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九院
实力九院
当前位置: 实力九院 >> 实力九院
花季少年险截肢 我院“神医圣手”成功为其保肢
近日,患者小梁父母手捧一面写着“神医圣手”字样的锦旗,来到我院手外科7病区,再三感谢薛明宇副院长带领的全体医护团队对孩子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我院的精湛医术,让他们激动的竖起了大拇指。
发生意外  险遭截肢
15岁的小梁在帮父母做家务时,不幸被机器绞伤右手。“当时整个右手掌血肉模糊,血流不止,手掌骨头都绞断了,吓死我了!”小梁回忆道。在简单包扎后,小梁父母紧急将他送至南京三甲医院救治。医院检查后告知,小梁右手损伤严重,无法保肢,建议截肢。小梁父母接受不了孩子这样的命运,强烈坚持保肢。在当地好心医生的推荐下,小梁被紧急送往无锡九院(骨科医院)救治。
无惧病毒  抢救争分夺秒
送至我院时,小梁右手缺血损伤已达12小时,当时南京正值疫情中风险地区,并未解封。我院领导得知情况后尤为重视,治病救人是第一准则。薛院长统筹安排,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入手术室后,副主任医师周晓和陆浩医生按规范步骤着防护服后迅速到位,仔细检查后确诊小梁右手掌多处不全离断,掌侧肌键血管神经多处离断,1-5指肤色苍白,毛细血管反应无,多处皮肤软组织缺损,伤势十分严重。
薛院长考虑孩子年纪尚幼,毅然决定尽全力为其保肢,并立即安排麻醉科主任刘祯庆为其保驾,由周晓和陆浩两位高年资医师主刀行急诊手术。当天上午9时,7病区的医护团队开始了这场与时间赛跑的保肢手术。




7小时奋战,成功保肢
无影灯下,清创、固定骨折、缝合肌腱、修补神经、移植静脉、桥接动脉、骨水泥覆盖缺损创面,手术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显微镜下,医生们用比头发丝还细的显微外科缝线不停飞舞......然而,防护服内早已汗流浃背。手术整整持续了7个小时,“松止血带时,各指肤色红,毛细血管反应正常!”所有医护人员都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手术取得成功。脱下隔离服,手术服早已湿透,术后周晓医生因高血压出现头部不适,但他却笑着说:“手术的成功能冲淡我所有的疲惫和不适”。




术后小梁被送至发热门诊隔离,一周后,情况基本稳定,已下床行走,小梁父母感激涕零,多次泪如雨下。术后10日,见小梁手掌仍有局部软组织缺损,薛院长专家团队组织科内讨论,制定最优治疗方案:利用3D打印技术精准修复,由周晓带领陶先耀、陆浩医生操刀行游离股前外皮瓣覆盖创面,术后伤口稳定,皮瓣大小适中,目前小梁正在进一步休养和康复中。



3D打印图



小贴士:骨科专家提醒,万一发生机器绞伤该怎么办?
1.肢体被机器卷入,立即关掉机器取出肢体,切不可倒转机器,防止肢体再次损伤。
2.进行断端止血,用清洁布或者毛巾加压包扎。如果大动脉出血,采用止血带或者弹性胶管束缚断端止血,每一小时松开10分钟,防止肢体缺血坏死,影响手术。
3.妥善保管离断肢体,用湿布包扎两遍,干布再包扎两遍。路途遥远或者天气炎热时,将包扎的离断肢体放入密封塑料袋中,再放入有冰块的容器中。
4.尽快到有专业技能的医院进行手术。
5.不要让孩子接触家用电器,家中电器设备出现问题及时维修,否则一旦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手外科七病区   陆浩)

小镜子解决颈椎大问题 我院脊柱外科新技术上线
近日,我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张树军成功运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BE),解决了一名颈椎病患者长期困扰的手麻及感觉受限问题。该技术难度大、风险高,但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目前在江苏地区鲜有成功病例。
53岁的江先生从今年1月份开始出现手部麻木及走路不稳,强烈的手麻让他每天难以入眠,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为此,江先生前去当地医院求诊,经详细检查后被确诊为颈椎病。江先生当即做了颈椎病前路手术,解决了走路不稳的问题,但术后半年手麻症状并未得到缓解。在他人介绍下,他慕名来到我院副主任医师张树军专家处就诊。




