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园地
九院精术
当前位置: 九院精术 >> 九院精术
腰疼,腿疼,无法走路?一周三台OLIF手术“巧”治腰椎病... 用最小的创伤换取最佳治疗效果,一直是我院脊柱外科追求的目标。近日,我院骨科副主任、脊柱外科主任孙振中带领团队“不走寻常路”,一周内接连为3位患者成功开展腰椎微创椎体间融合术(简称“OLIF”)“巧”治腰椎病。术后第二天,3位患者便可下床行走,长期困扰他们的腰疼、腿疼症状消失,手术效果立竿见影。

3位患者分别是76岁的杨大爷、65岁的郭阿姨和59岁的吕大姐。
无锡人杨大爷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伴有臀部不适,近7个月以来腰腿痛症状愈发加重,且出现间歇性跛行,行走300米就得停下休息。外院予以针灸、外敷膏药等物力治疗手段“轮番上阵”也不见好转。后经人推荐,寻至我院孙振中主任专家门诊求诊。诊断:腰4椎体滑脱症、腰椎椎管狭窄症。
从宿迁特意赶来求诊的郭阿姨出现腰背部酸痛不适的时间则更早,20年前她就有这样的“毛病”。几乎和杨大爷一样的病情和求医经历。近1年来疼痛症状加重,间歇性跛行,每次走不到100米,从左侧臀部到足背一整条腿都会酸痛。家人陪着她慕名来找孙主任,希望能解决其20年的病痛。诊断为严重的腰椎椎管狭窄症。
吕大姐则是3年前出现的腰痛和两侧臀部不适,尤其弯腰起床活动、劳累后会加重,曾于外院检查诊断为:L4腰推滑脱,保守治疗后症状仍出现反复,近来更是腰痛症状加剧,甚至其影响其正常行走。为了尽快恢复日常生活,吕大姐挂了孙主任的专家门诊,并希望通过手术摆脱疾病的困扰。

针对上述3名患者的病情,孙主任团队决定采用微创技术——“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LIF手术)。OLIF手术选择左侧腰部,切口长约3cm,经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肌间隙入路,术中避开各种重要血管和神经,直达病灶椎体切除椎间盘,植入大融合器,能纠正椎体滑脱,提高椎间高度,椎管间接扩大从而纠正椎管狭窄症。术中出血少于30ml,由于不损伤后方骨性及肌肉组织,患者第二天即可下床行走。

手术切口约3cm
 
 
“传统腰椎手术从腰背部入路,需要切开分离肌肉组织,手术创伤大,术时长、术后康复慢。”孙振中主任为患者及家属们作详细介绍。和传统腰椎手术相比,尽管OLIF手术走的是一条“捷径”,但术中仍需要医生们高超的技术、丰富的经验以及默契的配合,来避开紧邻的大血管、输尿管、交感神经、腰丛神经等,避免引发并发症。在孙振中主任团队的精准操作下,三台手术皆顺利完成,患者术后第二天可佩戴腰围下床活动,于是便有了开头这张患者们笑盈盈为孙主任团队点赞的珍贵合影。(宣传科)
 
 
这面锦旗咋这么“6”?! 锦旗还能这么有“创意”!近日,不同于以往的文字感谢,只写了一个大大“6”字的“个性”锦旗被送至我院运动医学科康复技师应秋雯手中。
送锦旗的是一位前交叉韧带断裂术后重建的年轻小伙钱某,术后仅3个月他就重返了工作岗位。之所以将感激之情浓缩成一个“6”,小钱说:“我在九院感受到了精彩的科普宣传、完善的治疗方案、良好的沟通配合,所有的一切都很‘6’(牛),无以言表,就用它了!”

据悉,29岁的小钱正是通过应医生制作的运动医学科普视频慕名来到我院。他打篮球不慎扭伤左膝,剧烈疼痛伴活动受限有18天了,在外院行MRI显示:左膝前交叉韧带断裂,半月板损伤。
不负小钱所托,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钱俊带领运医二组团队为患者量身定制了“三步走”治疗计划。

术前,团队对小钱进行详细的功能评估,除去常规检查,更是制定了超前术前康复计划,为其术后第一时间开展康复运动做准备,力求患者早日下地步行锻炼,尽快恢复。根据医嘱,康复、护理提早介入,对小钱进行冰敷、消肿、被动活动等训练。
手术仅1小时,钱医生和团队采用关节镜下微创手术修复前交叉韧带,使用小钱的自体组织(腘绳肌腱)替换受损韧带。术中,钱医生考虑到肌腱提取处略微长,日后结疤易影响美观,特采用皮内缝合法,使伤口基本“隐形”。
术后,应秋雯负责具体指导小钱的术后康复:踝泵运动锻炼可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上下肢床上主动活动度训练可以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冰袋冷敷加压包扎在书后部位可以让血管收缩,减少静脉扩张渗出等。3个月的住院康复后,复查恢复良好的小钱顺利重返岗位。
小久科普:前交叉韧带(ACL)是位于膝关节内的一条重要韧带,抗拉强度大,可防止胫骨向前滑移。打个比方就像是我们平时开车系的安全带,控制着膝关节的旋转和稳定性。

