印象里,手麻好像和颈椎问题关联很大。于是,她便按照颈椎病进行了吃药、理疗等各种保守治疗,可折腾了许久,效果却几乎为零。随着时间的推移,任女士的症状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还加重了,手部麻木感越来越强烈,有时晚上睡觉都会被麻醒,严重影响了睡眠和生活质量。
长久以来,任女士一直很抗拒手术,只想保守治疗。但眼见病情越来越严重,她也开始着急了。多方打听下,得知无锡九院施海峰主任在这方面经验丰富,便慕名前去求诊。施主任详细了解了任女士的病史,又进行全面检查后,最终确诊任女士为腕管综合征,且因为耽误太久,病情十分严重。
在施海峰主任的耐心开导下,任女士终于下定决心接受手术治疗。手术非常成功,其手部麻木感大大减轻,手部灵活性也在逐步恢复。
施海峰主任介绍:“临床上除了腕管综合征,还有一个疾病叫'肘管综合征',也是手指麻木及手部肌肉萎缩伴无力,患者开始未予重视,有些患者甚至被当作颈椎病治疗,走了弯路。对于这类手外科常见病,我们通过非常小的切口、手术松解被压迫的神经。同时,我们通过术中电刺激,帮助神经更早恢复。手术时间不长,术后效果较为满意,五天左右患者都能出院。”
这里还有个神奇小插曲:两位女性患者手术都是先做了一侧病情更为严重的手,做完手术的手逐渐好转后,另一侧原本同样患有腕管综合征的手,居然也跟着好转了起来!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爱护自己的双手,远离腕管综合征带来的困扰。如果身边有家人朋友出现类似的情况,也别忘了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他们,让更多的人了解此类疾病。
毫米间拆除小指上的“定时炸弹” 成长途中的意外伤病如同乌云,让青少年的人生蒙上阴霾。近期,我院手外一科主任医师强力团队,成功为一名中学生小戴完成高难度小指肿瘤切除手术,以无影灯下的妙手仁心为少年拨云见日。顺利康复返校的小戴和父母给手外一科医护团队送上了“医术精湛除病痛,德艺双馨暖人心”的鲜亮锦旗。

中学生小戴7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小指有一肿物,无明显不适,当时并未重视。近3年来,肿物逐渐增大,局部泛红,虽没有明显压痛感,但小戴父母不放心,还是带着他慕名来到我院手外科就诊。手外一科主任医师强力为其详细查体并结合相关检查,诊断为血管瘤,需手术切除。
掌指结构十分复杂,精密如仪器,少年的右手遭受血管瘤侵蚀,苦不堪言。别看这一指头肿物小,却暗藏玄机:一是解剖复杂,手指集中了血管、神经、肌腱等重要结构,手术剥离难度高;二是剥离肿物后手指功能恢复是关键,直接影响少年的抓握、触觉等精细动作;三是患者年龄小,对术后手指的美观要求较高。

术中,面对少年尚未成熟的神经血管网络,既要完整切除肿物防止复发,同时又要避免损伤指神经、指动脉,主任医师强力与茅於博医师在显微镜下精准操作,完整剥离1.5cm*1.5cm*0.  5cm的肿物,并成功完成毫米级神经血管吻合手术,为少年执笔的右手续写了未来。
术后,考虑到小戴亟待重返校园、投入争分夺秒学业冲刺的特殊需求,手外一科主诊医师团队结合青少年生理发育特征量身定制阶梯式康复计划,为少年的功能康复“加油”;护理团队在护士长高丽婷的带领下,着重细节,在伤口护理、营养搭配、心理疏导等方面倾力守护。
小久科普:
一、常见手指肿物类型及特征
1、腱鞘囊肿(最常见)。特点:圆形或椭圆形,质地韧,活动度好。好发部位:指间关节背侧、掌指关节掌侧,典型症状:随手指活动大小可能变化,可能伴轻微疼痛。
2、腱鞘巨细胞瘤。特点:生长缓慢的实性肿物,好发部位:手指掌侧,典型症状:可能压迫神经引起麻木感。
3、表皮样囊肿。特点:与皮肤粘连,中央可能有黑点,好发部位:指腹或指端。典型症状:挤压可能排出奶酪样物质。
二、需要警惕的危险信号
1、肿物生长速度突然加快,持续增大超过3个月。
2、伴有疼痛、麻木等症状。
3、影响手指屈伸功能。
4、外观发生明显改变,如表面皮肤出现溃疡或颜色改变。
5、同时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ERAS“护航”高龄髋部骨折老人 近期,我院创伤骨科一天内收治了两位高龄髋部骨折患者——88岁的曹奶奶和95岁的顾爷爷。在ERAS理念精准治疗下,两位患者均在48小时内完成手术,并打破传统康复困境,实现了远超预期的快速康复,最终顺利出院。这充分体现了无锡九院ERAS模式应用的卓越成效,为同类病症的救治树立了新标杆。

