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九院
实力九院
当前位置: 实力九院 >> 实力九院
人各有“痣”,赶紧自查 这颗“痣”不一般:小心它“黑化”成恶性肿瘤!
72岁的石老伯,一年前发现左足跟长了一颗5毫米的“黑痣”,不痛不痒,后期“黑痣”逐渐增大,表面开始破溃,一直未能愈合,遂来到我院就诊。病灶切除后,经病理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且已发生了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50岁的苏阿姨,自幼背部就有一颗黑痣,10年前予艾灸治疗,半年前发现背部黑痣逐渐增大凸起,来我院治疗。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
明明如此普通的“黑痣”,为何就变成了“恶性黑色素瘤”,有的甚至发生了淋巴结的转移呢?
我们每个人身体上或多或少都有“黑痣”,会不会也发生恶变?要不要尽早切除呢?
首先,有个冷知识:女性的痣趋向比男性更多,白人的痣比黑人更多。它的外观可呈扁平、突起、疣状、颗粒状等,颜色可能为棕色、黑色或蓝色。根据痣细胞的分布,病理学上可将其分为皮内痣、交界痣、复合痣。
皮内痣是常见的成人型色素痣,通常呈现为乳头状、疣状、带蒂息肉状或扁平状,常常有毛发,色红或浅灰褐色,真正的皮内痣很少恶变。病理显微镜下观察,表皮正常,所有的痣细胞分布于真皮层内,呈小巢状或束状,线性位于真皮层上部,常围绕毛皮脂腺。痣细胞小,胞浆少,核规则,从浅表到基底层有逐步成熟现象,细胞逐渐变细或呈梭形,色素减少,浅层痣细胞胞浆中有多少不等的黑色素颗粒。
 
交界痣位于皮肤的表皮基底层(“交界区”),通常出现在手掌和足底,尤其是在皮沟区域,大体上是扁平或稍微隆起的,表面通常呈现浅黄褐色,且交界痣无毛发,与周围的正常皮肤区别明显。病理显微镜下观察,交界痣的黑色素细胞巢(痣细胞团)主要聚集在真皮表皮侧,即表皮基底层,这种黑色素细胞聚集是交界痣与其他类型痣的鉴别特征之一。
 
复合痣含有交界痣和皮内痣两种成分。临床表现为几毫米至几厘米、深浅不同的斑丘疹、丘疹、斑块,比交界痣更凸起,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
 
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痣都乖乖地躺在那儿,最多也就是影响美观。一般无需治疗,如因美容需要可手术切除。但如果痣长在了不该长的地方,比如,容易受摩擦的部位,或者突然变得和以前不一样,那就该引起注意了!要尽早去医院切除并送病理检查,且要尽量避免经常去刺激身体上的“痣”,因为即使是小小的一颗痣,也有恶变的风险,像上文提到的患者石老伯、陈阿姨的“恶性黑色素瘤”。
什么痣建议切除并送病理检查?1、直径大于6毫米以上。2、摩擦部位的色素痣:如手脚部位的色素痣,尤其是手掌、脚底板部位,应尽早切除。3、突然生长变快,迅速扩大,外形变得不规则。4、颜色加深发亮,色素分布不均匀,色素脱失,或者痣的周围皮肤发红。5、表面由光滑变的粗糙,局部发红发炎,有破溃或出血。6、附近有淋巴结肿大,如颈部,腋窝,腹股沟(大腿根部)等处摸到肿块。7、黑痣周围有卫星状黑痣出现,也就是说原有痣的周围出现了多个新的黑痣。8、没有感觉的痣出现了瘙痒和刺痛等症状。9、经多次激光、化学药水、冷冻治疗后再次复发的色素痣。
最后,建议大家:“痣”人人都有,需要科学的去对待和辨别。普通的痣不是“洪水猛兽”,没必要每天提心吊胆担心恶变。如需祛痣,请大家务必选择正规医院,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祛除,以免得不偿失。(病理科  金琳芳  宣传科)
整只手被脱“手套” ,“绣花功夫”巧修复 近期,41岁的曹女士在车间工作时,右手不慎被机器绞伤,工友们立即将其送至我院骨科急诊就医。此时,曹女士的右手皮肤已经和肌肉完全分离,血肉模糊,露出了肌腱、血管和骨头,现场“惨不忍睹”。

手外二科副主任医师林伟栋详细检查,发现曹女士右手皮肤软组织于腕横纹近端2cm平面向远端完全性脱套性离断,手掌部及手指于深筋膜层面,撕脱皮肤属于广泛挫裂撕脱,组织挫伤严重,诊断为右手全手脱套伤,这在临床上属于极为严重的手外伤!有截肢的适应症。

术前,右手全手脱套伤
情况危急,手外二科副主任医师张志海医生立即赶至,与林伟栋医师一起讨论手术方案,考虑患者较年轻,对手部功能及外观修复的要求较高,最终决定在臂丛麻醉下行“右手1-5指再植+掌骨内固定+血管神经肌腱修复术”。
术中,手术团队为曹女士进行彻底清创,掌骨内固定,将脱套组织复位,在显微镜下对神经、血管进行吻合。长达6个小时的“精雕细琢”后,手术顺利完成,1-5指肤色淡红,毛细血管反应正常,意味着曹女士的右手被完全修复。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漫长而细致的护理也十分重要。在护士长戴艳的带领下,手外二科护理团队从伤口护理、疼痛护理、营养支持、康复护理等全方位地照护曹女士。15天的康复、观察后,曹女士的1-5指再植指体存活良好,手指功能也逐渐恢复,病情好转,顺利出院。

