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骨科首页
骨科介绍
骨科动态
名医专家
特色技术
载获荣誉
骨科研究所
特色技术
当前位置:
江苏省骨科区域医疗中心
>> 特色技术
肩膀疼痛尽是肩袖损伤,还好有“终极武器”反式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
日常生活中提到肩膀疼,多数人会自然联想到“肩周炎”,想着买点膏药涂抹下,休息几天就行,结果症状愈发严重,来医院一检查才发现自己得的并非肩周炎,而是肩袖损伤。
73岁路奶奶平日身子硬朗,但7年前未明原因出现右肩疼痛伴活动受限,自以为是肩周炎,在保健机构行针灸、理疗等保守治疗,效果却不明显。2年前,熬不住疼痛的她最终在子女劝说下来到一家医院做检查,MR示“右肩袖损伤”,外院医生建议其做关节置换,但路奶奶一家顾虑手术创伤大,最终接受的是“右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型术+肱二头肌长头腱固定术”。手术后的症状并没有明显改善,经人推荐,路奶奶一家又来到了我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姚群为其仔细查体,并结合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右肩袖损伤后关节炎”,建议其入院进一步治疗。
路奶奶先前的诊疗经历多、效果不佳,这引起了我院院长、运动医学科主任糜菁熠的重视,考虑到其年龄大,传统肩袖修补术后对关节活动度的恢复效果不显等因素,糜院长团队与患者本人及家属多方案详细沟通后,最终选择通过新型术式——反式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来彻底改善症状。
术前术后的医学指征数据对比印证了手术的成功。术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路奶奶由原来肩关节外展主动30°、被动40°,前屈主动50°、被动90°,后伸25°,体侧内旋腰骶部外旋10°,改善至双手主动上举可达130°以上。
“感谢无锡九院,感谢糜院长医护团队,这下我终于可以舒心地活动肩膀了,感觉浑身又得劲了!”路奶奶临出院前激动地说。
小久科普:什么是“反式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反式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reverse total shoulder arthroplasty, RTSA)是指肩关节假体的球形关节面放置于肩胛骨关节盂侧,而盂杯放置于肱骨近端的半限制性人工全肩关节。
传统的人工全肩关节置换在治疗肩关节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等疾病中广泛应用,且效果较好,但在肩袖关节病失败率高,尽管半肩关节置换避免了肩胛盂端假体松动,可进行性的关节盂磨损导致中远期疗效依然不理想。而RTSA在治疗肩袖关节病方面效果较好,它可以有效缓解患者肩部疼痛及改善上举能力。
如何更好地理解“反式人工全肩关节置换术”?肩关节是个球臼关节,手术中将关节周围增生骨刺切除,修整光滑残留的软骨面,将原来的球切除一部分,用人造关节改装为臼,将原来臼的部分改装为球,形成新的球臼关节。球和臼的位置和原来相反,所以叫反肩置换。反肩关节改变了原来关节的受力特点,不依赖于完整的肩袖即可活动,所以术后绝大多数肩关节都可获得较好的活动度。
是否所有肩部疼痛都适合做反肩置换术呢?医生们会根据肩部损伤等软组织损伤情况,结合精准的CT、磁共振或B超等仪器检查的进行综合分析,并建议相应手术术式。
反肩置换的适应征:肩袖功能障碍或严重骨质疏松症的肱骨近端骨折以及内固定失效后翻修,肱骨近端恶性肿瘤,半肩关节置换失败翻修,肩袖缺损巨大、肩袖组织萎缩或脂肪浸润严重的巨大难复性肩袖损伤等。
市内首例!髋关节镜微创“小手术”解决髋部“大问题”
近日,我院运动医学科成功开展锡城首例髋关节镜微创手术,标志着医院在髋关节疾病治疗领域里的技术新突破,可让更多相关疾病患者获得微创化、高品质的治疗。
来自兴化的高先生,两个月前骑电动车时不慎被汽车撞倒,致左髋部摔伤,当即行左髋关节脱位复位处理。本以为自行休养就会好转,但接受治疗后的高先生仍感觉到左髋部疼痛,且几乎无法下蹲,他没想到一次损伤竟然会有如此迁延不愈的病痛。为寻求进一步诊疗,他慕名赶来我院运动医学科就诊,副主任医师钱俊接待了他,经查体及MRI检查后,高先生被诊断为:左股骨头骨折、左髋臼骨折。因其活动受限较为严重,钱医师建议其通过手术来改善下蹲困难的情况。
面对异地患者奔赴而来的信任,我院副院长、运动医学科主任糜菁熠和副主任医师钱俊带领科室医生们一起进行了病情及术前讨论,综合全面评估后,医生们一致认为高先生的髋部“困扰”可通过关节镜微创的方式来解决。
