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骨科首页
骨科介绍
骨科动态
名医专家
特色技术
载获荣誉
骨科研究所
特色技术
当前位置:
江苏省骨科区域医疗中心
>> 特色技术
“脊”予希望,“柱”力健康——白求恩基金会携手我院成功为4名患者实施公益手术
为贯彻健康中国战略,落实健康扶贫行动,推进基层健康建设,积极响应“精准扶贫、健康扶贫”号召,6月12日-13日,白求恩公益基金会携手全国知名骨科志愿专家,协同我院骨科专家团队成功为4名患者实施公益手术,并进行现场直播。
本次公益手术由北京协和医院赵宇教授团队、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江南医院全仁夫院长团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马晓生教授团队主导,我院脊柱外科专家共同参与。
秉持“拥军、助残、扶弱”的宗旨,通过我院专家的初步筛选,义诊专家全面评估、基金会审核相关资质,最终确定4名患者实施公益手术。4名患者来自无锡及周边城市,其中3名脊柱侧弯患者,1名多节段椎管狭窄伴滑脱患者。额院提前为患者办理住院,术前全身检查;手术专家多次讨论,全面评估,制订手术方案。
6月11日,白求恩基金会田晓犁秘书长、张娟娟监事长等一行到病房探望公益手术患者,并为患者们送上纪念品。
赵宇教授、全仁夫院长术前查看患者情况
6月12日的手术直播,由北京协和医院赵宇教授团队及我院脊柱外科医师共同完成手术,北京协和医院于斌教授担任手术直播解说。线上观看人次达1万余人,互动热烈,为全国各地的骨科同道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
患者故事一:退行性脊柱侧弯。陆女士,68岁,家住泰州姜堰某村,患有退行性脊柱侧弯十余年,多年饱受腰部疼痛之苦,不幸的是其丈夫患有支气管炎,常年吃药,家中靠儿子在外务工赚钱支撑,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陆女士默默忍受病痛折磨,一直没有治疗。自今年1月份起,陆女士感觉腰部疼痛加剧,不能下床,不能走动,无奈之下辗转泰州、上海各大医院求诊,因为手术费用太高,陆女士无奈只能放弃治疗,多少次默默流泪,内心不想加重家庭负担,而身体又无法忍受病痛,经当地专家介绍,帮忙联系到无锡九院,经过前期义诊专家初步评估、手术专家实地会诊、基金会审核相关资料,最终确定陆女士可以入组。
6月12日下午,陆女士手术顺利完成,她激动得连声说感谢!
患者故事二:腰椎椎管狭窄。史女士,70岁,家住宜兴市某村,7-8年前诊断出腰椎椎管狭窄,“每天有17、18个小时都得躺着,走路几分钟就疼…”曾因疼痛就医,但是考虑到手术有风险,且医疗费用过高,遂放弃治疗。丈夫早逝,家里有两个儿子,几年前大儿子不幸去世,给史女士造成了十分沉重的打击,对生活也几乎丧失了希望。同时,史女士患有高血压,常年吃药的费用也使这个本就不堪一击的家庭雪上加霜。
史女士的二儿子偶然在广播里听到,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有脊柱专家义诊活动,于是从宜兴赶来,经过医院初步评估、基金会审核相关资质,最终确定该患者可以入组,决定于6月13日为史女士实施手术,帮助解决多年的疾患。
患者故事三:脊柱侧弯。杨同学是一名21岁大三在读学生,家住江阴,正值青春年华的她,患有脊柱侧弯近10年,此次就医时检查脊柱侧弯43度。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同时担心影响学习,曾经戴支具矫正,后因支具束缚难以坚持,遂放弃治疗。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此次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和无锡九院的义诊活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从江阴赶来,经过义诊专家评估,决定为其实施手术。住院期间,杨同学每天坚持学习,背单词、看书……在九院脊柱外科,医护们都评价她是一个乐观上进的姑娘,这次入组公益手术治疗,以后就能挺直腰板,迎接更加灿烂的人生!
