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就医指南
预约挂号
就诊流程
专家出诊
名医风采
名科荟萃
医保政策
交通指南
九院风貌
医院概况
发展历程
公示公告
院务公开
科研教育
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继续教育
教育基地
进修管理
导师风采
九院文化
核心体系
党建园地
久苑报
爱心联盟
健康科普
招标信息
信息发布
招标项目
中标通告
人才招聘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贵兴莅临指导,为我院学科建设指导引路...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3月30日下午,作为邱贵兴院士工作站的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无锡市骨科医院)迎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邱贵兴院士莅临授课并参观指导。院党委书记芮永军携院领导班子、骨科负责人、职能科室负责人等参加活动。
缅怀恩师先贤,传承前辈精神
为进一步提升医院作为江苏省首家三级甲等骨科医院这一全新平台上的管理效能,加强医院学科发展和对青年骨干的培养,邱贵兴教授现场作特邀授课《缅怀中国脊柱外科奠基人恩师吴之康教授》,院领导、临床、医技科室科主任、诊疗组组长、来院近五年医生和相关职能科室人员百余人接受了医者精神洗礼。
副院长糜菁熠主持讲座
邱院士怀着无比崇敬和感恩的心,纪念并深刻缅怀了我国脊柱外科奠基人、恩师吴之康教授,回顾了吴之康教授的生平,寄望后来者,勤勉报师恩。感谢吴老为中国脊柱外科作出的开创性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接班人,成为名副其实脊柱外科奠基人;号召后辈们学习其正言直行、敏而好学、上善若水、诲人不倦、积善成德等优秀品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实际行动传承前辈精神。
我院党委副书记郭亚萍凝炼出邱院士授课中传递的理念,值得每一位九院人铭记:一是实干创造成绩,对医学专业的忠诚决定了医者的追求,对技术的精益求精才能填补领域的空白,真正成为“奠基人”;二是学习苦中作乐的精神,从点滴小事做起,踏实工作,不折腾、不取巧,克服种种困难,提升突破能力;三是懂得“不争”的智慧,加大对年轻骨干纵深培养,代代传承艰苦奋斗精神,挺起九院脊梁;四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医术无止境,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找出路,信念永恒,行稳致远,勇攀高峰。
临床工作指导,把脉发展方向
为了把脉九院骨科技术精进、人才培养方向,邱贵兴院士在院领导班子陪同下,来到我院骨科王牌科室之一的脊柱外科进行临床工作指导。
我院脊柱外科主任孙振中首先介绍脊柱外科近年来的发展、科室情况:一是精耕技术,科室目前常规开展颈胸腰椎疾病的开放及微创手术治疗,在颈椎微创、上颈椎手术、脊柱侧弯等疾病治疗上处于无锡地区领先水平;二是引育人才,科室现有高级职称医师3名,硕士生导师2人,博士4人,硕士5人,各有研究侧重。他表示,科室技术的发展已基本能覆盖区域内百姓“看大病、看重病”的需求,但仍有“真空地带”,希望邱院士能指点迷津。
邱院士首先对我院脊柱外科诊疗上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指出技术的发展需拓面和精准,不能仅仅局限于微创手术的突破,更要重视领域空白,如脊柱肿瘤、脊柱畸形等脊柱外科领域最顶尖的技术突破,从而形成自有特色,带动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此外,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有限,只有全科的医生都强大,科室才能强大!”无锡九院脊柱外科博士团队的壮大更要带来专科发展方向的清晰、精准定位,要挖掘优质“苗”,分组细化方向,培育“高精尖”技术,最终达到脊柱疾病诊疗范围全覆盖,技术全面“开花”,造福患者。
在邱院士指明发展方向后,我院党委书记芮永军向脊柱外科提出具体发展要求:一是“两手抓两手硬”,脊柱退行性基础疾病的诊疗要抓牢,同时要填补区域内脊柱肿瘤、脊柱畸形这两块空白;二是有为才有位,尽管脊柱外科培养人才的要求高、周期长,但攻坚克难、永不止步是人才培养的基石,要真正成为8大亚专科、10个一级科室的“领头羊”,不负邱院士工作站寄予的厚望,不负人民的健康期盼。
邱贵兴院士与我院脊柱外科团队合影
邱贵兴院士与我院院领导、脊柱外科团队合影
交流“取经”开思路,共谋建设促发展