张树军详细了解了江先生的病史,在给他做了进一步的检查之后,诊断出手麻是由于他的颈椎管狭窄、脊髓和神经根挤压严重导致,需进行脊髓及神经根减压手术。鉴于江先生之前的手术是从颈部前路开口,已导致颈部内软组织形成瘢痕,再次选择从前颈部入路风险较高。综合评估后,张树军决定采用先进的UBE技术。他对江先生行后路UBE下C4/5,C5/6右侧双节段脊髓及神经根减压术,松解C5,C6双神经根,并清理椎体后方骨赘结构。



手术开展十分顺利,仅在江先生后颈处留下两个约0.8cm的小孔,相比传统开放手术疤痕长度需达12cm。手术过程出血量很少,不足5ml。术后恢复良好,无明显伤口疼痛,江先生第2天即可出院。




张树军介绍,UBE技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操作空间更小,手术操作更困难,对手术医生的要求更高。但在内镜透视下,该技术能精准直达脊髓神经解压目的地,快速清理椎体骨赘结构,因此优势更明显,创伤更小、出血更少、恢复更快,能极大程度减少患者手术痛苦和疤痕困扰。




江先生很感激张树军专家这一UBE新技术,让他不再遭受手麻痛苦,他激动的握着张树军的手说道,“感谢张主任,感谢九院,我又能回去继续工作了”。
最后,小久医生想提醒各位颈椎病患者,当出现手痛手麻,走路不稳或肩膀疼痛的情况需及时到专科医院进行诊治。另外,希望大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锻炼,有效预防颈椎病。(宣传科)




链接:什么是UBE技术?UBE技术是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的缩写。它是一种脊柱微创内镜技术,主要用于颈椎病、胸椎病变及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内镜微创治疗。主要采用两个通道,一个是内镜通道,一个是操作通道。这是与椎间孔镜的单通道技术最大的区别。
UBE的技术优势:由于是采用两个通道,所以操作器械不受尺寸的限制,UBE技术在各种脊柱微创技术中是效率最高的技术。除了常规的各种类型的间盘突出病例,尤其适用于复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神经根性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胸椎管狭窄、脊柱翻修病例等复杂病例的内镜微创治疗。
 



老人意外车祸 我院多科协作成功救治
近日,65岁老年女性邓女士,在骑车回家途中不幸被一货车撞倒在地,当即浑身不能动弹,小腿骨折伤口开放,皮肤大面积缺损,血肉模糊,脸色苍白,呼吸急促,痛苦难忍,第一时间被送至我院紧急救治。
我院创伤骨科周明、贾雪原两位医生立即到位,综合评估患者全身情况,请胸外科张世伟副主任会诊后,明确诊断为:右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Gustilo  IIIB型),外踝骨折,多发肋骨骨折,双侧肺挫伤,胸腔积液,张主任建议肋骨骨折、肺部挫伤保守治疗。周明、贾雪原医生急诊备血后在腰麻下进行右下肢清创,并使用外支架临时固定胫腓骨及踝关节,术中输血、补液、对症,术后因邓女士多发肋骨骨折、胸腔积液、肺挫伤,血氧饱和度差,转ICU综合会诊后予输血、补液、脏器保护及营养支持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后,待邓女士病情平稳,即转入创伤骨科进一步治疗。因邓女士伤势严重,小腿前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达到20cm×7cm,胫骨亦部分缺损,骨头外露。创伤骨科芮永军院长专家团队组织科内讨论,为其制定最优治疗方案:考虑患者高龄,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结合最新的ERAS(快速康复)理念以及我院顶尖的显微外科技术,1周内将邓女士碎裂的胫骨、腓骨及外踝做了内固定手术,骨缺损处采用最先进的骨诱导技术使用骨水泥填充,皮肤软组织缺损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术修复。