患者故事四:脊柱侧弯。孙同学今年20岁,老家在江苏新沂,现住昆山,毕业后在昆山工作,患有脊柱侧弯9年多,现已侧弯50多度。初中时检查发现脊柱侧弯,由于家庭条件有限,认为不影响学习和生活,未及时就医。孙同学的父母在昆山打工,收入较少,家中还有弟弟妹妹还在上初中,孙同学一直忍耐着腰酸的痛苦,无法久坐、也无法长时间走路。后来腰酸症状加重,去鼓楼医院检查,医生建议手术,但是费用较高,遂放弃。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无锡九院有脊柱侧弯义诊活动,鼓楼医院的医生帮助她联系到了九院脊柱外科孙振中主任,预约参加了此次义诊,经过义诊专家评估,决定为其实施手术。住院期间,她总是笑着面对所有人,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感染了周围的人。希望通过此次手术,可以帮助她恢复健康,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
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于2020年启动“脊”予希望,“柱”力健康公益行项目,2021年来到无锡,秉持“拥军、助残、扶弱”的宗旨,筛选脊柱侧弯或脊柱退变且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由全国知名脊柱外科专家为他们提供免费手术治疗技术指导,同时由基金会提供援助,补贴患者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之外的费用。项目旨在减轻低收入患者经济负担,尽早获得医治,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社会问题。
此次公益手术不仅帮助患者解决了实际困难,让他们能够早日得到治疗,恢复健康,重建生活的信心,积极回报社会;也促进了基层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让基层青年医师们通过现场和直播教学,领略医者大家的手术风采,学到宝贵的技术经验,共同助力骨科学科发展,造福更多骨疾患者。
我院手外科:为350斤患者创造奇迹
手和足,是人体最奇妙精细的部分,在人类探寻世界,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手足一旦患病,将严重影响人的功能。我院手外科作为医院特色专科,技术水平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大量各地多方求治无果的患者在我院得到了有效救治。
一位体重高达350斤的周先生在工作中不慎损伤了手指,第一时间来到我院就诊,医生评估了他的病情后为他立即包扎,收入手外科七病区进一步治疗。肥胖患者麻烦多,手术困难重重,由于这位患者的特殊性,为手术增加了不少难度和风险。周先生体重过大,脂肪层很厚,术中影响视野,妨碍医生手术操作,手术风险和麻醉风险高于普通人。
历经2个小时,手术“过关斩将“完美收官。考虑到各方面因素,并制定好解决方案,手术在5月26日如期举行,由手外科周晓主任医师和陶先耀医生共同操作。由于患者手臂脂肪层较厚,臂丛神经位置更深,神经阻滞难度很大,于是两位麻醉医生齐上阵,解决了患者臂丛麻醉问题。在手术中,周晓医生依靠丰富的技术经验,每一步骤都精准到位,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需将患者转移至手术交接床上,对于普通患者看似简单的步骤,在周先生这里就不容易完成了,床边各站两位医护人员,大家一同使劲,合力为他成功翻身。
术后静疗中心为周先生进行深静脉置管,高丽婷护士长带领护理团队每周为他进行静脉置管护理,指导术后注意事项,安抚情绪,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在手外科7病区医护人员的共同关怀下,周先生逐渐康复,未发生任何手术并发症,回归到正常生活中。
专家提醒:肥胖对健康有严重影响,不仅易得各种疾病,还会对疾病的治疗造成影响,希望大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多运动、控制体重。如果您的体重已经严重超标,且影响到健康,需到正规医院进行相应的干预治疗。
无锡九院“手”护神:3D打印技术造出一个新拇指
我院薛明宇副院长带领的手外科七病区团队,巧妙地用脚趾及脚上的组织,成功完成手上的大拇指再造!
3月12日清晨,王某在工作时,左手拇指不小心被机器卷入,当他下意识把手抽出时,拇指已经没有了。王某立即被家人送至当地医院,当地医生告知,只有去无锡九院手外科,或许还有一线希望。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王某深知一旦失去拇指,会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这无疑会给这个幸福的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
赶到我院后,由手外科七病区主任医师强力接诊,反复查看病情后,确定王某的拇指已经毁损,无法拼接。但考虑到王某年纪尚轻,家中负担又重,薛院团队提出了再造拇指的办法。王某拇指V度缺损,常规术前设计难度较大,可通过目前先进的3D打印技术进行精准设计。王某和家人听到后,重新燃起了希望。
入院后,薛明宇副院长、强力主任医师等医护人员精心救治,按照3D打印技术方案,MDT多学科合作,根据手指缺损大小、面积精准设计,从患者第2脚趾切取骨头,从大脚趾切取趾甲、软组织、神经、血管,再从足背切取软组织,移植到拇指上。足部缺损的组织,从肚子上较为隐蔽的地方切取组织,移植到足背,填补缺损。
经过团队近8个小时的共同努力,成功造出了一个崭新的大拇指。当医护人员看到血液流通后红红的大拇指,大家觉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王某和家人心里的大石头也落下了,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一岁半的孩子,手脚长得像“龙虾钳子”!父母奔赴千里来无锡求医
