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园地
九院精术
当前位置: 九院精术 >> 九院精术
颈椎病术后15年复发,脊柱外科微创翻修术“显身手” “今天手术,两天左右就能出院”老龄颈椎病患者也可以实现了!这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在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无锡市骨科医院)已很常见,神奇的脊柱“微创手术”就可以做到!
1个月前,我院脊柱外科团队应用“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成功为一位老龄患者解除了困扰许久的颈后方疼痛、双手麻木等症状,术后老人明显感到疼痛麻木症状得到缓解。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地,第三天即可出院。
患者邱伯伯是一名年近70岁的企业退休职工,15年前因颈椎病于外院行颈椎前路手术,术后邱伯伯出现颈部双侧肩后方酸痛,时轻时重,未行特殊治疗。半年前,其颈后方疼痛加重,向双上肢放射,伴有左右麻木感,同时出现行走不稳,遂至外院行颈腰椎MRI检查:C3-5融合术后改变,C3-4间隙水平脊髓信号改变,C3-7椎管狭窄,L4-S1融合术后改变,L3-4椎间盘突出。为进一步治疗,邱伯伯慕名来到我院脊柱外科张树军博士门诊,以“混合型颈椎病”收住入院,张博士瞄准其双侧C4神经根症状,准备进行脊柱翻修手术。






以往的脊柱翻修病例基本上要通过开放手术来解决,手术创伤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原手术部位形成软组织疤痕黏连、再次手术时出血多、原有内植物需要取出、原有减压部位骨组织已经缺如,神经致压物可能与神经存在黏连容易造成神经损伤等多重困难。
外科手术界常有一种说法:“宁可做十台首次手术,也不做一台翻修手术。”脊柱翻修手术涉及对神经的精细处理,更是对医生技术和心理的考验。
张博士团队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讨论:对于邱伯伯来说,二次复发后需要翻修手术,颈椎患病位置手术风险高,必须一次到位,经不起再折腾。所以翻修手术的难度系数明显高于初次手术。如行传统手术存在切口大、出血多、恢复慢、并发症多等缺点。而“双通道脊柱微创内镜手术”则有伤口小、出血少、损伤小、恢复快、感染率低等特点,尤其是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病多,耐受不了传统手术的老年患者,有明显优势。






3月5日,张博士团队为这位67岁的患者于双通道内镜(UBE)下行C3/C4间隙180度双侧C4神经根减压术。在脊柱内镜下所有的病灶均可在成像系统放大后清晰的显示在特殊的荧光屏幕上,医生可在屏幕放大视野下精细操作,安全性更高,术中组织损伤范围更小,手术时程更短,手术出血不超过20ml,术后第二天患者即可以下床活动。






3月7日,邱伯伯已经开心地下床,步伐轻松的在病房散步,夸九院技术好。随后即可收拾衣物准备出院。(宣传科)
疤痕挛缩松解术,让患者丧失的手部功能得到恢复! 日常生活中,手部创伤患者的修复过程都是以疤痕形式愈合: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向受损部位迁移,产生细胞外基质,形成疤痕组织,修复创伤。
       疤痕形成后,经过一定的时间会逐步接近于正常皮肤,但也存在疤痕增生、黏连、挛缩畸形等情况,影响手部正常功能,需进行相应治疗。近期,我院手外科副主任、手外二科、整形美容科主任施海峰结合多个病例为大家做一期疤痕挛缩松解技术科普。
疤痕挛缩的形成
目前,医院手部疤痕治疗的病例多为烫伤或外伤引起。创面愈合后会遗留疤痕,而关节处的疤痕往往会导致手掌或手指各关节的屈曲畸形,无法伸直、展开。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形成“拳状手”、“爪形手”,此类患者基本丧失手指功能,若患者处于婴幼儿或青少年期,更是会限制患儿手指的生长发育;若成人疤痕畸形未及时矫正,则会逐渐出现手指畸形加重,甚至是关节脱位、病理性骨折等。因此,当疤痕处于稳定期后,需尽快进行矫正松解手术,改善功能。
手部疤痕挛缩的治疗方法
轻度——疤痕激光。我院整形科按照组织损伤类型,在最大限度恢复其完整性和生理功能的基础上,辅以现代激光疤痕治疗技术,尽可能达到无或减少瘢痕增生、色素沉着、色素缺失,如患者疤痕挛缩程度轻,可通过激光疤痕治疗,达到手部功能恢复的目的。
轻度的手部线性疤痕可采用激光治疗:科医人CO2激光设备和强脉冲光(IPL)。科医人CO2激光设备治疗时,医生利用机器在疤痕上“打孔”,一方面调节治疗参数可穿透到疤痕深部,产生足够的热损伤作用,导致成纤维细胞凋亡,并启动再生修复程序;另一方面,在模拟生理湿性愈合环境中残存的再生组织细胞分化、增殖,再生修复真皮及表皮-真皮结合部、皮肤附属器官,形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皮肤。更为独特之处在于:药物经激光孔渗透到疤痕深部,使得激光创面愈合由过去的平面愈合转变为现在的立体三维愈合。