然而,前交叉韧带断裂是膝关节最常见的损伤之一。前交叉韧带断裂原因有多种,最常见的如打篮球等剧烈运动中突然急停、急转,或是在强行对抗中导致膝关节扭转屈曲,从而导致前交叉韧带断裂损伤。
此外,身体退行性病变也会导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退变性损伤。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会有一个逐渐脱水的过程,身体韧带会变脆,弹性降低,在轻微受到剪切力或外力冲击的情况下,就容易断裂。
专家建议:当出现前交叉韧带断裂情况后,请及时手术修复,一是避免关节炎和其他并发症;二是维护其重要的保护功能,打个比方:就像平时开车,安全带在低速行驶中可能感受不到其作用,一旦上高速发生意外,那么这条“前交叉韧带—安全带”可能“保命”。(运动医学科 应秋雯  宣传科)
 
 
 
 

突破高龄“手术禁区”,百岁老人成功换髋! 重阳节前夕,我院关节外科成功为一名百岁老人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老人恢复良好。在出院前,老人一家特意定制了一块牌匾赠与关节外科团队,家人欣慰地表示:“感谢九院!多亏了这里的医护们!老人换髋成功还能下地行走实在是给我们最大的惊喜,这下重阳节就能带着她出门散心了!”
 
“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真愁人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家住异地的马奶奶今年9月底刚过完100周岁的生日,身体十分康健,平时在家洗点简单衣物不在话下,家人对马奶奶的照顾也可谓无微不至。然而百密一疏,这天马奶奶在家不慎摔倒,当即感到左髋关节疼痛,家人立即将其送往当地医院治疗,检查显示为:左股骨颈骨折。当地医院考虑到马奶奶百岁高龄,手术治疗风险极高,决定采取卧床休息及口服药物等保守治疗方法。
老年髋部骨折常被人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若不进行手术治疗,尽快恢复下地行走能力,患者需长期卧床,容易引发压疮、深静脉血栓、呼吸及泌尿系统感染,降低老人生存机率。
家属考虑再三,还是希望马奶奶能够拥有高质量的晚年生活。之前马奶奶新冠肺炎曾入住我院,家属对这里的诊疗水平和优质服务很是满意,在经常关注的九院公众号上又了解到我院是江苏省首家三级甲等骨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医院,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教学医院。满怀信赖的马奶奶一家遂赶至无锡求医,并入住关节外科。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股骨颈头下骨折、慢性支气管炎、脑梗塞、双侧肺炎、心功能不全、右肾囊肿、I度房室传导阻滞、尿路感染。
能否手术治疗?多学科联合会诊定方案
马奶奶已100岁高龄,有基础疾病,围手术期病情变化较快,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严重,骨骼脆弱承受度低,如进行手术治疗无疑是挑战“禁区”,麻醉及手术操作风险极高,且术后极有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
然而面对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与期望,关节外科副主任李海峰及团队联合重症医学科、心内科、呼吸内科、麻醉科等相关临床科室,组织MDT(多学科诊疗模式)会诊,对手术方案及围手术期的各种情形进行反复分析、讨论。最终决定采取左侧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手术,希望能帮助马奶奶顺利挺过这一“难关”。
 
关节外科团队“解难题”,ERAS助力老人快速康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老年髋部骨折常用方法,目前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较为成熟,然而超高龄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及麻醉成功是一大挑战。关节外科团队采用ERAS快速康复外科治疗方法,在术前、术中、术后全方位保驾护航,助力马奶奶实现快速康复。
10月7日,由关节外科副主任李海峰主刀,赵凯、魏长宝医生等协助,麻醉科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全力配合,百岁老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顺利开展。术后第二天,老人在助行器辅助下即可下地行走。李主任和医生查房时也经常指导老人进行下肢功能锻炼,并根据其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关节外科护士长高慧秋带领护理团队从康复、饮食、心理指导等各方面,给予老人及家属无微不至的关怀。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后,马奶奶各项术后指标趋于平稳,现出院回家继续休养,迎接晚年幸福新生活。

(宣传科)
 
 
儿童手外伤功能障碍不用愁,小儿骨科这里“有一手” 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双健康的手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必需的,一旦发生手外伤,手的功能和外观都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发生在孩子身上,更是令家长揪心。
7岁女孩小涵,3年多前严重外伤伤至右环指,环指侧偏畸形渐渐加重,伴手指功能受限,期间小涵的父母带着她四处求医,皆得到的回复是:关节僵硬时间过久,手指功能无法改善。担忧不已的一家人慕名找到了我院党委书记芮永军的专家门诊上,经详尽检查,初步诊断为:右环指外伤后遗症,侧偏畸形,可以通过手术修复。辗转求医,终于在九院得到能够治疗的肯定答复,一家人激动不已!