高龄骨折,挑战巨大
股骨粗隆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严重损伤,尤其是高龄患者,往往伴有多种基础疾病,传统治疗方式恢复周期长、并发症多,因而这一疾病也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此次收治的88岁曹奶奶和95岁顾爷爷,均因股骨粗隆骨折导致行动受限,疼痛剧烈。面对如此高龄的患者,创伤骨科团队决定采用ERAS诊疗模式,以最小化手术创伤、加速康复为目标,为患者提供最优治疗方案。
ERAS多环节优化,精准施治
在ERAS理念指导下,创伤骨科团队从术前、术中到术后全流程优化管理。
术前优化方案:团队联合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等多学科进行MDT会诊,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同时,通过术前宣教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情绪。
术中精准操作:在麻醉团队全力保障下,创伤骨科医师们勇闯“高龄患者”手术禁区,采用微创手术技术,减少患者组织损伤,缩短手术时间。
术后快速康复:采用多模式镇痛管理,有效控制疼痛;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恢复肢体功能;营养团队为患者量身定制科学饮食方案,促进伤口愈合和体力恢复。

精心护理,助力康复
考虑到高龄患者的特殊情况,围手术期护理团队给予全流程专业照料,如疼痛管理、营养支持、功能锻炼、并发症预防等。每位护士都把老人家当成自己的爷爷奶奶来照护,密切关注他们的病情及情绪变化:当顾爷爷疼痛不安时,会轻轻握住他的手,轻声细语地抚慰,帮助缓解疼痛;当曹奶奶焦虑难眠时,她们会耐心倾听,用温柔的语言和行动给予她心理支持。得知患者术后胃口不佳,责任护士顾依璐一边鼓励他们积极配合治疗,耐心讲解合理饮食的好处,一边与营养科医师积极沟通,优化健康食谱,确保患者摄入足够营养。

ERAS诊疗模式不仅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还显著提高了患者的康复质量和满意度。创伤骨科团队将继续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进一步深化ERAS精准治疗,助力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快速康复,重回健康生活。
 
整只手被脱“手套” ,“绣花功夫”巧修复 近期,41岁的曹女士在车间工作时,右手不慎被机器绞伤,工友们立即将其送至我院骨科急诊就医。此时,曹女士的右手皮肤已经和肌肉完全分离,血肉模糊,露出了肌腱、血管和骨头,现场“惨不忍睹”。

手外二科副主任医师林伟栋详细检查,发现曹女士右手皮肤软组织于腕横纹近端2cm平面向远端完全性脱套性离断,手掌部及手指于深筋膜层面,撕脱皮肤属于广泛挫裂撕脱,组织挫伤严重,诊断为右手全手脱套伤,这在临床上属于极为严重的手外伤!有截肢的适应症。

