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九院
实力九院
当前位置: 实力九院 >> 实力九院
骨科手术机器人,以精准“小切口”解决创伤“大骨折” 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创伤骨科领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革——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可为患者带来更精准、微创的治疗方案。近日,我院创伤骨科团队成功完成多例机器人辅助下的微创手术,以精准“小切口”解决“大骨折”,为患者康复之路铺就坚实基础。其中,许大姐的病例就十分具有典型性。
   
    55岁的许大姐,2周前因车祸导致头部及骨盆创伤,至我院急诊抢救。经抢救后,头部损伤病情得以控制,但其骶骨左侧翼及左侧髋臼骨折情况严重,需进一步手术治疗。
骨盆是一个复杂的骨性结构,包含两侧髂骨、耻骨、坐骨以及骶骨,这些骨骼之间通过关节和韧带紧密相连。这场骨盆修复手术的“难点”在于:一是骨盆骨折往往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和出血,在置入骶髂螺钉时,手术医生需要仔细分离和保护周围的软组织,以避免进一步的损伤和出血;二是损伤处在骶髂关节,位于骨盆后部,解剖结构复杂,周围毗邻重要的神经、血管和内脏器官,这对手术中螺钉置入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创伤骨科专家团队详尽探讨手术难点和注意点后,为许大姐选择了机器人辅助下骨盆骨折经皮内固定术。副主任医师马运宏和助手周明等在术前进行充分的影像学评估,术中借助先进的机器人辅助系统导航技术以确保螺钉置入的精准度。手术过程十分顺利,出血量少,创伤极小。

术后患者摄片
术后复查显示,许大姐骨折部位恢复良好,其后续康复进展十分迅速,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小久科普
一、骨科手术机器人的革新力量
骨科手术机器人,这一前沿医疗技术,集高智能化、高精度、高稳定性于一身,主要由主控电脑系统(相当于“大脑”)、光学跟踪系统(相当于“眼睛”)和机械臂主机(相当于“手臂”)三大核心部分组成。在手术过程中,机器人不仅能够洞察骨骼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实时监控手术环节,还能以亚毫米级的精度完成复杂操作,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小切口,大作为
传统的骨科手术往往需要较大的切口,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创伤和痛苦,还延长了术后恢复时间。而无锡九院采用的骨科手术机器人技术,通过微小的手术切口,便能精准复位和固定骨折部位。例如,在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中,机器人辅助下的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切口仅为1-2厘米,就能实现骨折的有效复位和固定,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出血,加速了患者的康复进程。
三、精准规划,个性化治疗
在手术前,医生会将患者的详细信息输入骨科机器人系统,利用先进的影像技术重建患者的3D脊柱模型,全方位分析解剖结构,并规划出最佳的手术路径和钉子尺寸、进钉角度。这种个性化的手术规划,确保了每台手术都能达到最优的治疗效果。手术过程中,机器人根据预定轨道精准定位,辅助医生完成打钉、修复等操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精准微创手术。
 


 
高难度手术助力脊柱侧弯少年挺直腰杆 “张主任,我又来找您了,这次是想让您给我儿子看看,他后背高低不平,老家医院说是脊柱侧弯,建议到大医院来看看,您可得帮帮我们呀,我儿子刚考上大学……”近期,一位愁容满面的母亲找到我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张树军博士。这是王阿姨与张主任的“二次结缘”,她曾因腰椎疾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效果非常满意,也正是出于这份信任,王阿姨这次带着自己的儿子找来了。
脊柱侧弯,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王阿姨的儿子小侯是一位风华正茂的19岁男生,几年前就被发现有脊柱侧弯,但因担忧学习进度,一直未接受正规治疗,导致侧弯逐渐加重,外观也出现了明显畸形,日常生活、学习时的运动也受到了限制。这次小侯参加完高考后,就第一时间来到我院脊柱外科就诊。
脊柱侧凸,俗称脊柱侧弯,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向侧方弯曲或伴有椎体旋转的脊柱畸形。此疾病好发于青春期,随年龄增加症状逐渐加剧,严重者影响呼吸、心脏功能,甚至出现脊髓压迫及瘫痪现象,严重影响着青少年人群的身心健康。
脊柱矫形手术属于脊柱外科手术中的“高精尖”,不但对主刀医生的手术技术要求极高,而且对操作者耐心、细心有着很高的要求。这一意义重大的手术,决定着这位风华正茂的少年将来能否挺拔身姿,乐观面对美好的人生。