入住小儿骨科病区后,印飞医生和同事对小涵的病情做了全面查体并完善了相关检查:小涵右环指外伤术后PIP关节侧偏严重且指间关节出现融合,单纯矫正力线无法恢复功能。考虑到小涵年龄小,未来的求学、生活的道路还很长,希望通过手术修复外观的同时,能顺利助其恢复功能无疑是最好的结果。

印医生和同事们在芮书记的指导下,基于3D打印技术为小涵量身定制了手术方案:采用游离右足第二趾关节复合组织皮瓣一次性修复环指指间关节及桡侧缺损皮肤软组织,将一段脚趾关节带血管、带侧腹皮瓣一起“移植”到手指,既可以一次性纠正外观,又“还给”小涵正常的指间关节。
 
手术十分顺利,术后小涵手指功能慢慢得以修复,在最近一次复查时,小涵父母找到了正在小儿手足畸形专病门诊的印飞医生,并不住感慨:“九院真的厉害!我们看了这么多医院都束手无策,找到这来原本想着能把孩子的手指外观给矫正直就不错了,没想到还能给孩子的手指功能恢复了,我们真的太满意了!”(宣传科)
 
脑动脉瘤破裂“险”,MDT团队抢救“快”     近日,67岁的王阿姨因突发脑动脉瘤破裂,在我院神经外科及MDT团队的全力抢救下,保住了命。术后,医生告诉陪在床边的王阿姨老伴:“由于手术及时,控制得当,避免了二次出血的致命风险,几乎没有后遗症。”王阿姨一家欣慰之余,对我院医护满怀感激,发自内心地竖起了大拇指。
事发当天,王阿姨突发剧烈头痛、呕吐不止,逐渐意识模糊,被家人紧急呼叫“120”,送至我院就诊。急诊科副主任闵祖良仔细查体后,考虑王阿姨为脑卒中可能,为其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安排头颅CT检查,结果显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经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岳盛魁会诊评估后,考虑其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经卒中通道CTA检查进一步确诊出血原因为:左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

脑动脉瘤破裂,早期病死率高达30%以上,且发生再次破裂的概率极高,如再次破裂出血者致死率高达80%,而幸存患者通常也会留有严重后遗症。目前,此类疾病最重要的是及时进行手术治疗,防止动脉瘤二次破裂导致更为严重后果。
 
王阿姨的家人一想到家中亲人曾有过类似疾病,当时虽进行开颅手术治疗,但未保住生命,顿时乱了方寸,惶恐痛哭。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岳盛魁见状,赶紧安慰患者家属,并耐心详细地为他们分析各种手术方式的适应症,患者家属心绪稍缓并同意立即手术。在MDT团队麻醉科、导管室、重症医学科的全力配合下,岳医生和同事为王阿姨紧急开展了介入栓塞治疗,随后行腰大池引流术。因抢救及时有效,王阿姨最终转危为安。
小久科普:问题1:什么是脑动脉瘤?脑动脉瘤是大脑内部动脉血管异常膨出后形成的动脉瘤,看上去就像是血管上长了一颗“葡萄”,里面充盈着血液,因为随时有破裂的风险,也被称为“人体内的不定时炸弹”。这种脑血管疾病并不是肿瘤,也不会扩散,更不需要放疗,其发病常见症状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大汗淋漓、发热、颈强直、意识障碍、昏迷。
 
问题2:大脑中动脉瘤一定要开颅治疗吗?脑动脉瘤的发病通常很急,从发病后到救治的时间间隔直接决定了治疗效果,一旦发生,要立即到急诊科就诊。每个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大小都是不同的,结合具体情况,医生会建议是否治疗,这时的治疗原则是防止流体破裂,以免发生脑出血,但任何治疗都存在风险,所以要权衡手术风险,不可盲目决策。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非外科手术治疗包括:防止再出血、降低颅内压脑脊液引流、防治脑血管痉挛等;脑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包括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
过去五十年,神经外科进入显微时代,脑动脉动脉瘤的治疗有了重大发展,显微外科手术成为MCA动脉瘤治疗的标准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手术器材的更新换代,MCA动脉瘤治疗中的血管内方法已成为治疗动脉瘤的首选,极有可能取代开放手术。(神经外科  岳盛魁  宣传科)
 
 
门诊预约电话:0510-88706699
急诊电话:0510-85881107(24小时)
医院总机:0510-85867999 85811599
体检中心:0510-85811605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梁溪路999号(小桃园)
本站内容仅供健康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ICP备案号:苏ICP备20044205号-1
苏公网安备 32021102001051号
网站云防护:骏安检测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抖音号
页面版权: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   无锡市骨科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