在临床工作指导后,邱院士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会议室,参加医院建设发展座谈会。
会上,医务科科长朱建栋,手外科副主任、科教科科长赵刚,组织人事科科长吕彩霞分别就江苏省骨科区域医疗中心创建工作中各自考核指标进行分析汇报。会议还向邱贵兴院士介绍了无锡九院与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以及与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紧密合作的情况。
邱院士听取了我院各专科建设、医教研发展、人才队伍培养、未来规划展望等情况介绍后,对医院的发展理念、行之有效的各种举措和未来发展规划,尤其是对“八位一体”骨科架构的细分以及目前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在交流互动环节,邱院士为骨科主任们的“困惑”提出建设性意见:一是医院的高质量发展缺的并非“硬件”设施,关键在于“软件”——人才的培养、科研力量的增强。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发挥好高层次人才的领军作用,重点培养年轻骨干,善于发现队伍中具有一技之长的后备力量;拓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学习途径,年轻医生要多争取、珍惜“走去”大平台的学习锻炼机会,医院要加强“请进”专家传授技术的力度,将先进技术转换成真本领,填补自身短板;在科研力量的增强方面,重视国自然项目的争创,将专利转化为成果,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二是要携手ERAS联盟,加强交流学习,博采众长,不断提升学科地位和医院影响力。三是对白求恩基金会的紧密合作要尽快落实,合作带来共赢。四是要加强与医学会的合作,实现诊疗新技术新项目的互通有无,共同提升区域骨科诊疗水平。
座谈会尾声,芮书记总结并提炼邱院士的指导意见,对医院发展作出指示:一是发展的基石是埋头苦干,迈开步子、甩开膀子永远为时不晚,真正的医教研实力是获得专家、行家、官方的认可,需要全方位的推进、全面的发动,发挥“三心三创三劲”的九院精神,积极投身到省骨科区域医疗中心创建工作中;二是“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科主任等中层领导要带头实干,注重人才梯队建设,争创项目立项、成果转化,成为合格的舵手,齐心协力将九院的大船驶得更远。同时,芮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每年将举办九院骨科论坛,打造品牌成效,向全国推广,进一步提升医院骨科影响力。(宣传科)
房事中突然意识不清!颅内“炸弹”爆裂!神经外科紧急“拆弹...
不久前的一个清晨,我院神经外科接到急诊外科紧急电话:40岁的鲍先生和妻子同房时,突发剧烈头痛,随后意识不清,请神经外科医师急会诊。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岳盛魁赶到急诊,经了解情况后得知:患者鲍先生突发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后,出现意识障碍,结合其头颅CT检查显示:颅内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岳主任考虑其可能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所致。急诊为鲍先生进一步安排头颅CTA检查,结果显示:双侧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经神经外科团队讨论后,紧急为鲍先生制定了介入手术方案。
在麻醉科、导管室的紧密配合下,神经外科岳主任团队于全麻下为患者实施全脑血管造影术+经导管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术中确定右侧颈内后交通动脉瘤为此次破裂责任动脉瘤,左侧颈内后交通段动脉瘤为未破裂动脉瘤,仅在右侧大腿根部做了一个长约0.5cm的切口,对右侧破裂的动脉瘤进行了致密填塞,最终造影动脉瘤不显影,鲍先生转危为安。
颅内动脉瘤之所以被称为不定时“炸弹”,因其随时可能破裂,导致患者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甚至死亡。这枚“炸弹”一旦初次“炸裂”,需医生快速“拆除”,防止其二次炸裂,出现生命危险。
从急诊入院、挂号、会诊到医生明确诊断、确定手术治疗方案、安排急诊手术治疗,联系麻醉师、启动导管室,到手术的顺利完成,以“生命至上”为宗旨的全流程快速就医,令在“鬼门关”走了一圈的鲍先生和家属大为触动:“畅通无阻的九院卒中绿色通道和一群甘于奉献的九院医护拯救的不仅是我的命,更是我们一家子的希望!”