强脉冲光(IPL)是一种采用输出波长为560~1  200  nm的强脉冲光(IPL)  ,可选择性作用于血管中的血红蛋白。其治疗瘢痕的原理是选择性光热作用,穿透皮肤后可被瘢痕中血红蛋白选择性吸收,热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从而引起血管闭塞起到使瘢痕组织"褪红"的效果,减少瘢痕的营养供给。此外强脉冲光还可以通过光热作用,导致胶原损伤、促进胶原重塑,并具有波段可选、脉冲宽度可调、能量较低等特点。由于早期红斑性瘢痕表皮薄,且其中血管管径微小、弥漫、浅表,因此,IPL十分适合作为"褪红"设备对早期红斑性(充血性)增生性瘢痕进行干预,间隔1~2个月可重复多次治疗。






中重度——手术治疗。中重度的手部疤痕挛缩常需手术治疗,将疤痕彻底松解,并根据皮肤缺损及深部组织外露程度,选择皮肤或皮瓣移植术。
【案例一】男性患者,手外伤,创面愈合半年后出现左手指食指和中指间痕挛缩畸形,两指间术前被动撑开仅1.8cm,术中根据疤痕挛缩情况,施主任设计手术方案为Z字成型术,多层次松解牵拉的疤痕组织,术后被动撑开达2.5cm,基本恢复正常手功能使用。






    【案例二】男性患者,手外伤,伤口愈合后疤痕形成并挛缩,手指无法伸直,手指与手掌几乎平行,手指活动受限。为使手功能恢复,遂来到施主任专家门诊就诊。Z字成型术中,需根据患者血供受影响情况时刻调整松解程度,松解挛缩后,遗留一定范围的皮肤缺损,需植皮修复。术后皮片完全成活,畸形的手指能够恢复正常生理位置和屈伸功能。



     施主任介绍:“我们根据患者手部疤痕挛缩情况,行Z字成型术,可重新分布疤痕组织的位置,贴合皮肤的自然纹理或皱褶,避免术后外观疤痕明显,同时也可减轻因疤痕挛缩而引起的皮肤张力过大问题。手术中的难点在于对手部神经血管的精细化分离,要保护好手指的神经血管的完整性,避免其受损,而手术术区越小,越考验医生的专业水平和细致程度。”
事实上,在临床工作中除了外伤性造成的手部屈曲畸形外还有掌腱膜挛缩、小儿先天性屈指症等常见疾病。在此,介绍一例掌腱膜挛缩症病例。
【案例三】男性患者,掌腱膜挛缩症,出现手指伸屈困难,主要的症状为第四、第五手指屈曲挛缩,影响手部功能,尤其是抓握能力。Z字成型术松解后,患者手功能恢复良好






