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无锡市肌骨超声诊疗新技术学习班成功召开 为普及、提高肌肉骨骼疾病的超声诊疗技术及介入治疗,6月17日,由我院主办的“2023年无锡市肌骨超声诊疗新技术学习班”成功召开。本次学习班邀请到江苏省中医院和无锡各大三甲医院肌骨超声医学领域专家,围绕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手部肌腱、神经等结构病变的超声检查诊断及常见疾病损伤的介入治疗等进行授课、交流,来自全市各大医疗机构的100余名学员参加了学习。



我院超声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黄海主持开幕式并介绍大会背景以及各位参会嘉宾



致辞环节
我院手外科副主任、科教科科长赵刚致辞,对各位专家和超声医学界同道们的出席表示欢迎和感谢,并精炼介绍了无锡九院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及在肌骨超声医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他表示,希望本次培训能搭建一个高水平交流、学习平台,共同促进肌骨超声技术在全市的推广发展。

无锡市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超声科主任范晓芳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肌骨超声开展尽管只有十余年,但发展趋势蓬勃,近年来更是取得较大进展,国内外肌骨超声的临床应用也日益广泛。无锡九院超声科是全市开展肌骨超声较早的科室,相信通过此次专家们经验的传授和分享,提高全市“超人”肌骨超声技术水平,开阔临床诊断思路,更好服务于患者,并预祝学习班圆满成功。 

专家授课
近年来肌骨超声诊疗技术发展迅猛,也越来越受临床各科室的关注和应用。所谓“肌骨超声”,就是采用高频超声显像技术对人体肌肉肌腱,关节及神经损伤炎症黏连卡压等病变明确诊断的检查方法。相比传统放射检查方法,肌骨超声除具有无创、无辐射、无禁忌症、廉价方便等诸多优势外,还具有对肌肉肌腱关节的运动进行实时动态观察的独特优势。
本次学习班针对超声医学的特点,重点解决超声诊疗技术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强化。各位授课专家对各肌肉骨关节常见疾病超声诊断及介入治疗进行了理论授课和现场演示操作。
现场实操
江苏省中医院超声科副主任、肌骨超声组组长许华宁主任和无锡市人民医院昝星有副主任医师分别就人体肩关节踝关节疾病的超声检查规范及操作手法、扳机指的超声可视化引导下小针刀松解术操作手法进行现场演示操作。演示过程中,专家详细耐心讲解相关细节和技巧,学员们虚心学习,现场“零距离”互动交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员们好评连连,纷纷感慨受益良多。



大会总结
我院超声科副主任信天游在总结中表示,医院作为活动主办方,希望借此契机为区域内广大肌骨超声同道进一步提升规范化操作能力和诊断水平提供良好的平台,持续推动无锡市肌骨超声技术的发展,无锡九院也将在肌骨超声领域持续“攀登”,彰显医者担当,造福广大患者。

“以人为本,数智融合”——“基于护理信息化改善骨科患者结... 听前沿之声,享学术盛宴。为拓展骨科护理人员的知识领域,规范和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融合共享、开放应用,满足患者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2023年6月14日-6月16日,由我院主办的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基于护理信息化改善骨科患者结局的护理新技术、新进展”学习班成功举办。
本次学习班分设5个专题,来自江浙沪等地多位护理、信息专家开展了精彩的经验分享与深度交流,来自广州、苏州、南京、南通等外省市学员近200人参与培训。
 

一、致辞环节
我院周全斌副院长致欢迎辞,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九院护理发展的各位专家、领导表示衷心感谢,向与会护理同道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护理信息化是推动医院建设,提高患者就医体验,提升护理安全与质量的重要“抓手”,对规范和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的融合共享、开放应用具有关键作用,希望护理同仁通过本次交流培训,拓展护理信息化视野,提升专业化能力,凝心聚力,创新未来,聚势前行!
 
