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技术
当前位置: 江苏省骨科区域医疗中心 >> 特色技术
锁骨骨折切口能“隐形”?“天玑”骨科机器人来助力 锁骨骨折了,却因尴尬的伤患部位、巨大的切口及瘢痕而对手术治疗“纠结不已”?
我院创伤骨科团队为锁骨骨折患者找到了解题“突破口”:在“天玑”骨科机器人的精准导航辅助下,使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微创内固定术,成功将传统手术中长约10厘米的大切口缩小至1厘米以内,彻底打消患者对于术后瘢痕的顾虑。这也是我院骨科进入机器人辅助时代以来,运用“天玑”机器人创新微创术式的又一突破。

30岁的诸先生骑车时不慎摔伤,致右锁骨中段骨折。创伤骨科团队考虑到患者为年轻男性,对手术后外观瘢痕的美观度要求高,且其条件适应“天玑”骨科机器人手术条件。手术时,医生们选择从患者右肩后侧锁骨远端作为入钉点,在“天玑”骨科机器人导航辅助下顺利完成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做到骨折端不做切口,完整保留骨膜和软组织血供,在兼顾美观的同时,创造了骨折愈合的最优条件。

术后,诸先生正面锁骨“无痕”,位于肩后方的瘢痕仅1cm,经康复治疗后其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对这一新技术的疗效十分满意。

锁骨骨折在骨科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发病率高,多数患者为了追求尽早恢复活动而选择手术“来一刀”。锁骨是人体美学的重要组成部位,其表面软组织较薄,但传统手术中常见的钢板内固定的刺激、较长的切口、疤痕的增生往往会影响到患者的就医体验。此外,切开复位对于骨膜的剥离和骨折周围软组织血供的破坏,也可能造成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
近年来,锁骨弹性钉闭合复位治疗锁骨骨折成为诊疗“新潮术式”。介于锁骨的形态学特征,为了更好进针,我院创伤骨科团队大多采用锁骨近端作为进针点,但近端锁骨入钉点容易触及,术后弹性钉尾刺激明显,瘢痕位于前方亦影响美观;而锁骨远端扁平、弯曲度大、软组织较厚,定位入钉点困难、调整进针方向更为困难。“新潮术式”有“堵点”怎么办?
党委书记芮永军带队,创伤骨科主任医师吴永伟等骨干医师至北京积水潭医院交流学习后,将“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下使用弹性髓内钉微创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优势技术带回无锡,在匹配合适的病例后,让患者“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先进的诊疗服务。患者术后瘢痕小、恢复快、功能康复良好,对锁骨骨折疗效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手麻手痛、没法握拳?专家教你识别腕、肘管综合征 勤劳的陈阿姨今年59岁,2年前她的右手就无缘无故地出现麻木现象,当时的她不以为意,从干活手麻到夜间麻醒,都认为是小事,多甩甩手就好了。直到发现自己裹不了馄饨,捏不住针线,甚至一度拿不稳水杯,担心是中风的她经人推荐来到我院检查,结果发现自己得了一种叫做“腕管综合征”的疾病。可因就诊太迟,已出现了右手肌肉萎缩,右腕正中神经被卡压的情况,陈阿姨只能靠手术来解除神经压迫。

同样受此病困扰的人不在少数,近期我院主任医师施海峰的“手麻手无力专病门诊”上前来咨询的患者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人群最终被查出“腕管综合征”或“肘管综合征”。
    53岁的朱大叔和60岁的陈阿姨都来自宜兴,同样都在2年前出现双手麻木现象,外院保守治疗无明显缓解;38岁的方女士10年前右手就已出现手麻症状,8年前左手也开始麻木,在外院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上述3位患者被诊断为“腕管综合征”。60岁的姚大叔则是右手尺侧麻木伴肩关节疼痛1年有余,自己一直没重视,现来院被查出“右肘管综合征、右肩袖损伤”。
施海峰主任介绍:“门诊和临床上的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患者大多是开始未予重视,来检查时神经卡压情况较重,我们通过微创手术的小切口来松解被压迫的神经,术中的电刺激还有助于加快神经恢复。手术时间虽不长,但一般术后效果都很好,一周内患者基本都能出院。”
据悉,50岁左右的女性在更年期时,激素水平不稳定,易出现腕横韧带增厚、水肿的情况,进而出现手麻手痛症状,引发腕管综合征,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木工、厨师、长期电脑办公人员等需要手腕部重复同一动作的人群,其腕部长期重复动作易影响正中神经在腕管内的必需空间,从而导致此病。此外,像肥胖、糖尿病、更年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关节炎等也是此病的危险因素,且以更年期女性发病较多。
腕管综合征的典型症状是患者从拇指到无名指半截有三指半的麻木疼痛感,提拿东西使不上力,夜间清晨症状重,更有甚者夜间会被麻醒,适当抖动手腕可以缓解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手部神经损伤、肌肉萎缩,甚至手部分功能永久性丧失。
肘管综合征是由于尺神经的卡压受限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小鱼际、骨间肌、蚓状肌萎缩,“爪形手”。手部最娇贵的神经就是尺神经,在肘部上肢有三大神经通过,其中正中神经与桡神经在肘关节前面通过,唯独尺神经在肘关节后面通过。如果用肘管综合征的保守治疗很难解除尺神经的卡压,故早期诊断及早期手术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专家提醒:无论是腕管综合征还是肘管综合征,广大市民朋友一旦出现手麻、手痛甚至无法握拳等症状时,应予以重视、尽快就医,防患于未然!
七旬老汉踝关节疼痛20余年,踝关节置换“告别”被“焊死”的晚年 刘大爷20多年前就出现了左踝行走疼痛的症状,但是一直未引起重视。近3年来,他感到左踝疼痛加剧,以至无法下地行走,在当地医院就诊DR检查提示:踝关节炎,建议其做踝关节融合手术,但刘大爷对踝关节融合造成踝关节伸屈功能丢失,心存疑虑。走不了路的刘大爷和家人四处打听后得知我院足踝外科团队可以开展踝关节置换手术,并已取得不错的效果,于是一家人怀着忐忑的心情找到我院足踝外科主任许亚军的专家门诊上来寻求帮助。
 