术前,右手全手脱套伤
情况危急,手外二科副主任医师张志海医生立即赶至,与林伟栋医师一起讨论手术方案,考虑患者较年轻,对手部功能及外观修复的要求较高,最终决定在臂丛麻醉下行“右手1-5指再植+掌骨内固定+血管神经肌腱修复术”。
术中,手术团队为曹女士进行彻底清创,掌骨内固定,将脱套组织复位,在显微镜下对神经、血管进行吻合。长达6个小时的“精雕细琢”后,手术顺利完成,1-5指肤色淡红,毛细血管反应正常,意味着曹女士的右手被完全修复。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漫长而细致的护理也十分重要。在护士长戴艳的带领下,手外二科护理团队从伤口护理、疼痛护理、营养支持、康复护理等全方位地照护曹女士。15天的康复、观察后,曹女士的1-5指再植指体存活良好,手指功能也逐渐恢复,病情好转,顺利出院。

术后2个月,曹女士手部恢复照
突破传统!微创手术多次攻克脊柱肿瘤切除难题 “医生,我跑了好多大医院,要切这个腰椎肿瘤,但都是大切口的传统手术,咱们这里可以做微创手术吗?”近日,来自湖北的文先生带着殷切期望,找到我院脊柱外科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张树军博士就诊。

2个月前,患者文先生出现双下肢麻痛乏力,在当地医院做腰椎核磁共振检查,被诊断为腰椎椎管内肿瘤,且肿瘤已压迫神经。随后,文先生病情不断加重,走路也逐渐困难,甚至夜间疼痛无法入眠,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辗转多地医院,都被告知需要“开大刀”,手术刀口约15cm,创伤大、出血多、风险高、恢复慢。文先生和家属经多方打听,了解到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技术成熟,遂慕名而来。
脊柱外科副主任张树军博士仔细询问文先生病情、认真研判病历资料后,与团队进行了细致讨论:患者肿瘤边缘较光滑,与神经的分界比较清晰,考虑良性肿瘤的可能性大,适合在微创手术UBE下进行剥除。

术前X摄片显示的腰椎肿瘤
在进行了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缜密的手术方案制定后,张主任带领团队医生陈文锦博士为文先生进行了“UBE辅助下腰椎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切除+硬膜囊缝合术”。整台手术中,医生们仅开了1.5cm、2.5cm两个小切口,在脊柱内镜、射频消融刀头、神经剥离器、神经勾刀等微创工具的加持下,从腰椎椎管内完整剥离出1.5*1.2cm大小的肿物,手术出血仅30ml。术后病理诊断为:神经鞘瘤(良性肿瘤)。
文先生清醒后当即感觉双腿如“卸下重担”,疼痛锐减。拔除引流管后,文先生在术后第七天即可下床活动,伤口愈合良好,双下肢麻痛显著减轻。文先生期望的“微创、伤害小、解除病痛”实现了!
文先生的成功案例并非偶然。作为区域UBE技术的“先导者”,我院脊柱外科张树军博士团队UBE术式经验丰富,已为多名患者解除病痛,肿瘤部位涵盖颈椎、胸椎、腰椎。
UBE术式解决的疾病部位可从颈椎、胸椎直至腰椎,其涉及的疾病谱涵盖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后纵韧带骨化症、黄韧带骨化症、脊柱感染、脊柱骨折、脊柱椎管内肿瘤及相关疑难杂症。
张树军博士介绍:对于既往手术难度、创伤都较大的椎管内肿瘤,团队的UBE技术解决方案也愈发成熟;目前,以微创“小切口”的方式来解决既往棘手的脊柱“大问题”,在我院脊柱外科已成为一种诊疗常态。未来,也必将造福更多的脊柱疾病患者。
 
门诊预约电话:0510-88706699
急诊电话:0510-85881107(24小时)
医院总机:0510-85867999 85811599
体检中心:0510-85811605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梁溪路999号(小桃源)
本站内容仅供健康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ICP备案号:苏ICP备20044205号-1
苏公网安备 32021102001051号
网站云防护:骏安检测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抖音号
页面版权: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   无锡市骨科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