术前脊柱X线片及CT三维重建
3D手术、电生理检测为手术保驾护航
术前,张树军博士团队为小侯完善了相关检查,并全面评估病情;借助3D打印技术制备其脊柱模型,模拟术中操作步骤;指导他术前锻炼肺功能、加强蛋白质摄入,促进术后更快恢复。

由于脊柱侧弯手术难度大,术中置钉及矫形过程中,存在损伤脊髓神经的的严重风险,因此在术中张博士采用神经电生理检测设备,严防脊髓神经损伤的风险。5个多小时奋战后,手术顺利结束,小侯侧弯的脊柱也得到了良好的矫正。

术后脊柱X线片
针对脊柱侧弯疾病,张树军博士呼吁一定要加强对青少年脊柱侧弯疾病的科普宣传、基层诊疗筛查活动,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努力避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这一风险,将疾病消于微时,真正造福大众健康。
 
手指钻心疼,一查竟是肿瘤! 手指会阵发性、钻心地刺痛或钝痛,摸上去没有异常肿块,B超一查,发现竟是“血管球瘤”!
38岁的范女士左小指指甲下隐隐作痛有5年了,但摸着没有异常,放心不下的她慕名来到我院手外科就诊。手外三科魏苏明医师查体见范女士左小指局部压痛,无明显异常,指端肤色红,毛细血管反应正常。进一步B超检查后,考虑可能为血管球瘤。
在局部麻醉下,范女士做了左小指皮下肿瘤切除术甲床修复术,切除的肿瘤只有米粒大小。术后病检明确提示为血管球瘤,好在这是一种良性肿瘤,完全切除后,范女士无需担心。

手外科专家提醒:一旦出现长时间的甲下疼痛,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治疗。
血管球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20-40岁成人,女性多见,主要发生在手指、脚趾等四肢末端的甲床下。它是由血管球组织异常增生形成的,血管球是直径为1-4毫米的单个或多个调控热的动静脉吻合支的特化结构。血管球瘤最常见的症状为病变部位的阵发性放射痛,温度变化可诱发疼痛,在寒冷环境中尤为显著,轻微触动也可诱发症状,通常不会发生恶性变化。血管球瘤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外伤、炎症等因素有关。
血管球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其中手术切除是治疗血管球瘤最有效的方法,术后切除的肿块做进一步的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药物治疗如止痛药等主要用于缓解症状或辅助手术治疗。
不负患者信任,精准治疗严重颈椎病伴有双节段腰椎管狭窄... 饱受颈、肩痛及四肢麻木、行走不稳10余年的孙先生,由于年龄较大、病情复杂且严重,辗转多家医院,最终选择了我院脊柱外科孙振中主任团队。经孙主任详细检查,诊断为:C3-7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同时伴有腰3-4、腰4-5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经过分期精准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获得患者及家属的赞誉。
这场医患缘始于信任,忠于技术。

信任,在初逢时
61岁的孙先生10多年前就不明原因地出现了颈肩、腰背部酸痛不适,当时未予重视,自行外用膏药、推拿等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但4个月前,孙先生明显觉得症状加重,双手感觉减退,行走不稳,久站及行走不超过100米后就会出现腰骶部疼痛并伴有双侧膝关节以下麻木。在外院就诊,颈、腰椎MRI提示:C3-7颈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L3-5腰椎椎管狭窄,外院医生建议他手术,孙先生很是犹豫,对手术有心理负担,于是选择保守药物治疗。如今,饱受疾病“折磨”的他为求进一步治疗,于今年3月底慕名来到无锡九院脊柱外科主任孙振中的门诊就诊。
孙主任接诊后详细检查并耐心分析病情,最终孙先生下定决心接受了手术。几天后,孙主任带领团队为其进行了第一期手术——“颈椎前路C4椎体次全切除+C5-6颈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手术十分顺利,术后双上肢症状明显改善,双下肢行走不稳好转,孙先生满意出院,且孙主任与团队精湛的技术和专业的态度,给孙先生和家属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场医患相识,是沉甸甸信任的起始。

