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男子钓鱼,自己上了钩!我院眼科医生这样做… 相信大家周围常能见到钓鱼的爷叔或大哥。钓鱼人,钓鱼魂,专注起来心中只有鱼,太过专注也会出事,这不钓着钓着,鱼钩钩上了自己的眼皮
凌晨三点去钓鱼,鱼没钓到,鱼钩却勾上了自己的眼皮。5月7日凌晨,我院急诊室来了这样一位特殊的患者。医生曾论是当晚的眼科急诊值班医生,当她看到眼前的患者时,有点惊讶,因为这种患者很少见。一个鱼型的鱼钩直接从患者的眼皮穿过,曾医生第一时间检查伤口,幸运的是,鱼钩并未伤到眼球。
患者自述,自己夜里三点去钓鱼,不小心把鱼钩弄到眼皮上之后,自己和身边人拔了半小时也无法取出来,最后只能前往医院。曾论和其他医护仔细查看了这个鱼钩,发现鱼钩的前端有倒刺,无法直接从原伤口处拔出来。所以,取出鱼钩成为摆在面前的难题。
讨论后,医生们得出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办法:第一是扩大皮肤的伤口,利用足够的空间把钩子和倒刺取出来;第二种请骨科用可以剪断金属钢丝的钳子去剪断带有倒刺的钩子一端,然后顺着伤口的位置拔出整个鱼钩。最后医生们选择了第二种方法,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伤口也无须缝合。
“这两种方案我们也是绞尽脑汁最后选择最佳方案,即能减轻患者痛苦,更重要的是从服务患者的角度出发,让他们避免不必要的手术。仅仅短短时间,就能解决患者大问题。”
小久医生提醒您:一旦鱼钩误入眼睛,以下三点需谨记:1、鱼钩上有倒刺,而眼睛又比较特殊,千万不要用力往外拔鱼钩,以免扩大伤口,造成更严重的感染甚至失明。2、尽量保护受伤眼睛,避免触碰,更不能揉搓,建议用干净的纱布轻轻遮盖眼睛。3、剪断鱼线,尽快赶往医院就诊。(宣传科)


“无假日”健康守护人的身影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劳动是世界上一切美好和爱的源泉,躬耕一亩心田,致敬劳动不凡。
??节假日期间,人们短暂告别忙碌,尽享节日的美好时光。而我院的“白衣天使”们正发自内心奉行:“生命所系,健康相托。”  24小时不关机,没有惬意的双休日,时刻准备着应对各种诊治,这就是医务人员的工作日常。和外面的热闹比起来,“五一”假期对于我院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来说,只是一个平凡的工作日。他们一如既往地忙碌在病房里、奋战在手术室里,坚守在预检分诊和采样处,用责任和爱心守护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完美诠释劳动最光荣。
创伤骨科:无影灯下他们穿着防护服开展高难度手术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医院每台急诊手术的成功开展都属实不易。5月4日晚上八点左右,医院急诊室传来一通紧急电话:一名来自南通的28岁男性患者在下午1点左右,工作时不幸被电缆绞伤左膝,致膝关节平面创伤性切断,患者和家属皆心急如焚。
??此时离受伤已过去了8个多小时,由于时间紧迫,为做好防控工作,医院急诊人员按照疫情防控接诊流程,对急诊手术患者建立快速绿色通道,完善术前检查,严格核酸检测、健康码及行程码。因病情复杂,第一时间请示大骨科主任、党委书记芮永军。芮书记了解详情后,当机立断:“取胫后动脉皮瓣,可以做!”并迅速确定治疗方案。
??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马运宏带领住院医师王鹏、薛源,联手手外科副主任医师张志海,4人穿上防护服,做好二级防护,在隔离手术室进行了紧张而有序的手术。马主任、王医生负责处理创面,张主任、薛医生负责切取皮瓣并进行移植。严密的防护服外加手术衣,仿佛密不透风“玻璃罩”,让闷热更添十分,面屏容易起雾,又严重影响着专注的视线,这些都对医生的体力和技术提出了考验,让本来风险系数极大的手术更陡增难度。四个多小时的手术过程中,医生们默契配合,时刻保持高度紧张,汗水湿透脊背,终在凌晨2点20,顺利结束手术。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这样的急诊手术每天在接力上演。保障病人生命安全,医护人员责无旁贷。