虽然给数百例畸形的手脚做过矫形手术,但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的印飞医生还是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一岁半的孩子,手脚指有的从虎口分叉,有的从手指中间分叉,有三根的,有四根的,像龙虾的钳子,这在国内发生率仅为1.0/10000的患儿让他遇见了。家长从福建带着孩子千里奔赴无锡来求医。
术前
分裂手(足)畸形(split hand/split foot malformation,SHFM),这是医学上给这个女宝宝所患的病的名称。孩子虽然已经一岁半了,但体重只有7Kg,存在明显的发育迟缓的情况。孩子父母介绍,孩子生下来后,他们四处求医,都没得到医院肯定的答复,这个外形让他们无法接受,对孩子未来的成长也肯定不利。得知无锡市九院能做畸形的矫正、整形,就带着孩子从福建赶来。
术后
印飞介绍,分裂手常具备一定的功能,但部分类型会合并手指相连、虎口狭窄等,功能缺失明显。分裂的外观相对于功能而言是家属最难以接受的,患儿也会被小伙伴们视为“异类”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和社交。
手术的思路是最主要设计皮瓣,给孩子重建接近正常的指蹼,这是改善外观最重要的步骤;其次对骨与软组织进行重建,这是功能改善的基础,需要进行肌腱转位、韧带重建、截骨、移位、再固定等,最终达到纠正外观,改善功能的目的。
术前,他们认为患儿生长发育缓慢,手术承受力和麻醉耐受力较差,因此考虑一次性完成处理双手、右足这三个肢体的手术,然而这类患者属于恶性高热高危人群,常合并脊柱畸形,如何完成三个肢体的手术是此次麻醉的难点,也是对麻醉医生极大的挑战。麻醉科刘祯庆主任认为不宜采用吸入麻醉,心肺功能发育不良插管全身麻醉可能会延迟患儿的术后快速康复。采用超声引导技术,可以用少量的局麻药对三个肢体分时间段进行神经阻滞麻醉,减少患儿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使其在术后可以快速的恢复进食,加快其康复,另外神经阻滞还可以提供其术后良好的镇痛。最终姜梦露医师采用静脉全身麻醉保留自主呼吸复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案。
手术共持续了约4个小时,全程麻醉平稳。完成当日,医生在查房时,孩子已坐在妈妈怀里喝奶,几乎看不出是刚刚经历过一场大手术。印飞介绍,患有此病的患儿一般六个月至1岁大就可考虑手术,建议尽早就诊治疗。这名患儿来就诊的时候已经18月,所以即刻安排住院治疗。这个病具有较强的遗传背景,其病因还可能与环境、孕期药物等有关。
高三学生 打篮球被撞竟引发肌肉挛缩
小吴同学是一名高三学生,他像往常一样在周末的下午在篮球场上打球,但是今天却出现了意外,在防卫时,胳膊受到了球友的撞击(如图一),
图一
小吴当下就感受到了疼痛,但没有多加重视。当天晚上小吴胳膊肿胀加重,自行冰敷后,肿胀稍微减轻,但疼痛依旧。(如图二)
图二
第二天,疼痛仍未缓解,遂至九院就诊,急诊拍片未见胳膊骨折,建议制动休息,一周后门诊复查。一周后,小吴至运动医学科门诊复查,医生询问病史并检查后发现小吴胳膊无法主动弯曲,但因为疼痛无法检查肘关节活动的情况,初步考虑肱二头肌腱远端断裂。
面对当时的情况,高三的小吴和家属非常着急,一方面担心因着病情会耽误备考进程,另一方面,对于后续的情况还有很多未知。但经过运动医学科医生对于小吴的现状和预后的耐心讲解,为了更快更好的恢复,小吴和家属选择住院,进一步明确诊断后进行手术。
入院后行肘关节二头肌腱MRI,发现在肱肌前方有一块巨大血肿,二头肌腱远端没有明显断裂迹象。手术当天麻醉后检查肘关节,发现肘关节无法完全伸直,欠伸约70度(如图三),高度怀疑缺血性肌挛缩挛缩。
图三
手术中进一步探查发现在肱肌的前方有大约80ml的血肿块,造成了广泛的压迫(肱肌极度凹陷,大部分肱肌、部分肱二头肌已经失去活性,肱动脉无搏动),诊断得以明确:血肿引起的早期缺血性及挛缩。手术清理了血肿、同时也切除了失活的肱肌,保留了部分肱二头肌。但是由于挛缩的缘故,术中肘关节仍然不能完全伸直。
术后运动医学科医生给予镇痛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CPM(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连续被动活动)治疗,小吴和家属都非常配合,经过一周的CPM治疗,小吴的肘关节可以主动伸直到0度,主动屈曲到130度(如图四)。
目前小吴已经出院,重返课堂,继续备考,同时也在坚持康复锻炼,肘关节活动基本恢复到了伤前水平。
图四
缺血性肌挛缩(Volkmann挛缩)是骨筋膜室综合征其中一个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率约3.1/100000,青少年男性为好发人群,常常因骨折后局部出血及相关病理进展导致筋膜室压力增高,肌肉缺血后不可逆地坏死、纤维化,最终引起挛缩。虽然软组织损伤引起的骨筋膜室综合征占23.2%1,但由于小吴同学的病情是因为血肿压迫引起,骨筋膜室综合症的症状体征并不是特别典型,从受伤到手术中间约有10.5天时间,血肿的病因考虑是局部肌肉的动脉分支破裂,出血渐进性增多,直到局部压力高过动脉血压,出血才停止,尽管在这期间局部压力逐渐增大的同时,也有血肿被部分吸收,但最终还是导致了肱肌和肱二头肌的缺血坏死,肱动脉也因此闭塞。
25页/131篇
9
3
21
22
23
24
25
26
27
4
:
门诊预约电话:0510-88706699
急诊电话:0510-85881107(24小时)
医院总机:0510-85867999 85811599
体检中心:0510-85811605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梁溪路999号(小桃源)
本站内容仅供健康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ICP备案号:苏ICP备20044205号-1
苏公网安备 32021102001051号
网站云防护:骏安检测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抖音号
页面版权: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 无锡市骨科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