专家提醒:便秘、剧烈咳嗽、性生活、情绪激动时均可能引起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一旦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颈部强直、意识障碍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如确诊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可通过外科手术或介入方案进行积极治疗。
下面小久医生就带大家一起认识下大脑里的不定时炸弹——“颅内动脉瘤”。
什么是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并非脑肿瘤,而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导致血管壁功能减退、弹性下降,血压的作用下,逐渐扩张及膨出,随时有破裂的风险,被称为“人体内不定时炸弹”。
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表现。破裂前,通常不会引起症状或症状较轻,比如单侧脸麻木,眼睑下垂、看东西出现重影或者看东西不清等。破裂后,突然剧烈的头痛、常伴有呕吐、颈强直等症状,严重者意识模糊,甚至危及生命。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通过外科手术夹闭治疗或介入手术治疗。随着材料的更新换代,介入治疗的安全性越来越高,成为主要的治疗趋势。
如何发现自己有无颅内动脉瘤?定期行MRA或CTA检查,就可以发现大于3mm颅内动脉瘤,但目前DSA仍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通讯员 岳盛魁 宣传科)
“DPMAS”技术成功架出重症患者“救命桥”
近日,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一名严重创伤的危重患者,并首次成功实施了先进技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为患者后续的积极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该技术的使用对高胆红素血症、危重肝衰竭的患者具有良好效果,不仅意味着九院重症医学科在危重患者救治的技术和能力方面更上层楼,也标志着科室正朝着更专业、全面的救治链稳步前进。
63岁男性患者,刚进入重症医学科时,左粉碎性股骨远端骨折伴血运障碍、右粉碎性股骨髁上骨折、多发性肋骨骨折,伴有创伤性休克、创伤性凝血病、急性肾功能不全、高钠血症、低钾血症等危重症状。在经积极治疗后,动态监测患者的胆红素指标有上升趋势,且鉴于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仍需血管活性药物维持,重症医学科主任葛新与患者家属积极交流沟通并征得同意后,选择行“DPMAS清除胆红素治疗”。
随后,在葛主任的带领下,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迅速开展“DPMAS治疗”。由于患者凝血功能差、易大出血、病情不稳定等因素,全科上下一心,不敢有丝毫怠慢,大家通宵达旦地接力,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好在经过两轮治疗,患者的肝肾功能有所好转,这为下一步的治疗争取到宝贵的机会。
“DPMAS技术”的运用与开展,标志着重症医学科前沿医学技术的掌握与水平的提升。目前,我院重症医学科已全面开展血液透析、血浆置换等特色技术,大大提高了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可满足各类危重症患者的治疗需求,为患者带来“新生”希望。
什么是“DPMAS”?“DPMAS”即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这是一种组合型人工肝治疗模式。采用新型胆红素吸附柱和血液灌流器两种树脂吸附柱联合应用。胆红素吸附柱是对胆红素的特异性吸附柱,血液灌流器吸附中大分子毒素、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及胆红素。两者联合使用大大增强了胆红素的清除能力,提高临床救治能力。
“DPMAS治疗”是通过机器,模拟人的肝脏排泄胆红素的功能与过程,过滤中大分子毒素,炎症因子等,从而有效降低患者总胆红素,减轻患者炎症、肝衰竭等症状,提高患者救治率。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示意图
“DPMAS”适应症。适用于急性重症肝炎、重症急性胰腺炎、脓毒血症、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抗炎性代偿综合征,创伤感染等。
“DPMAS”的优势。(1)尽早进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配合积极的内科治疗,可直接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的各种毒物、毒素,明显缩短病程,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少住院天数,节省医疗费用。2)早期使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可清除患者体内释放的大量炎性介质,如TNF-a、IL-1、IL-6、IL-8等,防止或者延缓SIRS、MODS的形成。(3)在血浆吸附治疗模式下,吸附剂不直接与血细胞接触,对血液有形成分的破坏进一步减小,且减少了抗凝剂的使用,对凝血因子缺乏的肝病患者而言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4)使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可节约血浆资源,减少单纯血浆置换的反跳现象,避免潜在性感染风险。
(重症医学科 李昇隆 宣传科)
足跟皴裂三十年,近来发现竟是“癌”!