 
运动医学科:慕名而来的患者就是对我们最大的信任
??5月4日一大早,运动医学科的病房里传来阵阵叮嘱声,副院长、运动医学科主任糜菁熠正在病房仔细检查每一位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其中一位患者陈女士,曾差点面临无法进医院的窘境。原来34岁的陈女士是浙江温州人,于4月中旬撞伤,致右腕关节疼痛,当时并未重视,后肿痛逐渐加重,遂至当地医院检查,CT提示其右腕舟骨骨折,予以石膏外固定。
??为获得更专业的治疗,患者了解到我院运动医学科拥有先进的微创技术,于是慕名来院就诊。由于目前疫情防控规定严格,出入不便,4月28日,陈女士排除万难,终于抵锡。糜院长明确按照疫情防控要求的同时,对外地患者畅通救治流程。陈女士在医院发热门诊留观,完成隔离后,转回病房做进一步手术治疗。
??5月3日,糜院长团队为陈女士进行了右腕关节镜下舟骨复位内固定术,并进行tfcc修复、舟月韧带修复,滑膜清理,韧带皱缩,关节镜检查……手术十分成功,目前患者恢复良好,感慨十分:“幸亏来了无锡九院,我的选择是对的,这里不仅有专业的技术,更有以患者至上理念为初心的好医生!”

??据悉,整个节假日期间,每半日运动医学科专家门诊量超30多人次,大多数人皆是慕名而来,专家们几乎接诊到中午12点多都是常事。而患者中有近三分之一是由于劳损或运动过度而导致的肩袖损伤或肩峰撞击综合征,运动医学科在此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拥有丰富经验,针对肩部受损严重的情况可行微创手术治疗,达到较好疗效。


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姚群节日专家门诊
 
无假日医院:守护健康“不打烊”
??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就医,医院周末、节假日期间门诊专家坐诊、择期手术、医技检查等照常开展,急诊24小时接诊,切实解决了上班族、学生族看病就医的难点。
??无假日门诊,保障广大患者的就医需求,在落实疫情防控各项要求的同时有序开展各类门诊诊疗服务。据统计,医院单日门诊量逾两千多人次,其中仅骨科门诊量就近400人次。门诊区域内,随处可见热情的“红飘带导医”,提供温馨的导诊服务并时刻提醒就诊患者保持一米线及有效佩戴口罩。在医院门诊预检分诊处,医护人员则耐心地引导前来就诊的群众戴好口罩、保持间距,有序进行体温检测,出示健康码、行程码等工作。


??此外,不少人有过这样的困扰,生病了要做手术但只能选择工作日时间,耽误工作不说家属还需请假照料,让人头疼。为解决此类难题,医院在五一劳动节期间推出节假日开展择期手术的新举措。整个假期,手外科、创伤骨科、运动医学科、脊柱外科、足踝外科、小儿骨科、创面修复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产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眼科、妇产科共开展择期手术逾60台,急诊手术近150台,极大方便患者就诊。


??疫情当前,救治工作愈加繁重,但医务工作者始终坚持严格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时刻以饱满的工作状态和奉献精神,给群众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


 
ICU:生命守护地
??重症患者并不会因为假日的到来而减少,走进我院重症医学科,这里医护人员正一如既往地在压力与汗水中忙碌奔波,默默奉献。抢救工作需要医护们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用精湛的专业技能和高度的责任心,为重症患者守护着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ICU患者病情复杂多样、变化无常,护士们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同时要仔细记录护理措施和生命体征情况;医生们则是加班加点地讨论病情、书写病历,只为与死神搏斗,更高效、有效地治疗患者。