在与高先生充分沟通后,我院运动医学团队特邀髋关节镜权威专家——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运动医学科副主任李春宝,一同为患者进行左髋关节镜微创手术。手术分为左髋关节镜下清理、盂唇修复、股骨头成形、关节囊缝合等多个环节,医生通过3个不到1cm的小切口,利用关节镜器械对髋关节的骨折端进行清理,去除碎骨块,对盂唇作缝合修复,将因受伤导致的髋关节异常增大的边缘骨突及肥大股骨颈进行打磨,直至正常状态。术中髋关节被动活动时,无撞击和卡顿,提示修复初步成功。整个手术出血量少于15ml,过程顺利。
术后第2天,高先生就积极配合康复师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并扶拐下地行走,极大程度避免关节僵硬风险。在顺利出院之际,高先生为这次优质、高效的手术治疗过程点赞,并对早日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充满期待。
小久科普:1、哪些情况需要做髋关节镜手术?适应症包括髋关节撞击症、髋臼盂唇病变、关节内异物和游离体、骨性关节炎或化脓性关节炎、滑膜病变、关节囊挛缩症等均可以进行手术探查和手术治疗。
2、髋关节镜术后康复,多久可下床和恢复日常活动?一般术后第2天即可下床,扶拐下地患肢无痛范围部分负重行走;术后4周逐渐弃拐,完全负重行走,以活动后髋关节症状不加重为度;术后2-3月,基本可无痛自由行走;术后4-6月基本可以恢复正常运动。
3、髋关节镜术后注意事项。(1)术后早期活动范围应限制,避免过度外旋和后伸。(2)避免早期负重(术后4周内使用拐杖),以保护手术部位。(3)术后应避免长时间久坐,并避免坐过低的椅子。(4)功能锻炼后及时冰敷,利于消肿和减少疼痛。
以“最安心”方式解决脊柱“大”问题
96岁的吴老伯平时身体硬朗,不服老的他自行搬运了百来斤的重物后,出现腰部疼痛不适、右下肢麻痛的症状,只要下床走路,右腿就会钻心地疼,这可急坏了吴老伯及其家属。经多方打听,家属得知我院脊柱外科在治疗腰腿疼痛方面“很有一套”,一家人怀着忐忑的心情前来就诊。
脊柱外科副主任张树军博士接诊了吴老伯,仔细询问其病情并经腰椎CT检查后发现,吴老伯是由于腰3/4水平的椎间盘突出压迫了出口神经根(L3),从而导致的腰腿疼痛,需手术治疗。
入院后,张树军博士和团队对吴老伯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术前检查,发现表面身体硬朗的吴老伯在心脏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心电图提示其存在频发室性早搏,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且心率每分钟仅约40次,这本身就给麻醉及手术出了一道“难题”。此外,若采用风险较小的局部麻醉,术中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如难以忍受疼痛或无法良好配合,也会出现手术风险。张树军博士综合考虑后,决定采用“局部麻醉+微创”的方式,给吴老伯进行局部麻醉下双通道内镜(UBE)下椎间盘微创切除。
在麻醉科骨干医师姜梦露的“保驾护航”下,张树军博士及其团队通过内镜、射频消融刀等,仅用1.5cm和0.6cm两个小切口,为吴老伯彻底切除突出脱垂的椎间盘髓核,充分解除神经压迫。整个手术耗时仅90分钟,出血量仅10ml。术后,吴老伯当即觉得右腿轻松许多,术后6小时他就可佩戴腰部支具下床活动。成功的手术和良好的恢复效果让一家人心里的大石终于落下。
我院脊柱外科张树军团队拥有丰富的微创UBE术式经验,2023年共计开展各类UBE手术300余台,位居全省前列。在以全麻方式常规开展UBE手术的同时,针对基础疾病多、年龄大、麻醉风险大的患者,团队积极尝试在局部麻醉下开展各类UBE手术,目前已成功开展局部麻醉下UBE手术40余例,均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以“最安心”的方式来解决棘手的脊柱 “大”问题,是我院脊柱外科团队矢志不渝的追求。
5岁娃意外被砸致大腿粉碎性骨折,儿骨创新术式+机器人“巧复位”
5岁女孩小紫玩耍时不慎被铁门砸伤右大腿,当即疼痛无比,右大腿畸形伴活动受限,在外院就诊时X摄片显示:右股骨中上段粉碎性骨折,断端分离移位。为求进一步治疗,慕名赶来我院急诊,急诊拟“右股骨干骨折”收治入院。
术前影像
儿童股骨粉碎性骨折多为高处坠落伤、交通事故或意外伤等高能量损伤所致。虽然较为少见,但其并发症和致残率较高,约达20%~50%。在长期随访中发现,儿童股骨骨折后易出现股骨头坏死,并伴随疼痛及残疾、髋内翻、骺板早闭、骨不连等症状。因此临床上掌握儿童股骨颈明确诊断后,要重视相关治疗、术后康复护理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让孩子成长“无忧”。
考虑到此类骨折的特殊性,且孩子年纪尚小,对手术切口的美观度、术后恢复效果有更高要求,小儿骨科林伟枫主任为其设计了“机器人导航下右股骨闭合复位结合小切口OBS内固定术”。
孩子的父母很是焦虑:“小紫才5岁,这次伤的这么重,会不会对日后走路和生活有影响?这个手术是什么原理?机器人靠谱吗?”