许主任详细了解了刘大爷的病情并细致查体,发现其左踝关节皮肤肿胀,踝关节周围色素沉着,小腿远端内侧皮肤质硬,但软组织弹性尚可,踝关节周围有压痛,有一定屈伸活动度,MRI结果显示其踝关节胫骨关节面和距骨关节面软骨完全破坏。经过许主任专业耐心的分析及解答,刘大爷一家最终决定入住我院并接受进一步手术治疗。

手术前
为了改善刘大爷的晚年生活质量,足踝外科许亚军主任团队在与麻醉科排除手术禁忌及麻醉禁忌后,最终决定为刘大爷施行左踝关节置换手术。
虽然踝关节置换术发展至今已有近50年历史,但发展早期因手术技术和假体质量等因素制约着踝关节置换的临床推广应用。目前国内北京、上海、西安等大城市开展相对较早,但也每年仅有几十例,我省近三年才开始做此术式,九院足踝外科团队近两年开展的踝关节置换数量位居省内首位,近期随访皆效果良好!

术中,在清理完踝关节周围滑膜、关节间隙瘢痕组织后,分“三步走”顺利完成手术:首先将预先设计好的胫骨远端3D打印截骨导板在胫骨处进行远端定位,先进行胫骨远端截骨术;再将预先设计好的距骨表面3D打印截骨导板在距骨表面截骨位置上精准定位,进行距骨表面截骨术;随后再切除关节周围骨赘(骨化性肌炎组织),松解踝关节内侧及外侧,直至踝关节被动活动度明显改善;三是安装胫骨远端假体,再安装距骨假体,等假体位置固定后,检查被动活动关节的活动度。最终,C臂机透视下见踝关节假体位置佳,下肢力线好后,冲洗关闭伤口,完成整个手术。

手术后摄片显示踝关节假体位置良好
目前,刘大爷在足踝外科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护下正满怀信心地进行着术后康复,幸福的晚年生活也指日可待。
许主任介绍:“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新武器’,是公认的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有效而安全的手术方法之一,相较于传统踝关节融合术把踝关节‘焊死’从而丧失踝关节的活动度,加速周围关节的磨损退变等弊端,踝关节置换可以更好保留患者踝关节运动的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髋部疼痛+走路跛行?当心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佟阿姨今年56岁,2年前出现髋部酸胀不适,主要为腹股沟疼痛,长距离行走后疼痛加重,休息后略缓解,但近期其症状加重,臀部疼痛伴髋关节活动受限,已经影响到正常行走和日常生活。佟阿姨在外院就诊时被诊断为“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并发骨关节炎症,需进行髋关节置换,外院手术后的佟阿姨在家自行康复3个多月,恢复效果仍不理想,依然无法实现正常行走,苦不堪言的她经人推荐来到我院康复科做进一步治疗。
根据佟阿姨的病史资料及一系列的评估测试(图1、2),医生们发现她存在严重的“鸭步”步态和臀大肌步态问题,并且伴有双侧下肢不等长的情况。



图1 

图2
康复治疗中心主任助理徐艳文博士根据其复杂的病史情况,为其量身定制了先髋术后的康复计划和运动处方,帮助其重新建立软组织关系,敦促其形成新的步行习惯,并针对其先髋术后恢复中何时负重的问题给出解答。康复治疗师吴治才根据计划对其进行了2个疗程的康复训练(图3、4)。治疗结束后,佟阿姨有了明显的进步,并且生活质量也显著提高,在后续的回访中,佟阿姨对九院的治疗十分满意。

图3

图4
小久科普:1、什么是DDH。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Hip,DDH),既往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学者发现髋关节发育不良在出生时可能就存在,也有可能出生后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因此DDH是髋关节在发育过程中以空间和时间上的不稳定为特征的一组病变的总称,包括髋关节脱位、半脱位和髋臼发育不良。