     翻身扣背、吸痰、置管换药,气压泵治疗……手里的工作一刻不停;而心电监护报警声、呼吸机的运转声则陪伴着假日里可爱而忙碌的九院人。


 
儿科: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听到往常安静的候诊区传来欢快的童音,儿科的医护们才真切感受到五一这个特别的假日。尽管科室外派了部分人员支援防疫,但人员的减少并未影响一丝一毫临床的值守和孩子们的疫苗保障,医护们为节假日来院的孩子们准备了特殊的“爱”。
??儿科主任任明星耐心地为每位患儿查体,悉心地询问孩子的状况,并仔细叮嘱用药注意事项;怀胎七月的杨晶医生,骨盆负荷重,却仍坚持坐诊,内心的声音告诉她:少休息一刻钟就能多看一个患儿;哺乳期的夏雪霞医生,留下嗷嗷待哺的宝宝,外出为更多孩子提供疫苗保障;出了夜班刚歇下来的陆汉明和其他医生一接到疫苗保障任务,立刻赶往执行……


??或许应着患者的一句:“医生,太感谢了!您辛苦了!”又或许是患儿脸上绽放的一个灿烂的笑容,所有的辛苦和烦恼皆化为一场发自内心的“双向奔赴”。
院内防疫慎终如始,院外支援步履不停
??目光所及是生命,心之所向是使命。
??作为区域医疗中心,院内疫情防控工作滴水不漏是医院必须的实干和担当。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使命记在心中,让九院人在临危不惧、攻坚克难的实干中绽放出最美的华彩。


??如今,4月10日援苏的17名队员虽已在4月底回锡,但江阴疫情突发、形势严峻,休息没几天的队员们又顾全大局、步履不停地奔赴江阴“战场”。而24名援沪医护也仍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


援苏医疗队
 

援沪医疗队
??特殊时期,我院的医务工作者们用“舍”和“守”,诠释医务工作者的角色真谛,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实现,就让我们用劳动成为铿锵有力的时代最强音!(宣传科)
 
被脱手套式“剥皮”后,显微外科技术重建希望 “手”是人类重要的劳动器官,手的伤残不但影响人们的劳动和生活,且影响着社交与美观。脱套伤是手部极为严重的一类损伤,多因两个转动的滚轴将手不断卷入,伤者又猛力抽回,如脱手套一样将全手皮肤撕脱,其致残率和截肢率较高,是手外科救治的一大难题。对骨科医生的急诊能力和显微外科技术有着极高的要求,是骨科技术含量的试金石。
下面就是我院近期一则2-5指脱套伤的治疗案例,该病例是医院手外科手显微外科技术的较好体现。
患者男,25岁,因右手被滚筒绞伤,导致右手皮肤大面积撕脱伤,深部组织外露。


术前
此时患者2-5指皮肤脱套伤,大面积深部组织外露。手外三科副主任陆征峰立刻带领各级值班医师组织急诊手术抢救,紧急清创、止血。并第一时间在手术室对该患者进行了手部清创探查及组织修复术。
术中彻底清创,清除坏死污染组织,创面采用VSD技术临时覆盖(注:VSD即负压引流技术,该技术利用生物半透膜使开放创面封闭,使用专用负压机产生一定的负压,能够充分引流,减轻水肿,抑制细菌生长,促进新生血管进入创面,刺激肉芽组织的生长)。
术毕患者送入病房,使用负压装置持续吸引,定期生理盐水冲洗,常规抗感染,改善局部微循环等治疗。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和治疗,成功地度过感染坏死的危险期,为二期手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脱套伤的治疗难度很高,2—5指存在难以保留的风险。在反复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陆主任团队最终敲定患者后续治疗方案为“双足带部分足背皮瓣的踇趾甲皮瓣联合双第二趾侧腹皮瓣加股前外侧皮瓣”修复2-5指创面。通过多块皮瓣瓦合修复多指创面的好处是既保留了手指,又减少了对足部供区的损伤。