对于该患者的术式选择,林伟枫主任介绍:此次手术是我院小儿骨科首次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OBS)治疗股骨干粉碎骨折。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是一种创新型的内固定装置,具有很多优势,可以控制骨折部位的轴向力线、防止骨折旋转畸形、降低内置物断裂及外露的风险;采用闭合或微创切口技术复位,降低术后感染率;减少对骨膜血运的破坏、保留血肿内的有成骨作用的生长因子、肌肉收缩产生微动提供力学刺激等因素促进骨折愈合;弹性固定、应力分散避免应力遮挡作用,再骨折发生率低;固定牢固可以早期功能锻炼和负重;内固定取出通过小切口、微创,即可取出。此外,OBS结合九院“天玑”骨科机器人导航定位技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并且可以根据患者不同骨折类型,进行个性化定制,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术中设计
术中透视
术中,三维CT透视定位患儿的右股骨断端,医生于近、远端各做约5cm的切口,并在机器人导航下,用2枚螺钉于股骨近端固定,用3枚螺钉于股骨远端固定,扫描显示固定稳定,透视满意。顺利的手术让小紫和家人终于放下了心口的大石,对我院小儿骨科团队的诊疗技术赞不绝口!
术后外观
骨科机器人与脊柱患者的“奇缘”
从澳洲特意“飞回来”的胡阿姨和来自宜兴的刘大爷都受腰痛困扰多年,慕名来到我院寻求进一步诊疗。脊柱外科主任孙振中及团队将“天玑”骨科机器人的精准导航定位优势与微创OLIF手术深度“融合”,令患者摆脱疾病困扰,回归“正常”人生轨道。
67岁的胡阿姨跟着子女去澳洲安享晚年,可持续4年的腰痛让原本开朗的她苦不堪言,胡阿姨曾于澳洲当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近2年来腰腿痛症状加重,甚至出现间歇性跛行,每次行走不到100米,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休息。虽然在澳洲可以享受免费医疗,但医生告诉她要几年后才会排到手术治疗,等不及的胡阿姨经多方打听,最终选择“飞回”老家无锡,在我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我院X线片检查提示: L3、4椎体不稳,L3/4+L4/5腰椎管狭窄症。结合胡阿姨的实际情况,孙振中主任为其设计了“斜外侧入路L3-5腰椎融合(OLIF)+机器人辅助下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
胡阿姨手术前
胡阿姨手术后
同样接受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的还有77岁的刘大爷。11年前,他就出现了腰痛不适伴两侧臀部不适,休息后好转,劳累后加重,曾于宜兴当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行针灸加外用膏药治疗,效果不理想。近3年来症状加重,步行距离不到50米就感到腰腿痛明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经多家医院就诊都建议其手术治疗,但刘大爷惧怕腰椎手术,担心术后有瘫痪风险,一直不敢轻易手术。后经多方打听慕名来我院就诊,MRI检查显示:腰椎滑脱L4,腰4-5椎间盘突出伴严重椎管狭窄。
孙振中主任考虑到刘大爷的“担忧”,决定为其采取微创“L4/5斜前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OLIF)+机器人辅助下后路经皮内固定术”,手术时长不到3小时。
刘大爷手术前
刘大爷手术后
两台手术在一周内相继开展,以“天玑”骨科机器人精准导航“开路”,顺利完成微创OLIF手术,术中出血量小于30毫升。两位患者第二天即可下地行走,对诊疗效果十分满意。
对于这两例患者的术式选择,孙振中主任介绍:“OLIF手术适应症广泛,退变性脊柱侧凸、腰椎滑脱、腰椎不稳、椎间盘源性腰痛、轻中度的腰椎管狭窄症以及部分合并不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通过此术式进行治疗,也适用于部分腰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腰椎病变。目前,在我院脊柱外科,大部分腰椎疾病都可通过微创技术来进行精细治疗,包括射频、经皮椎体成形术、后路镜、椎间孔镜、OLIF等,并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为广大的饱受脊柱疾病‘折磨’的患者带来福音。”
6页/131篇
9
3
3
4
5
6
7
8
9
4
:
门诊预约电话:0510-88706699
急诊电话:0510-85881107(24小时)
医院总机:0510-85867999 85811599
体检中心:0510-85811605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梁溪路999号(小桃源)
本站内容仅供健康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ICP备案号:苏ICP备20044205号-1
苏公网安备 32021102001051号
网站云防护:骏安检测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抖音号
页面版权: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 无锡市骨科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