复旦大学护理学院党委书记包江波致辞,对无锡九院近年来的高质量发展和成绩给予肯定,并强调要加强院校合作交流。她指出,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正加速步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在医疗卫生领域显现出强大的应用前景,在大数据背景下,以患者为中心,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以标准和安全为保障,是护理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如何应用大数据为护理管理者提供科学、精准的临床护理决策,改善患者结局成为必然趋势。
 
 
二、专家论坛
复旦大学护理学院患者体验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护理科学院Fellow(FAAN)、患者报告结局国际联盟中国中心(PNC-China)负责人,纽约大学客座教授,中华护理学会科研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护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袁长蓉以“大数据驱动的智慧护理理论和实践创新”为主题,从理论驱动的构建、应用,数据驱动的核心要素、生命周期、场景应用等方面进行经验分享。
 
中华护理学会社区护理专委会委员、江苏省护理学会社区护理专委会主委、无锡市护理学会理事长、无锡市护理质控中心主任、无锡市护理学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蔡英华以“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的构建及落实实施”为主题,强调“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是护理领域的重要拓展,是提升护理品牌的重要举措,应合理认知新型服务模式,并建议通过“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方式,将专科护理服务真正下沉至社区、家庭。
 
南京邮电大学边缘智能研究院院长,南京边缘智能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泛在网络健康服务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永安分享了“智能物联网与智慧护理研究思考”,集中展现物联网在护理各场景中的持续深化,以此促进医院智慧化进程,提升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赋能临床医护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中华护理学会骨科护理专家库成员,无锡市护理学会副理事长,无锡市护理学会骨科护理主任委员,我院质管办主任傅育红以“创新专科护理模式,驱动专科护理发展”为主题分享经验,强调需以创新理念作为凝聚力量的核心,搭建互融互通的学术桥梁,共同提高护理质量和专科护理水平,促进骨科护理向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卓越护理队伍迈进。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党委副书记邵阿末教授主持专家论坛
 
三、信息技术赋能医院护理管理
 
杭州师范大学护理信息研究生乐宇超介绍《BMI健康评估小程序设计》
 
 
我院工程师张星益介绍《以数据质量为基础的护理流程管理》



四、信息化在护理场景中的应用

我院门急危重症科护士长、急诊科护士长王敏讲述《基于信息化的严重创伤患者的评估与救治流程》

我院关节外科副护士长胡皎讲述《静脉血栓的信息化体系建立及临床实践》

妇产科主管护师单清君讲述《专科护士等级评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实地参观交流护理应用场景

我院护理部副护士长管美萍带队各位专家、同仁前往专科门诊、骨科病房等场所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并针对医院专科特色进行交流,同时参观信息系统在护理实践场景中的应用。

五、骨科护理数据构建及应用

我院护理部副主任毛雷音讲述《骨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专科护理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

我院妇产科儿科科护士长、妇产科护士长马玲讲述《护理人文关怀理念在骨科临床护理沟通中的应用》


我院手外一科护士长高丽婷讲述《多元化模式科普工作在骨科的实践与探索》

复旦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移动应用实验室产品调研员周必跃讲述《基于信息化平台构建护理系统化培训体系及实践》

我院创伤骨科主管护师邵晶讲述《以护理结局为导向的个案管理模式在骨科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六、基于数据,改善患者结局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上海市护理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上海市护理学会信息专委会委员钱会娟就“PROMIS在骨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展开经验分享,从患者报告结局(PROs)的基础理念和测量着手,展现基于PROs在骨科领域的应用现状及进展。她表示,需倾听、放大患者声音,而患者报告结局(PROs)作为量化患者感受的重要测量工具,在赋能医疗决策、提升照护质量、改善患者体验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院护理部副主任莫兰讲述《基于患者报告结局手外伤患者生活质量特征性研究》
 
 
无锡九院护理部副主任毛雷音讲述《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集束化护理策略在断指再植术后功能恢复的应用研究》
 