术后



陆主任带领手外三科8名医生夜以继日,顺利完成手术。目前患者保全了右手2-5指,正等待后续功能康复。
什么是“手部脱套伤”?这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治疗较困难,手术次数多。即使治疗及时、手术顺利,但仍避免不了较严重的畸形和功能障碍。过去,对于全手脱套伤多采用腹部皮下埋藏,易出现关节僵硬、皮瓣臃肿、无感觉、血运差,创缘愈合欠佳,严重影响手的外观与功能。因此,有人认为,不如行截肢术再安装假肢为好。
手外三科陆主任团队采用VSD技术联合游离皮瓣等显微外科技术,使该患者免去了患肢埋腹的痛苦,缩短了治疗时间。更为重要的是该患者右手所有手指得以保留,手部功能得以重建,这是假肢完全无法比拟的。(手外三科 魏苏明)









后方保障跟得上,前方战“疫”有力量!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
自疫情突发以来,我院行政、后勤各科室人在后方,心在前线,时刻关注着前方“战士”们的动态和需求,主动、积极作为,日夜坚守在疫情防控的各个岗位上,与一线的医护人员携手战“疫”,为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牢筑坚实的后盾。
全新的发热门诊,强化“前哨”防控堡垒
        医院设置发热门诊是加强发热人员全流程管理、进行疫情防控的医疗“前哨”。近40天的披星戴月,医院新建的发热门诊顺利、按时完成竣工验收,成为锡西片区最重要的防疫哨点,也为全市人民从容应对疫情大考增添了一份“底气”。
         新的发热门诊建筑面积约为700平方。在功能布局上,主要功能房间有诊室4间、留观室10间、CT室、采样室、抢救室及相关配套用房,设有三区两通道,明确区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及污染区,标识标牌清晰,并配备除颤仪、心电监护仪、B超机、心电图机、CT机、血细胞分析仪等相关设施设备。发热门诊实行24小时值班制,医生、护士、勤工人员配备到位,均经过培训考核后上岗,严格落实患者流调登记和院感各项工作制度,做到闭环管理。




后勤保障,坚实给力
        后勤保障科是“逆行战士”身后默默无闻的“支援部队”。在院部的统一领导下,完善各项应急预案,按照院防控工作要求,全面做好物资保障、环境消毒、餐饮服务、维修维护、保安保洁等各项保障工作。





 发热门诊快速建成。后勤人员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现实困难,日夜不息地施工,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细致周到,助力临床一线。在做好基础设施保障的同时,为确保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医院能源供应,后勤保障科动力组及时联系国家电网等水、电、蒸汽供应商,优化应急对策,为全院用水、电等提供全方位保障。为应对大规模核酸检测需求,提升核酸检测能力,便于医务、护理、院感等各部门开展防控工作,后勤保障科启动应急预案,对现有核酸采样点进行完善升级,规范定制核酸采样点各设备、零件,确保基础设施能够承载大规模采样,助力医院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





通道管理,加强防疫管控。为保障院内外人员安全、有序流动。在院防控办统一协调下,保卫科关闭了医院东门出入口,改变人员的出入通道,协助门诊等科室优化就诊通道。此外积极落实安排院内各保安岗亭24小时值守,配合预检分诊人员严格落实进入人员的“测温、亮码”措施,维护医疗秩序,严防严控,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第一道防线。
       粮草先行,统筹物资管理。疫情期间,后勤保障科全面掌握物资供应、储备动态,对院基础保障物资进行统筹管理。科室全力采购棉服、暖宝宝、速干衣、降温贴等各类生活及后勤保障物资,并在抗疫队伍每一次出征前及时调配发放,满足一线防疫工作人员的需求。因城区道路交通管控,后勤人就地驻扎办公室,只为保证随时随地、第一时间准备抗疫物资,确保及时到位。




     严防感染,加强环境卫生。院内环境消毒是重中之重,科室联合院感科召集各物业公司拟定对策,加强保洁人员院感知识培训,严格院内消毒制度,每日基础保洁、公共区域消杀、医疗废物和废水管理确保达标。    