足跟反复皴裂不愈,谁知到医院一查发现竟是黑色素瘤,这可吓坏了不明就里的王大爷。所幸经过我院显微外科技术的精心治疗,肿瘤已祛除,且定期检查未见肿瘤转移,虚惊一场的背后是警示大家对待“肿瘤”必须提高“三早”意识。
王大爷从四十多岁开始,每年冬天足跟都会皴裂,三十多年来以为只是皮肤干燥的小毛病,既没重视也未给予足跟任何处理。
去年冬天,他的足跟皮肤皴裂后,半年都未愈合,并眼见面积逐渐增大。心里恐慌的王大爷赶紧来到“家门口”的无锡九院就诊,因为“老无锡”都知道无锡九院手外科是全国六大手外伤治疗中心之一,其显微外科技术覆盖面广,于是挂了手外科的号。接诊他的是手外三科的魏苏明医师,魏医生耐心地帮其查体、询问病史,病理结果提示为恶性黑色素瘤。
坐诊中的魏苏明医师
在医院显微外科技术“加持”下,魏医生和同事们为王大爷行足跟肿瘤切除及皮瓣覆盖手术。手术治疗及时,术后一个月,王大爷已经可以正常下地活动,避免了截肢的风险。目前,他的足跟基本愈合,并无见肿瘤转移。
黑色素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我国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较欧美国家低,但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我国黑色素瘤患者的数量庞大。
与国外皮肤型为主的特点不同,我国色素瘤以肢端型为主,皮肤型也并不少见。我国超过60%的黑色素瘤发生于肢端,并以足底病变居多。目前,手术切除仍是皮肤和肢端黑色素瘤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也是黑色素瘤综合治疗的基石,及时、规范的早期干预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专家提醒:对待肿瘤,我们需提高“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因为如果“黑色素瘤”发现及时,可行肿瘤切除,必要时进行显微技术重建。若“黑色素瘤”发现晚,已侵犯周围组织,四肢就有可能无法保肢,甚至危及生命。
带您真正了解“癌中之王”恶性黑色素瘤。人身上都会有几个甚至几十个痣,难道每个人都要担心它们哪一天突然恶变,各个都要去医院处理切掉吗?
在这里小久医生就为大家总结一下,到底哪些痣应该及时就医,防患于未然。
什么是黑色素瘤?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细胞恶变而来的肿瘤,在皮肤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它常出现在嘴角、眼部、腿部、背部、四肢末端的皮肤(手、足、甲下)、消化道、鼻腔、泌尿系统粘膜等部位或组织。
有时它会从原有痣中长出,同时发生变化,例如大小增加,边缘不规则,颜色变化,发痒或皮肤破裂,流水渗液。因此,它容易被错当成一颗痣随便地来处理。
普通黑痣如何与恶性黑色素瘤鉴别?在国际上公认黑色素瘤的有ABCDE原则,对进一步鉴别黑色素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早期发现黑色素瘤并不难。黑色素瘤可以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80%以上的黑色素瘤发生在皮肤,比较容易发现。皮肤常常有许多痣,也不能“谈痣色变”。关键是要重视皮肤痣的变化,可遵循ABCDE原则:
A(Asymmetry不对称):痣出现不对称变化。如痣的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不对称,或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不对称等。B(Border irregularity边缘不规则):皮肤良性痣的边缘整齐,而黑色素瘤的边缘常常凹凸不平,犹如海岸线。C(Color variation颜色改变):良性痣的颜色均一,而黑色素瘤的颜色常常深浅不一,常为污浊的黑色,甚至可以出现蓝、灰、白等不同颜色。D(Diameter直径):黑色素瘤的直径常常大于5~6mm。E(Elevation隆起):一些早期的黑色素瘤,整个瘤体会有轻微隆起。
普通痣与黑色素瘤的区别。1、颜色:正常的黑痣是黑色带些棕色,而大多数恶性黑色素瘤有棕、黑、红、白或蓝混杂不匀,遇皮痣出现颜色改变,应特别提高警惕。2、边缘:正常的黑痣边界清晰,形状对称且规则,而病变的黑痣常参差不齐呈锯齿状改变,为肿瘤向四周蔓延扩展或自行性退变所致。3、表面:正常的黑痣表面光滑,摸起来不太会有异物感。而变异的黑痣表面不光滑。常粗糙而伴有鳞形或片状脱屑。有时有渗液或渗血,病灶可高出皮面。4、病灶周围皮肤可出现水肿或丧失原有皮肤光泽或变白色、灰色。5、感觉异常:正常的黑痣不会有什么感觉,而病变的黑痣局部常有发痒、灼痛或压痛。当发生上述变化时,强烈提示有恶性黑色素瘤之嫌。6、正常的黑痣非常的稳定,而变异后的黑痣常常伴随的不仅是自身的改变,而且周围的皮肤上面也会相继出现许多的小黑痣。
黑色素瘤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卫星灶、溃疡、反复不愈、区域淋巴结转移和移行转移。晚期黑色素瘤根据不同的转移部位症状不一,容易转移的部位为肺、肝、骨、脑。眼和直肠来源的黑色素瘤容易发生肝转移。当出现这些症状时一定要格外注意,及时去医院检查,如发现问题应及早接受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效果更佳。
如何预防恶性黑色素瘤?1、做好防晒。紫外线分为UVA、UVB、UVC三种。其中UVA的波长较长,能够深入肌肤的深层,伤害肌肤的真皮层,造成肌肤老化。有害的紫外线与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携手共同作用于人体皮肤,造成黑素细胞异常表达,引发恶性黑素瘤。出行前20分钟,涂抹防晒指数(SPF)超过30级的防晒霜,并每隔2小时涂抹一次。在紫外线辐射高峰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2点)尽可能避免阳光直射。随身携带遮阳帽、遮阳伞、墨镜等防晒物品。2、避免滥用化学类化妆品。现在人们为了追求皮肤的美白,往往“不择手段”而大量使用化学类化妆品,造成化学性皮肤污染。甚至有人用化学腐蚀剂去除掉皮肤上的黑痣,结果适得其反,反复刺激,造成了黑素细胞的过度增殖。3、调整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合理膳食、平衡营养、规律作息、坚持运动、避免熬夜以及保持愉快心情,同时戒烟限酒。4、定期健康检查。有黑色素瘤家族病史的患者,要定期体检,关注自身健康;因服用免疫抑制剂或其他原因导致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老年男性人群以及着色性干皮病患者应定期体检,警惕黑色素瘤的发生。(宣传科 通讯员 魏苏明 )