 
无锡九院运动医学科副护士长朱琳怡讲述《冷疗技术对关节镜术后患者结局的影响》
 
 
无锡九院康复医学科护师朱雪怡讲述《高压氧技术对显微修复术后患者结局的影响》
大会总结
我院护理部副主任莫兰对大会进行总结,本次学习班为共享护理新理念、共探护理新进展,共筑融合创新之路,特邀江浙沪三地护理业内知名专家和精英进行授课,这是我院护理信息化助力骨科患者结局改善,并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次初探。培训将“以人为本、数智融合”作为主旨,互动分享护理实践成果,探讨未来合作发展方向,探索更多前沿创新技术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以期推动区域内护理水平的高层次提升。
我们坚信:我们的护士,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姿态:业界共襄专业硕果;我们的声音:智者同堂共话未来。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手术不是结束,康复才是“开始”!... 相信很多关注竞技体育的小伙伴,对前交叉韧带(又称前十字韧带)断裂这个名词并不陌生。
    在足球、篮球职业比赛中,这种被称为“运动员噩梦”的损伤时有发生,受此病折磨的运动员不胜枚举,甚至包括范戴克、努涅斯等诸多顶级球星。
近日,足球爱好者郑先生就遇到了这样的烦恼,与朋友踢球时不慎发生了前交叉韧带损伤,外院手术术后6周,疼痛症状仍不见好转,运动受限,爱好运动的他不免有些担心,后打听到我院极具运动损伤康复治疗优势,且有专门的运动康复门诊,遂前来就诊。
康复主管治疗师张思淼接诊,在详尽检查评估其康复状态后,为其量身定制康复计划:在常规活动度和肌力训练的基础上,考虑到此阶段移植物的强度衰减情况,治疗师通过专业肌力训练设备,精准控制膝关节在限定角度内,进行开链、闭链和等速等不同方式的肌力训练,并配合反重力跑台、协调性训练,患者可以在术后较早的达到重返运动的标准。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后,郑先生基本恢复到原有的运动状态,又可以重回球场与朋友们来场酣畅淋漓的比赛。
谈到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很多爱好运动的人士对此不甚了解,对其后续的康复治疗也容易忽视。今天小久医生就和您一起来了解此病及其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在发达国家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一直以来都是一种常见运动损伤。据统计,仅在美国,每年就有超过25万人发生此类损伤,而随着我国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百姓对运动的热情和参与度逐年上升,这类损伤的发生频次也在逐年增加。
大家可能会疑惑,前交叉韧带是一根什么样的韧带,为什么它的损伤会带来如此大的影响?
前交叉韧带作为膝关节稳定结构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它从膝关节股骨远端后侧发出,止于胫骨平台前方,主要用来限制胫骨的过度前移和旋转。
    此结构的损伤形式大多以非接触性损伤为主。在生活中,往往发生在瞬间,当我们在快速启动、急停或者跳跃时,会出现支撑腿的膝关节内扣,如果此时听到膝关节内“啪”的响声,且在随后伤腿支撑时出现膝关节打晃不稳的情况,此时,你的前交叉韧带可能就受损了,需尽快就医!
在查体配合核磁共振明确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对于有较高运动需求的年轻人来说,摆在面前的往往就是韧带重建手术。
术后,医生也会强调后续康复的重要性。这时候康复师就要出场了,许多人会问:康复师具体是做什么呢?是不是只有在我膝关节弯不下去时再去找康复师?如果我角度练得好,是否就不需要康复师了?
对于包括前交叉损伤在内的诸多运动损伤病种而言,康复师扮演的角色贯穿始终,也充满着技术和挑战,绝不仅仅只是个“掰腿老师傅”!
从康复介入时机来说,为了更好的术后恢复效果,康复介入往往可以提前至术前,甚至在刚刚确认损伤后。因为在这个阶段,对于患者而言,支具固定、休息以及必要的抬高固然重要,但重要的远不止这些。许多患者会抱怨:“还没手术,大腿就已经萎缩了一圈,甚至连活动都受限厉害!”如果持续此状态,易导致患者术后的每一项训练都很艰难。
那怎么做才能在不激惹膝关节的前提下,达到一个较好的术前状态,并让术后康复事半功倍呢?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高水平研究表明,术前康复对于术后的恢复进展有着巨大的帮助,一些研究甚至给出了术前康复的目标,即在对疼痛和肿胀充分控制的基础上,将关节主被动活动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将股四头肌的肌力维持在健侧的90%以上,同时也需要保持患者相当的患侧单腿平衡协调能力。
当时间线推移至手术后时,康复师会在患者多个维度的训练中,扮演着更加举足轻重的戏份。
首先,在肌力训练层面,在对关节负重能力和不同角度下肌力训练对前交叉重建移植物所施压应力大小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康复师会在各种肌力训练中选择足够安全且高效的训练方式。
其次,在关节活动角度层面,往往需要患者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自我牵伸达到必要的角度,当滞后较多时,就需要康复师介入手法松解。手法松解是个专业技术活,康复师需要考虑关节的位置关系、运动学以及生物力学,在尽可能减少疼痛的基础上,通过手法去达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应力松弛,以达到必要活动度恢复的目标。