术后邓女士继续入ICU观察治疗,4日后生命体征平稳,贫血、低蛋白得以纠正,术后移植皮瓣血供良好,完全成活,创口无感染。经过我院创伤骨科、胸外科、ICU等团队协同治疗,邓女士很快就出院了,出院时她很感激,感谢九院精湛技术给了她第二次生命,让她以后还能有质量的生活。(创伤骨科   贾雪原)

热烈祝贺我院芮永军院长带领的团队荣获“太湖人才计划”...  
随着工业、交通及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工业意外事故、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的发生也随之增加,每年在国内发生的交通意外高达  20  多万起。这些创伤引起的危害较大,尤其是高能量损伤引起的严重肢体创伤,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并发症多、致残率高,一旦处理不当,将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提高严重肢体创伤的救治水平,加快肢体功能恢复尤为重要。  
耕耘不辍,执着前行。无锡九院创伤中心为应对这些严重肢体创伤诊疗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芮永军团队拟开展严重肢体、创伤修复重建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本项目在两个业界权威院士团队的带领下,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知名教授的指导下,在团队前期成果基础上,旨在建设成为国内先进水平、辐射长三角地区的肢体创伤救治中心。主攻方向围绕创伤量化评估、肢体血循环重建、软组织缺损修复、骨缺损重建和肢体功能恢复等五大课题,依靠基础和临床强有力转化,产学研结合。通过建立评价标准、规范化诊疗体系建设、临床新技术应用、新型材料开发、医工结合转化形成新的平台和设备,全方位提升肢体创伤综合诊治疗效,最大限度恢复创伤肢体功能,降低致残率,使患者重返工作岗位回归社会并进一步提升和保持我市在肢体创伤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  
 
芮永军团队介绍
团队带头人
芮永军,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无锡市骨科医院)院长、骨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常委、江苏省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主任委、江苏省医学会骨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手外科学分会副会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质疏松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部显微外科学副主任委员。担任《中华手外科杂志》、《实用手外科杂志》副总编,《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  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近五年主持省级项目2项,市级重大项目3项。荣获国家、省(部)、市科技进步(成果)奖及腾飞奖等10余项。第一完成人荣获中华医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2  项、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项。近五年主持省级项目2项,市级重大项目3项,共获资助经费554万;发表SCI论文20篇,中华级核心论文45  篇。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5部。
 
核心成员
糜菁熠,男,医学副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手外科医师分会委员兼副总干事、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分会委员、江苏省手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无锡市骨科医院)副院长、手外科主任,江苏省重点医学人才(省市共建),江苏省  “六大高峰人才”高层次人才,江苏省“首届百名医德之星”,无锡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担任《中华手外科杂志》及《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特约编委。荣获中华医学奖二等奖  1  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  项、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  2  项、无锡市科技进步二等及三等奖各  1  项,主要参与国家发明专利  1  项。目前  主持完成省、市级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共  8  项,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  21  篇,其中  SCI  论文  5  篇;以副主译参译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住院医师规培  教程——《美国骨科医师协会骨科疾病诊疗教程》;曾先后赴美国麻省总医院、  梅奥医院、维克森林医院进行访问交流,先后受邀在大陆以外举办的国际会议上  发言并担任会议主持  7  次。
施勤,医学博士,苏州大学骨科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骨组织工程和干细胞免疫的基础和转化研究。2005-2008  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完成博士后培训,2015  年在瑞士达沃斯  AO  骨科研究所做客座科学家。作为主持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  项,省部级课题  3  项,市厅级课题  2  项,作为  Co-PI  参与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研发计划  3  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文章  30  余篇,主编专著  1  本,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5  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  1  项,为多个级别专业委员会委员,同时也是多家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殷渠东,医学博士,主任医师,苏州大学教授,现任《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执行编委、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骨修复(四肢骨缺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审稿专家。入选为无锡市卫生系统拔尖人才培养对象。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省新技术引进奖、市科技进步奖等成果奖  7  项,发明专利  2  项,主持并完成省市级科研课题  4  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中华核心期刊  20  余篇,SCI  论文  8  篇。
赵刚,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现为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在站博士后,现担任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骨关节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华东地区手外科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近五年主持无锡市科技局、卫健委课题  3  项,参与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研究,发表论文  13  篇,其中  SCI  论文  9  篇,中华系列核心期刊  4  篇。
田建,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现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足踝学组青年委员、中国医疗促进会  足踝学组青年委员、中国医疗促进会足踝学组江苏省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运  动医疗分会运动促进健康学组委员、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AOFAS)国际会  员。近五年主持及参与市级课题  3  项,发表  SCI  及核心期刊论文  7  篇。
团队成员均擅长复杂肢体修复重建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既有创伤重建学科带头人,又有从事骨组织工程和干细胞免疫的基础和转化研究的海归专家。芮永军擅长大肢体严重创伤修复重建,糜菁熠、赵刚专业特长为上肢骨与关节创伤的微创治疗,田建专业特长为复杂足部创伤的修复重建,施勤教授长期致力于骨代谢和骨再生基础研究,能够为本项目大段骨缺损基础研究提供相关理论和技术支持。该团队专业架构科学合理,将对严重肢体创伤的修复形成协同促进和交叉互补的优势,对团队整体发展,集成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上下联动 快速响应 筑牢疫情防控堡垒
     7月21日下午5时,针对当前省内疫情情况,我院快速响应,按照无锡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强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冠措施的紧急通知》文件要求,医院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立即召开紧急部署会议,明确各条线、部门务必毫不松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不出现疫情规模性输入和反弹。