2、DDH有哪些临床表现。许多患者在儿童时期就会出现臀纹不对称,轻度跛行的现象,但有时容易被家长忽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脱位,往往到中青年时期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是骨科常见疾病,发病率为1%~10%,多见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5),大多数在25~40岁之间出现症状。
早期的表现为髋关节的疲劳、酸胀、隐痛,出现这些症状的部位可以是在大腿根,也可以是大腿前方或臀部。当疾病进展时,关节疼痛加重,并出现跛行、静止时疼痛。由于股骨头向外上方移位,患肢变短。随着骨性关节炎的加重,关节的活动也逐渐受限。
3、DDH如何治疗。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的髋臼不良的患者首选保守治疗,严格控制体重,减少关节的负重、避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加强髋周肌肉的训练增加关节稳定性,口服镇痛药物,外用膏药,热敷等,可以暂时缓解疼痛,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
对于有明显疼痛症状、轻度半脱位,股骨头变形不显著,关节间隙基本正常,年龄小于45岁的患者,可采取手术治疗,增加髋臼覆盖、延缓骨性关节炎的发生,目前常用的术式是髋臼加盖手术或髋关节周围截骨手术。
严重的高脱位患者通常会出现明显的双下肢不等长,如果还没有出现明显的疼痛症状建议通过加鞋垫或订制支具的方法调整双下肢长度至等长,以避免长期跛行导致的腰椎或膝关节疼痛等并发症。
髋臼发育不良晚期,常常同时伴有严重的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大部分已经破坏殆尽,髋臼和股骨头的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甚至消失。患者疼痛剧烈,举步维艰,此时首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缓解疼痛,恢复关节活动功能。
4、DDH术后如何康复。在DDH术后的患者群体里,大部分会在“早期完全负重”的理念下变得焦虑,其实早期下地的目的是靠基本的活动量来尽早恢复心肺功能,通过负重来刺激骨量的进一步积累,而不是部分患者理解的早早下地走路,尤其是做了截骨术的患者,更要做好自身的保护,负重的意义仅在促进骨量的堆积,过早的步行不但会使患者增加摔倒的风险,还会影响后期步态的训练,得不偿失。DDH手术调整的仅仅是骨性结构和一部分的软组织关系,而良好的步态需要适当的强化和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有的甚至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和指导来摆脱术后的摇摆姿态。
 
颈椎肿瘤不可怕,脊柱微创技术来“拆弹” 近期,特意从镇江慕名而来的尹阿姨在我院脊柱外科收获了一段难忘的“治愈之旅”。
54岁的尹阿姨1周前出现了颈部疼痛不适,并伴有左上肢麻痛感。她在当地医院就诊时,经颈椎增强MRI检查发现了自己病症的“罪魁祸首”:颈椎C3/4节段椎管内硬膜下占位性病变,当地医生告诉她这是一个颈椎部位的肿瘤,建议做开放性大手术来切除,手术创伤、风险都比较大。尹阿姨内心惴惴不安,四处打听得知无锡九院脊柱外科可以用“微创、伤害小”的手术方法进行脊柱肿瘤的摘除,便怀着忐忑的心情前来求治。

术前颈椎MRI图像
    脊柱外科副主任张树军博士接待了尹阿姨,在仔细询问其病情,认真研判病例资料后,与团队进行了细致讨论:患者肿瘤边缘较光滑,与脊髓的分边界比较清晰,考虑良性肿瘤的可能性大,适合在微创手术UBE下进行剥除。

    在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缜密的手术方案制定后,2月28日,张主任及其博士团队为尹阿姨进行了“UBE辅助下颈椎椎管内硬膜下占位性病变切除+硬膜囊缝合术”。手术仅用1.6cm、0.8cm两个小切口,通过内镜、射频消融刀、组织分离器等,为患者从颈椎椎管内完整剥离出一个1.5*1.0*0.6cm大小的肿物,整个手术出血量仅20ml。这台“微创、伤害小”又能解除病痛的手术完全满足了尹阿姨的期望。

图片术前定位VS术后伤后
 
术后6天,尹阿姨已经拔除了负压引流管,佩戴颈托下地活动,症状缓解,行走自如。
 
近年来,我院脊柱外科在主任孙振中的带领下,技术实力显著提升。如今,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越发趋向于微创化,显微镜技术、单通道内镜技术、双通道内镜技术(UBE)、侧方融合技术(OLIF)、MIS-TLIF等,都是微创技术的体现。每一位脊柱疾病的患者病情千差万别,九院脊柱外科医生们会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案,为广大饱受脊柱疾病困扰的患者排忧解难。
门诊预约电话:0510-88706699
急诊电话:0510-85881107(24小时)
医院总机:0510-85867999 85811599
体检中心:0510-85811605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梁溪路999号(小桃源)
本站内容仅供健康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ICP备案号:苏ICP备20044205号-1
苏公网安备 32021102001051号
网站云防护:骏安检测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抖音号
页面版权: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   无锡市骨科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