最后,就是最易被忽视的平衡协调能力训练。许多患者会抱怨:“明明我关节角度没什么问题,肌力也挺好,为什么就是走不好或者跑不起来?”此类问题的出现,往往源自于关节本体感觉的减退,这就需要在康复师的辅助下进行科学适量的下肢协调性训练了。针对本体感觉问题,同样有诸多高质量文献报道,认为针对本体觉的协调训练可以有效减少二次损伤风险,帮助患者更快达到重返运动的目标。
当然,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康复工作是一个不小的专业工程,需要诸如等速、反重力跑台等必要专业设备的参与,令各项训练的开展能够精准有效、有的放矢。

(康复治疗中心  张思淼  宣传科)
 
 
 
 
摘杨梅摔伤骨折多发,我院实力护航 又到一年杨梅上市季,不少市民开启了杨梅“采摘乐”,但杨梅树树枝脆弱,攀爬采摘有风险,意外摔伤也不容忽视。
近一周以来,本市发生多起因采摘杨梅不慎坠地摔伤事故,我院急诊就收治了十几例此类病例,包括四肢骨折、肋骨骨折、胸腰椎骨折等,患者多为杨梅种植户,年龄大多在50-70岁之间,为此,运动医学科、脊柱外科、手外科、足踝外科等骨科病区全力救治,争取最佳愈后。
运动医学科在一周前收治了因采摘杨梅摔伤而导致右腕尺骨茎突拌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许先生。许先生入院后,运动医学科华雍医生在患者住院2天后,待其右腕肿胀逐渐消退,即为其行桡骨远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并利用关节镜微创技术探查到患者腕关节TFCC的中央部及深层损伤,及时做了修复,规避患者二次手术风险。手术十分成功,为答谢医生高超的诊疗技术,难以抑制激动之情的许先生送来了2篮自家种植的杨梅。