聚焦“严重肢体创伤的早期创面修复”|2023中国显微外科传...
吹面不寒杨柳风,樱花三月正当时。3月24-26日,“2023中国显微外科传承与创新论坛——创面早期修复专家共识研讨会暨第十五届皮瓣及骨(皮)瓣移植临床应用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在樱花正美的太湖之滨无锡隆重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华显微外科杂志》、我院共同主办,并得到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的大力支持。大会采取现场授课和5G直播形式,来自国内各大龙头医院显微外科权威专家亲临盛会,相互交流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与现场百余名学员和线上5000余名同道共探学术前沿。
大会特别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贵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顾立强教授,赵德伟教授、朱庆棠教授、王增涛教授、郑宪友教授、胡寅教授、侯建玺教授、汪华侨教授、戚剑教授、巨积辉教授等二十余位国内顶尖显微外科、骨科、修复重建外科、手外科领域的知名专家现场研讨授课。 大会通过学术讲座、专家共识论坛、青年医生病例报告竞赛、九院专家学习班讲座、显微血管吻合操作培训等多样形式,为显微外科同道们提供高端学习研讨平台,切实提高青年医生显微外科理论与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与规范显微外科技术,促进显微外科领域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青年传承,激发活力
传承延续精彩,创新激发活力。3月24日下午,大会先以青年医生病例报告竞赛拉开序幕,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创面修复重建学组秘书、委员、我院副院长、手外科副主任薛明宇代表医院致欢迎词。
在汪华侨教授致辞及朱庆棠教授专家讲座之后,精彩的“华山论剑”正式开始。本次中国显微外科青年医生病例报告竞赛要求参加者为38周岁以内的年轻医生,大会共接收到16个参赛作品,吸引了多省、市众多知名显微外科青年医生的参与。比赛在紧张而激烈的氛围中圆满举办,最终决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优胜奖5名。其中我院多位年轻医生取得优异成绩:张菲医生获一等奖,鹿战医生获二等奖,印飞医生获三等奖等。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精彩的分享,充分展示了显微外科领域的传承与创新。
汪华侨教授致辞
朱庆棠教授讲授《智能化肢体运动与功能评估》
一等奖获得者
二等奖获得者
三等奖获得者
优胜奖获得者
专家讲坛,共识研讨
3月25日上午,大咖云集的专家讲座正式开讲。邱贵兴院士致辞授课后,十余名显微外科领域权威专家就近年来显微外科的前沿技术、创伤修复技术、皮瓣修复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维度的分享,给与会人员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常务委员、我院副院长、骨科副主任糜菁熠主持致辞环节。
芮书记对各位专家教授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他首先介绍了近年来无锡九院的发展成绩:获评江苏省首家“三级甲等骨科医院”;连续四年“国考”成绩提升;骨外科学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上连续两年进入全国“百强”。此外,九院“八位一体”大骨科格局下,业务总量持续攀升,四级手术占比快速提升;未来九院将朝着手术微创化持续努力,造福更多患者。希望同道们在本次学术交流平台上收获丰硕,在樱花盛开的美丽无锡留下充实、美好的回忆。
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我院党委书记芮永军致欢迎辞
胡会长介绍了江苏省医学会近年来的工作亮点,回顾了显微外科论坛和学习班的发展史及成果。特别提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快速发展,令同道们沉浸式感受到技术“高峰”。也因此,显微外科技术需在整个医学领域中不遗余力进行推广,让优势诊疗技术进“万家”。希望未来显微外科技术成为整形外科医生和创伤骨科医生的“入门砖”,促成学科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胡寅教授致辞
顾教授首先代表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祝贺本次论坛顺利召开。他讲述了中国显微外科的发展历程,显微外科促进了外科技术的进步与革命;介绍成立显微外科论坛的初衷,论坛的举办成效及技术传承的重要性;强调显微外科论坛作为同行学习交流的平台,有两大特色亮点:一是讲深讲透的授课,二是讲求培养新人。他表示无锡九院是国内重要的显微外科阵地,33年来发展迅猛,在国际国内行业内皆有斐然成绩。而顾教授一路见证了无锡九院的成长,对九院的情感深厚,也借此呼吁显微外科同行们齐心协力,共同推动行业“大迈步”!