 餐饮服务,严把质量关。在疫情最严峻时,所有的物流停滞,食材断供,平日里一份简单的午餐成了特殊时期的一场考验。为了让职工、患者吃得饱、吃得好,后勤人每天连夜采购进货,严格消杀。由于货源的不稳定,为了避免浪费,厨师及时调整菜谱,保障餐食的量与质。食堂每日安排专人对餐厅、仓库、操作间进行定时定点消杀、保洁,确保饮食卫生和安全。
疫情防控,感控当先
      “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四周还要管墙壁”,这看似是一句笑话,却真实反映出感控人的艰辛。疫情当下,更是让感控人的工作强度和复杂度成倍增加。
       疫情背景下,院感科已组织院感相关知识培训近20场,累计培训人次达  1000多。培训对象全覆盖,内容涵盖新冠肺炎的防控重点、应对新冠防控的消毒隔离技术、医疗废物收集等。     
         面对看不见的隐形“炸弹”,院感人无畏地选择了逆行而上,他们默默无闻地承担着风险,冲锋在战“疫”一线,认真扎实的完成院感工作。







担当使命,医工聚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奋战在抗“疫”前线的白衣天使提供最精良的医疗装备,是医工科打赢这场防疫攻坚战的关键一环。
         在疫情爆发,滨湖区全员核酸采样期间,医工科紧急抢购防疫物资,联系多家市内市外生产厂家争取采购到质优价廉的各项用品。科室还每天安排备班,24小时待命,为突击任务例如到上海、苏州、昆山等外派人员准备好物资,让“战士们”无后顾之忧。




关心关爱,传递温暖
       为切实做好对驰援上海、苏州医护人员家庭的关爱服务工作,党委副书记郭亚萍,副院长薛明宇、周全斌,护理部主任等通过建立微信群,“一对一”关爱服务,常常事无巨细关心关爱同志们,做好后方支持。而为了让前线“最美逆行者”安心“战斗”,4月14日郭书记带着院领导们的关心走访慰问了部分援外医护人员家属,了解家中老人身体状况、孩子上学、家庭生活保障等情况,并详细记录家属们在各方面遇到的困难,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帮助,守护关爱一线医护人员的“大后方”,带去“娘家人”的关爱和温暖。
       此外,党办联合院办、防控办、医务科、护理部、医工科、后勤保障科等,编制了《疫情防控对外支援相关工作指南》,为抗疫外派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各方联动,“宣”战“疫”线
       宣传科是医务人员奋勇工作的见证者、记录者。记录逆行者的同时,宣传人也在逆行;讲述英雄故事的同时,宣传人也都在亲历,他们带着讲政治的脑力、跑不死的脚力、看得准的眼力和说得好的笔力,冲锋“一线”,通过一幕幕动人的正能量传递,鼓舞了士气,书写使命担当,为赢得战疫胜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在抗疫的日子里,医院宣传人在没有护目镜,也没有防护服的情况下,在暗夜里赶路,在霞光中忙碌,用相机跟踪拍摄记录九院本地支援采样“战士”们的辛苦日常;多方联系,挖掘抗疫工作细节,从一线医护人员敢担当、勇作为的记录,到医院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英勇奋斗,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的报道,以专业新闻人的角度,写出不少鲜活的文章,以真实、丰富的情感,将有温度的报道传递给读者、传达给社会。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加入战“疫”的方式有很多种“后方部队”用自己的方式和所有一线人一起努力着、战斗着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把一次次特殊的历练书写在九院“抗疫”故事集上。(宣传科)









门诊预约电话:0510-88706699
急诊电话:0510-85881107(24小时)
医院总机:0510-85867999 85811599
体检中心:0510-85811605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梁溪路999号(小桃源)
本站内容仅供健康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ICP备案号:苏ICP备20044205号-1
苏公网安备 32021102001051号
网站云防护:骏安检测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抖音号
页面版权: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   无锡市骨科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