疫情防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安全,会议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全员参与,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压紧压实防控责任,确保落实到人,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全覆盖、无死角。根据相关要求,新冠病毒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时间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疫情防控重点工作的通知》,立即开展院内重点环节、重点场所自查和督察,深入排查风险隐患,确保各项常态化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具体举措:
1、进一步强化入口管理,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度,所有入院人员均应进行测温、扫码及流行病学调查,一旦发现发热、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如有28天内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或国外旅居史,或有人员、货物接触史等流行病学史者,立即专人陪送到发热门诊就诊。




2、挂号、收费、药房、候诊区、诊室人群应保持1米距离,做到“一医一患一诊室”,减少人群聚集,进场人员正确佩戴口罩。




3、住院病人实施非必要不陪护、不探视,必须陪护或探视的,应当严格限制陪护、探视人员数量和时间,并做好个人防护,严格遵守医院的防控要求。  
4、加强核酸检测,重点人群(发热门诊患者、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应检尽检”,其他人群“愿检尽检”。  




5、建立员工健康监测制度,每日对员工健康状况进行登记,身体不适时应及时就医。严格按照防控要求,对员工进行核酸检测。所有员工一律取消前往南京等疫情风险地区的安排,非必要尽可能不离锡,并严格落实外出请假制度。外出返锡后应第一时间进行核酸检测,7月6日后南京返锡人员应在72小时内进行第二次核酸检测(间隔24小时)。
6、进一步加强院感管理,所有区域保持卫生干净整洁,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垃圾及时清运,并按常规进行物体表面及地面的清洁消毒,内部环境清洁卫生,消毒规范,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清运过程中采用密闭化运输。
7、进一步加强防控督查工作,院防控工作督查小组应每日对医院防控工作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当天晚上7点45分,我院党委书记芮永军带领院总值班,现场督察全院疫情防控工作。芮书记指出:医院各项诊疗工作严格按照最新疫情防控要求来做,防控领导小组全员深入一线,确保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落实落细;全院职工坚守岗位,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开展,力戒麻痹思想,强化责任落实,筑牢防线不放松;加强新冠疫情重点人群的管理和监测,确保动态可查看,信息可追溯;对于高温天气在外参加疫情防控的工作人员,注意保护好身体,医院做好保障工作,提供防暑降温物品,全员参与抗疫,切实守护人民群众健康。


门诊预约电话:0510-88706699
医院总机:0510-85867999 85811599
体检中心:0510-85811605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梁溪路999号(小桃源)
本站内容仅供健康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ICP备案号:苏ICP备20044205号-1
苏公网安备 32021102001051号
网站云防护:骏安检测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抖音号
页面版权: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   无锡市骨科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