术后2个月,曹女士手部恢复照
突破传统!微创手术多次攻克脊柱肿瘤切除难题 “医生,我跑了好多大医院,要切这个腰椎肿瘤,但都是大切口的传统手术,咱们这里可以做微创手术吗?”近日,来自湖北的文先生带着殷切期望,找到我院脊柱外科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张树军博士就诊。

2个月前,患者文先生出现双下肢麻痛乏力,在当地医院做腰椎核磁共振检查,被诊断为腰椎椎管内肿瘤,且肿瘤已压迫神经。随后,文先生病情不断加重,走路也逐渐困难,甚至夜间疼痛无法入眠,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辗转多地医院,都被告知需要“开大刀”,手术刀口约15cm,创伤大、出血多、风险高、恢复慢。文先生和家属经多方打听,了解到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技术成熟,遂慕名而来。
脊柱外科副主任张树军博士仔细询问文先生病情、认真研判病历资料后,与团队进行了细致讨论:患者肿瘤边缘较光滑,与神经的分界比较清晰,考虑良性肿瘤的可能性大,适合在微创手术UBE下进行剥除。

术前X摄片显示的腰椎肿瘤
在进行了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缜密的手术方案制定后,张主任带领团队医生陈文锦博士为文先生进行了“UBE辅助下腰椎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切除+硬膜囊缝合术”。整台手术中,医生们仅开了1.5cm、2.5cm两个小切口,在脊柱内镜、射频消融刀头、神经剥离器、神经勾刀等微创工具的加持下,从腰椎椎管内完整剥离出1.5*1.2cm大小的肿物,手术出血仅30ml。术后病理诊断为:神经鞘瘤(良性肿瘤)。
文先生清醒后当即感觉双腿如“卸下重担”,疼痛锐减。拔除引流管后,文先生在术后第七天即可下床活动,伤口愈合良好,双下肢麻痛显著减轻。文先生期望的“微创、伤害小、解除病痛”实现了!
文先生的成功案例并非偶然。作为区域UBE技术的“先导者”,我院脊柱外科张树军博士团队UBE术式经验丰富,已为多名患者解除病痛,肿瘤部位涵盖颈椎、胸椎、腰椎。
UBE术式解决的疾病部位可从颈椎、胸椎直至腰椎,其涉及的疾病谱涵盖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后纵韧带骨化症、黄韧带骨化症、脊柱感染、脊柱骨折、脊柱椎管内肿瘤及相关疑难杂症。
张树军博士介绍:对于既往手术难度、创伤都较大的椎管内肿瘤,团队的UBE技术解决方案也愈发成熟;目前,以微创“小切口”的方式来解决既往棘手的脊柱“大问题”,在我院脊柱外科已成为一种诊疗常态。未来,也必将造福更多的脊柱疾病患者。
 
重启生命的“助燃剂”——心肺康复技术 心脏和肺是人类存活的“发动机”,心肺功能对于我们的生命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经历心肺重症疾病后,许多患者往往面临身体机能下降、生活质量受影响等诸多问题。我院心肺重症康复技术正为此类患者带来重获健康、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
 
前不久,赵先生不慎被尖锐重物砸中身体,主要累及胸腹部,尤其造成了膈肌破裂、肝肾破裂、肋骨骨折、创伤性气胸等严重损伤,伴有失血性休克,情况危急。120送至我院,经神经外科、普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会诊及手术治疗后,赵先生总算从“鬼门关”被拉了回来。
虽然手术顺利,也度过了困难的危险期,但躺在重症医学科病床上的他,全身接满了各种管道和监护设备;肺部感染伴胸腔积液,每次咳嗽或深吸气,胸腹部都疼痛无比。严重创伤带来的巨大消耗让他虚弱不堪,心肺耐力受损明显,想翻个身、从床上坐起都气喘吁吁、困难重重……因此,赵先生的后续康复治疗面临诸多挑战:体位管理、营养支持、感染控制、心功能不全诊治、高凝状态监测、并发症预防、床边早期康复方案如何制定等系列问题。
康复医学科主任助理、副主任医师王志和护理团队、治疗师们为赵先生进行了详细的床边营养、血栓风险(VTE)、心肺功能、心理睡眠等相关综合评估,并为其量身定制呼吸训练、站立负重、有氧步行、自身体重抗阻等恢复期康复介入治疗方案。最终,经过专业的心肺运动试验、六分钟步行试验及CT检查,临床康复效果显著:赵先生胸腔积液彻底吸收,心肺耐力显著改善,日常生活基本自理。顺利康复出院的他,现已重返工作岗位。
 
小久科普——心肺康复小知识
一、适应人群:冠心病、心肌梗死术后、慢阻肺(COPD)、重症肺炎、心脏术后、严重创伤合并心肺功能障碍、ICU稳定期患者等。
二、康复目标:促进感染控制,提升心肺功能,改善心肺耐力,减少呼吸困难,减轻胸闷气短,降低再发病率和再住院率。
三、核心康复方法(心肺功能等综合评估+训练):呼吸训练:改变呼吸模式,强化呼吸肌力量(改善肺功能),低、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个性化运动处方、循序渐进(步行、踏车等),抗阻训练:必不可少(提高血糖血脂代谢,强化肌骨稳定,预防肌肉萎缩消耗),能量节省技巧:(节能增效,减少体力消耗,优化日常动作)
四、注意事项:心肺重症康复以病情相对稳定为前提,强调安全第一,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训练时监测心率、血氧、血压,把控运动强度,循序渐进,适时调整。同时,要有内外科、ICU等多学科保驾护航,为心肺重症康复患者助力。
门诊预约电话:0510-88706699
医院总机:0510-85867999 85811599
体检中心:0510-85811605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梁溪路999号(小桃源)
本站内容仅供健康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ICP备案号:苏ICP备20044205号-1
苏公网安备 32021102001051号
网站云防护:骏安检测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抖音号
页面版权: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   无锡市骨科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