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前任主委、大会主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顾立强教授致辞
邱院士对论坛主题关键词之一的“传承”有感而发,娓娓道来自己的求学、就医之路,其中印象深刻的是显微外科和手外科创造的多个世界第一。如今,一代又一代显微外科人通过努力令学科发展壮大,享誉国际。成绩的取得诠释了行业的传承与创新。而无锡九院作为传承者之一,短短时间内就创出了亮眼成绩,属实不易,也体现着九院医者担当。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当前卫生工作开展的重点,因此医疗模式的转变成为我们的重要抓手,要从单纯的治疗疾病转变到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服务。以加速康复为例,患者住院就医的各阶段从入院手术到后期的加速康复,全流程皆需理念、模式的优化升级。希望显微外科持续坚持加速康复新理念,秉承“传承与创新”宗旨,共同把学科推向新征程,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贵兴致辞
专家讲坛上,邱贵兴院士首先缅怀了中国脊柱外科奠基人—恩师吴之康教授,随后顾立强教授等专家分别就显微外科学术交流、新型生物材料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游离皮瓣术后管理指南、拇手指全形再造25年持续改进、肢体严重创伤与皮瓣修复、培育学术诚信——写好医学论文题目的重要性、皮瓣外科发展浅见等方面高屋建瓴地为提升诊疗水平作专题讲座,并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研讨。
干货满满的专家讲座之后,严重肢体创伤创面早期修复专家共识研讨会也紧锣密鼓地展开。目前,严重肢体创伤创面早期修复技术尚缺乏规范标准和操作流程,为了尽可能规范此类技术的临床治疗,与会专家就共识核心内容方向、循证论据、文献要求等方面畅所欲言,并提出了大量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希望帮助严重肢体创伤创面早期修复技术达到规范化和指导临床的目的。
九院经验,现场实操
在3月26日一早的无锡九院专家学习班讲座上,医院显微外科医生代表们分别从解剖、术式、典型病例等多维度分享无锡九院穿支皮瓣最新进展及临床应用经验,与参会代表们深入交流。
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小血管吻合技术,本次大会特别安排显微外科缝合实操环节,二十余名省内多市学员参加。该技术在手外科、整形外科、创面修复等不同学科都得到广泛运用,运用面广、精细度高、操作性强,是外科医生需要掌握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
本次论坛结合国家医疗高质量发展规划,融入高水平诊疗理念,充分展示了“皮瓣及骨(皮)瓣移植”技术的领先科研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搭建了显微外科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学术与临床的深度融合,加深了青年医生对显微外科技术发展的认知。同时,论坛中开展的知名专家学者的经验分享与青年医生的病例竞赛,完美诠释了“传承与创新”的理念。
72页/761篇
9
3
69
70
71
72
73
74
75
4
:
门诊预约电话:0510-88706699
急诊电话:0510-85881107(24小时)
医院总机:0510-85867999 85811599
体检中心:0510-85811605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梁溪路999号(小桃源)
本站内容仅供健康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ICP备案号:苏ICP备20044205号-1
苏公网安备 32021102001051号
网站云防护:骏安检测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抖音号
页面版权: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 无锡市骨科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