疤痕挛缩松解的术后护理
首先,前次手术后的疤痕预防十分重要。外伤及手术后应尽早进行系列措施来预防疤痕挛缩的发生,甚至可避免二次手术。其次,手术虽然能解决手部疤痕挛缩问题,但是所有的手术还会造成新的疤痕。因此术后开始新一轮的预防措施,如:持续穿戴定制弹力套、支具固定等。(宣传科)
刀尖上的精巧艺术,我院专家成功摘除罕见巨大神经鞘瘤 男子右侧腋部长了一个成人拳头大小的肿块,增强MRI(磁共振成像)检查考虑为神经鞘瘤。如不及时手术去除,肿瘤继续增大可能至右上肢瘫痪,且有良转恶的风险。国之名医、我院院长芮永军于刀尖上“起舞”,为患者成功切除这一罕见巨大肿瘤。
52岁的王先生是企业里兢兢业业的技术人员,18年前曾查出右侧腋部有个拳头大小的肿物,既无疼痛也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就未予重视。近年来,肿物增长缓慢,但由于时间已久,最终形成突出皮肤的显眼肿物,并压迫神经导致上肢麻木,同时严重影响王先生的侧卧睡眠质量。
1个月前,王先生在无锡某三甲医院行胆囊切除术,术前胸部CT显示腋部肿物增大,王先生想在医院一并解决,却被告知由于腋下血管神经丰富,手术风险大,建议转至九院。满怀希冀的他来到我院骨科芮永军院长门诊,CT发现王先生右侧腋窝占位,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建议增强CT及MRI(磁共振成像)检查。很快,在CT及MRI的双重验证下考虑:王先生的右侧腋窝为5cm*6cm左右的神经鞘瘤,且肿瘤已大张旗鼓地与腋窝争夺着“地盘”,巨大的神经鞘瘤将周围的神经紧密包裹,臂丛神经根部深陷于肿瘤内,腋窝被肿瘤撑至变形,整个肿瘤形似“巨大土豆”,任其发展将导致上肢瘫痪、肿瘤良转恶等严重后果,必须尽快进行手术摘除。
如此巨大的腋窝内神经鞘瘤实属罕见,手术该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减少手术创伤?芮院长及其团队从手术安全性、术后快速康复等角度进行讨论,为王先生制定了缜密的手术方案。
由于肿瘤与臂丛神经及腋动静脉紧密相邻,因而,手术成功的关键不但在于能否彻底清除瘤体组织,更是要竭尽全力保留运动和感觉神经,避免这些神经受到损害。手术难度不一般,对于主刀医生的解剖功底和手术技术都要求极高。
术中15cm手术切口,肿瘤组织暴露良好,芮院长“抽丝剥茧”,完整地取出整个瘤体。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患肢感觉运动血供良好,术后切口顺利愈合,并于一周后顺利出院,右侧腋窝疼痛及上肢麻木术后完全缓解。
出院的当天,芮院长仍奋战在手术台上,无法面对面关照王先生后续注意事项,不放心的他叮嘱团队的主治医师周明,务必告知患者用三角巾于肩关节内收贴胸位悬吊4-6周,并拍患肢照片传来亲自过目。
如今,一块刻着“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的牌匾正悬挂在创伤骨科的文化墙上,表达着患者王先生对我院专家精湛医术和温情服务的感激之情。“芮院长高超的技术、严谨的专业态度让我打从心底佩服,而九院护理团队的贴心服务也同样让我感动。术后第一天,我因麻药反应,半夜呕吐,值班护士二话不说立马帮我处理呕吐物,辅助缓解不适,让我能安心入眠。这个小小的细节足见医院‘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早已根植于每一位医护人员心间。”