颈椎手术后摄片
两度信任,不负重托
2个月后,孙先生的颈椎状况恢复良好,但感觉双下肢久站或行走后出现腰骶部疼痛加重,并伴有双侧膝关节以下麻木不适,因对无锡九院的认可,对孙主任手术技术的信任,孙先生再次来到孙振中主任门诊求医。按照原定分期治疗计划,这次要解决的困扰是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问题,孙主任和团队选择了“L3-4、L4-5斜侧方腰椎椎体间融合+L3-5后路机器人辅助下经皮内固定术”。

术中,“天玑”骨科机器人精准导航“开路”,两节段腰椎融合以往都要15cm左右的切口,这次医生们仅用4cm不到的小切口就顺利完成了这台微创OLIF手术。孙先生第二天即可下地行走,对诊疗效果十分满意。“孙主任和团队的技术让我们无比信任!两次‘结缘’最终彻底改善了我的症状,让我能有信心回归日常生活。”

腰椎手术前后摄片对比
    对于该例患者的术式选择,孙振中主任介绍:“OLIF手术适应症广泛,退变性脊柱侧凸、腰椎滑脱、腰椎不稳、椎间盘源性腰痛、轻中度的腰椎管狭窄症以及部分合并不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通过此术式进行治疗,也适用于部分腰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腰椎病变。目前,在我院脊柱外科,大部分腰椎疾病都可通过微创技术来进行精细治疗,包括射频、经皮椎体成形术、后路镜、椎间孔镜、OLIF等,并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为广大的饱受脊柱疾病‘折磨’的患者带来福音。”
 
 
 
重症谱写汉藏亲,哈达赠君情意长 近日,藏族患者扎西先生的家属向我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们献上了象征纯洁、敬意、吉祥的白色哈达和写有“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锦旗。这段汉藏一家亲的佳话还得从一个月前说起。

6月5日,藏族患者扎西先生因双下肢乏力伴右上肢麻木四小时入院,初步诊断为脑梗死、高血压。第二天,他的病情持续加重,神经外科医生会诊后情况不容乐观:患者小脑已出现大面积梗死合并呼吸衰竭,甚至连家属都不再抱有希望。因需上呼吸机抢救治疗,扎西先生被转入重症医学科。

葛新主任十分关心且重视患者病情,立即给予脱水降低颅内压治疗。葛主任是神经外科博士,曾在神经外科领域工作多年,他仔细分析病情后认为患者如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将有一定好转几率,于是他向家属交代了手术的必要性及预后的重要性。家属商讨后,最终决定行后颅窝去骨瓣减压术。
手术后,扎西先生的颅脑状况逐渐平稳,但医生考虑到其小脑水肿、脑干受压的状况短期内不会好转,于是给予其气管切开治疗。经过全科医护的共同努力,扎西先生原有的坠积性肺炎得到好转并顺利脱机。
患者术后的枕部切口,也是葛主任千叮万嘱需重视的方面之一。每天例行查房时,除了对扎西先生进行病情指导,葛主任都会细心查看伤口的恢复情形,并叮嘱医护通过及时消毒、威伐光照射等治疗辅助愈合。渡过脑水肿期后,扎西先生的意识状态明显好转,神志逐步恢复至可配合医护查体。至此,家属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3周后,扎西先生的病情彻底平稳下来,后续进一步跟进康复治疗即可。
一条哈达、一块牌匾,代表着藏族同胞最诚挚的敬意,维系着汉藏人民最深厚的情谊。重症医学科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宗旨,将继续以更完善的医疗服务、更优质的就医体验赢得患者的信任与支持。



 
门诊预约电话:0510-88706699
医院总机:0510-85867999 85811599
体检中心:0510-85811605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梁溪路999号(小桃源)
本站内容仅供健康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ICP备案号:苏ICP备20044205号-1
苏公网安备 32021102001051号
网站云防护:骏安检测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抖音号
页面版权: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   无锡市骨科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