患者许先生手术前后手部对比 
6月12日,脊柱外科也收治了采杨梅受伤的鲁大爷。当时65岁的鲁大爷在自家采摘杨梅时,从高约3米梯子上摔下,腰背部着地,当即感觉腰背疼痛,无法活动。其家属赶紧将鲁大爷送至我院急诊救治,行CT检查显示:  L2椎体压缩改变,腰椎退变。为求进一步诊治,遂由急诊以“L2椎体骨折”收住入院。
脊柱外科副主任张树军博士及团队为其进行了腰椎椎体球襄扩张脊柱后凸成形术,手术仅留2个0.5cm长皮肤切口,且术后第一天,鲁大爷就能下床行走,2天他就在家人的陪伴下顺利出院,回家静养。
杨梅酸甜好吃,但采摘有风险。那么采摘过程中该如何避免受伤?运动医学科康复治疗师应秋雯带您一起学习相关防护措施。
首先,采摘杨梅尽量选择晴天,同时选择合脚的防滑鞋。杨梅树枝看似粗壮,实则很脆,易折断,对于枝端的杨梅,尽量采取树下工具采摘或者使用“人”字梯辅助采摘(需有人固定梯脚);攀爬时应选择足够粗的树枝落脚;攀爬高枝时要做好安全措施,如身上系安全绳、树下铺安全气垫等。此外,采摘杨梅最好结伴而行,并携带好通讯设备,以备发生险情时第一时间获得救助。
其次,万一不幸从树上坠落,可在摔下的一瞬间改变体位,让双脚先着地,并且尽量屈膝屈髋,上半身屈肘,做卧倒姿态,把伤害降低。因为,此时力量多数集中在脚部,可减少对头部及脊柱的冲击,受伤多为四肢受伤,较少危及生命。

一旦发现有人摔伤,尤其是腰背受伤,千万不要随意搬动伤员,因为脊柱骨折后,骨髓神经容易受到波及,随意搬动极易造成二次伤害。应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求助,等待专业医务人员的救治。(运动医学科  应秋雯  宣传科)
潜伏的“心脏杀手” 近日,患者王先生满脸痛苦、浑身瘫软,在家人的搀扶下进了我院急诊。经询问得知,王先生已反复胸痛一个月,当天又喝了三两白酒,胸痛加重的同时还伴随暴汗和晕厥一次。
    分诊护士立马高度重视,第一时间为患者测量双侧血压,仅有92/60mmHg。护士崔旭娇结合病史,立即汇报申请开通胸痛绿色诊疗通道,10分钟内就完善了床边心电图检查及心脏指标血液检查。急诊医生陈颜晓倩查体判断,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立即予一包心梗口服药即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替格瑞洛180mg嚼服,瑞舒伐他丁20mg口服。
 
此时,胸痛中心、心血管内科副主任隋利军接到急诊科陈医生电话后,立即从家里赶来。天气闷热的晚上,汗水湿透衣衫的隋主任赶到后立马详细询问患者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与患者家属沟通: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需要紧急冠脉介入手术,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随后,胸痛中心小组团队全部到位配合隋主任进行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手术,并最终取得圆满结果。
从患者入院,发现胸痛,会诊,进手术室,胸痛绿色诊疗通道仅仅用时30分钟,极大减少了患者发生意外概率,也体现出我院急诊胸痛中心的快、准、“狠”。
这一急诊案例同时提醒着我们:急性冠脉综合征是潜伏在你我身边的心脏杀手,人人都应警觉。
小久医生和您一起来了解这一疾病。
什么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是由于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痉挛,或血管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脱落,形成冠脉急性血栓,造成心肌急性缺血、缺氧,引起心肌损伤甚至坏死。本病通常起病紧急。目前,45岁以下人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率更是呈逐年上升趋势。上述急诊案例中的“心肌梗死”就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部分。
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因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直接致病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血管痉挛。此外,该病的发病与多种风险因素有关:(1)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2)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3)遗传背景,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高发家族史的人群;(4)一般北方发病率比南方要高;(5)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大量饮酒;(6)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人群易发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如何早期识别?早期识别并尽量缩短疾病发作到获得治疗的时间,对于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影响至关重要。如果持续胸痛超过20分钟,且休息和服用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要求直接前往能进行介入治疗的医院,不要自行开车去医院。(急诊科  朱正喆  宣传科)
门诊预约电话:0510-88706699
医院总机:0510-85867999 85811599
体检中心:0510-85811605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梁溪路999号(小桃源)
本站内容仅供健康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ICP备案号:苏ICP备20044205号-1
苏公网安备 32021102001051号
网站云防护:骏安检测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抖音号
页面版权: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   无锡市骨科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