什么是神经鞘瘤?神经鞘瘤是源自神经髓鞘  Schwan  细胞的良性肿瘤,是周围神经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可发生于任何有神经的部位,多见于四肢屈侧较大的神经干,上肢多于下肢;可见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  20一50  岁)居多;90%  为单发。肿瘤多沿神经干的一侧偏心生长,大小不一,直径多小于5cm  ,极少恶变。
    临床表现:可长期无症状,偶患者常因神经走行部位出现肿物,受累神经支配区麻痛、无力为主要症状就医。较表面者,可触及肿物,沿其长轴向两侧推动、叩击或按压肿物,可有剧烈疼痛或放射性感觉异常(  Tinel  征阳性)。恶性神经鞘瘤常出现明显疼痛或神经症状。
    预后与治疗原则: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完整切除可治愈,预后良好。(宣传科)
冰雪锻炼至肩关节习惯性脱位,运动医学科微创手术让小伙... 雪道的尽头是骨科?近期冰雪运动里流行这样一句话。但由于冰雪运动的特殊性,韧带损伤、肌肉拉伤等更为常见,这一类损伤与运动医学科有着紧密联系。
近日,我院运动医学科就收治了一名肩关节习惯性脱位的患者小刘。一年前,小刘滑雪时无意被人从后方高速撞击右肩,导致右肩关节向前下方脱位,在其他医院手法复位后,休养了一段时间,几个月后小刘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可一次伸懒腰时,小刘的右肩竟又脱位了,心急如焚的他再次找到医生进行手法复位,同样休养数月后,在取柜顶物品时右肩再次脱位。短短半年内就经历三次脱位,小刘心生恐惧,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多方打听下,小刘寻到我院运动医学科糜菁熠副院长专家门诊,经专业查体和CT检查,糜院长为小刘明确了诊断:原来小刘第一次脱位时已导致肩关节盂损伤,同时肱骨头也被挤压出一道深深的骨槽,所以即便手法复位,后期也易因关节盂和肱骨头骨槽互相“咬合”而导致时常发生脱位,医学上称之为“肩关节习惯性脱位,Hill-Sachs损伤”。






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脱位反复发生,除了撕脱伤外,还会造成相关软骨和骨性结构损坏,使治疗更加困难。而反复脱位又会明显加剧患肩的退行性变,使关节老化提前。在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后,糜院长团队为小刘进行微创肩关节镜下冈下肌肌腱及后关节囊填充术(Remplissage手术)、盂唇修复术及韧带皱缩术。肩关节镜下手术重建修复,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住院时间短等显著优势。传统手术10cm左右的伤口,现在被3-4个1cm不到的小切口所取代,外表美观,术口感染风险率降低,以最小的医源性损伤实施最有效的治疗。
在专业运动康复师的辅助下,术后小刘恢复良好且迅速,做肩关节外展时再无恐惧感。专家提醒:对于因运动损伤、车祸伤等各种创伤导致肩关节脱位的患者,应尽早到专业的运动医学科医生处接受诊治,以免肩关节脱位反复发生,成为“习惯”。




(运动医学科   谭济阳)
一天两台疑难手术,我院脊柱外科团队为患者送轻松 “没想到这么有缘,我和隔壁床的小姐妹得了同样的病,还是同一天张树军医生做的手术,现在我俩恢复的好,明显感觉腰轻松得多,现在天天相约一起下地走动。”67岁的钟阿姨上周四刚接受完脊柱手术,现在的她笑得满脸轻松,但8年来时不时的腰疼和1年前明显出现的双下肢疼痛麻木曾一度让她愁眉苦脸。
67岁的钟阿姨和60岁的王阿姨顽固性腰疼已有8年以上,也曾至多家医院就诊,均采取保守治疗未见好转。近来双双出现双下肢疼痛麻木,行走时酸胀、发紧加重症状,经人介绍,找到我院脊柱外科张树军博士处就诊。经一系列详细检查,明确诊断为脊髓神经张力异常。
充分术前讨论后,尽管手术操作复杂,但考虑到尽快解决患者疼痛症状,张树军团队为两位患者分别安排了上、下午两台腰椎后柱截骨轴向加压均匀短缩手术。娴熟高超的技术确保了高质量的连台手术,而这样一天安排2-3场有难度的手术早已成为脊柱外科常态化的手术规模。
术后,张博士总结经验:“任何手术,术前诊断很重要,如果诊断不明甚至误诊,都会延误患者的治疗。心无界,行无疆,认真思索患者疼痛的本质原因,是做好一个脊柱外科医生的基础。”
我院脊柱外科是医院重点专科,主要治疗脊柱侧弯、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脊柱肿瘤、脊柱结核等疾病尤其善于脊柱外科疾病的微创治疗。对于脊柱区域的常见病及疑难病症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致力于为广大脊柱疾病患者健康保驾护航!(宣传科)

门诊预约电话:0510-88706699
急诊电话:0510-85881107(24小时)
医院总机:0510-85867999 85811599
体检中心:0510-85811605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梁溪路999号(小桃园)
本站内容仅供健康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ICP备案号:苏ICP备20044205号-1
苏公网安备 32021102001051号
网站云防护:骏安检测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抖音号
页面版权: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   无锡市骨科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