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就医指南
预约挂号
就诊流程
专家出诊
名医风采
名科荟萃
医保政策
交通指南
九院风貌
医院概况
发展历程
公示公告
院务公开
科研教育
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继续教育
教育基地
进修管理
九院文化
核心体系
党建园地
久苑报
爱心联盟
健康科普
招标信息
信息发布
招标项目
中标通告
科普园地
九院精术
健康科普
九院精术
当前位置:
九院精术
>> 九院精术
东北患者“飞来”就诊,普外科手术精准切除甲状腺肿物
近日,我院普外科主任宋国权接诊了一位特意从黑龙江打“飞的”、慕名而来的患者于先生,并带领团队成功为其实施了甲状腺切除手术。
于先生来自黑龙江牡丹江市,4年前始发现颈前有一个约“蚕豆”大小的肿块,无疼痛不适感。但近期,他感觉肿物逐渐增大,在外院拍摄B超,提示为:多发甲状腺结节,最大的达到了1.8cm。对此,于先生和家人内心十分恐慌,多方打听治疗技术过硬的医院和医生,朋友为其推荐了曾在当地技术有口皆碑的宋国权主任,在与宋主任联系上后,于先生被其专业和医德所折服,最终下定决心“飞来”无锡九院,做进一步治疗。
于先生经详细查体后,结果显示:甲状腺I度肿大,右叶下极可及大小约2×1cm肿块,左叶下极可及大小约2×1cm肿块,均质中,界较清,表面光滑,与周围无明显粘连,活动度一般。在轻轻按压下,患者肿块可随吞咽动作上下活动。为此,宋主任建议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入院后完善了各项术前常规检查后,普外科主任宋国权、副主任医师吴一峰和团队为其量身定制了手术方案,在全身麻醉下行左侧甲状腺及峡部全切+右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术中快速病理回报显示:患者左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右侧结节性甲状腺肿。于先生术后恢复良好,不日便在家人的陪伴下顺利出院。
甲状腺结节是指在甲状腺内的肿块,可随吞咽动作随甲状腺而上下移动,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临床上有多种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退行性变、炎症、自身免疫以及新生物等都可以表现为结节。甲状腺结节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多发结节比单发结节的发病率高,但单发结节甲状腺癌的发生率较高。
多发群体:女性和老年人。常见症状:甲状腺可肿大,并可扪及肿块常规查出有结节的朋友需要专科医生诊断后决定下一步治疗。
近年来,我院普外科积极推广腔镜微创技术,不仅常见疾病包括胆囊结石、阑尾炎、消化道穿孔等均能采用腹腔镜进行手术治疗,同时已开展腹腔镜结直肠肿瘤的微创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在甲状腺的手术治疗上,腔镜甲状腺手术是科室常规开展的一大特色。(宣传科 普外科 吴一峰)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手术不是结束,康复才是“开始”!...
相信很多关注竞技体育的小伙伴,对前交叉韧带(又称前十字韧带)断裂这个名词并不陌生。
在足球、篮球职业比赛中,这种被称为“运动员噩梦”的损伤时有发生,受此病折磨的运动员不胜枚举,甚至包括范戴克、努涅斯等诸多顶级球星。
近日,足球爱好者郑先生就遇到了这样的烦恼,与朋友踢球时不慎发生了前交叉韧带损伤,外院手术术后6周,疼痛症状仍不见好转,运动受限,爱好运动的他不免有些担心,后打听到我院极具运动损伤康复治疗优势,且有专门的运动康复门诊,遂前来就诊。
康复主管治疗师张思淼接诊,在详尽检查评估其康复状态后,为其量身定制康复计划:在常规活动度和肌力训练的基础上,考虑到此阶段移植物的强度衰减情况,治疗师通过专业肌力训练设备,精准控制膝关节在限定角度内,进行开链、闭链和等速等不同方式的肌力训练,并配合反重力跑台、协调性训练,患者可以在术后较早的达到重返运动的标准。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后,郑先生基本恢复到原有的运动状态,又可以重回球场与朋友们来场酣畅淋漓的比赛。
谈到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很多爱好运动的人士对此不甚了解,对其后续的康复治疗也容易忽视。今天小久医生就和您一起来了解此病及其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在发达国家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一直以来都是一种常见运动损伤。据统计,仅在美国,每年就有超过25万人发生此类损伤,而随着我国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百姓对运动的热情和参与度逐年上升,这类损伤的发生频次也在逐年增加。
大家可能会疑惑,前交叉韧带是一根什么样的韧带,为什么它的损伤会带来如此大的影响?
前交叉韧带作为膝关节稳定结构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它从膝关节股骨远端后侧发出,止于胫骨平台前方,主要用来限制胫骨的过度前移和旋转。
此结构的损伤形式大多以非接触性损伤为主。在生活中,往往发生在瞬间,当我们在快速启动、急停或者跳跃时,会出现支撑腿的膝关节内扣,如果此时听到膝关节内“啪”的响声,且在随后伤腿支撑时出现膝关节打晃不稳的情况,此时,你的前交叉韧带可能就受损了,需尽快就医!
在查体配合核磁共振明确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对于有较高运动需求的年轻人来说,摆在面前的往往就是韧带重建手术。
术后,医生也会强调后续康复的重要性。这时候康复师就要出场了,许多人会问:康复师具体是做什么呢?是不是只有在我膝关节弯不下去时再去找康复师?如果我角度练得好,是否就不需要康复师了?
对于包括前交叉损伤在内的诸多运动损伤病种而言,康复师扮演的角色贯穿始终,也充满着技术和挑战,绝不仅仅只是个“掰腿老师傅”!
从康复介入时机来说,为了更好的术后恢复效果,康复介入往往可以提前至术前,甚至在刚刚确认损伤后。因为在这个阶段,对于患者而言,支具固定、休息以及必要的抬高固然重要,但重要的远不止这些。许多患者会抱怨:“还没手术,大腿就已经萎缩了一圈,甚至连活动都受限厉害!”如果持续此状态,易导致患者术后的每一项训练都很艰难。
那怎么做才能在不激惹膝关节的前提下,达到一个较好的术前状态,并让术后康复事半功倍呢?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高水平研究表明,术前康复对于术后的恢复进展有着巨大的帮助,一些研究甚至给出了术前康复的目标,即在对疼痛和肿胀充分控制的基础上,将关节主被动活动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将股四头肌的肌力维持在健侧的90%以上,同时也需要保持患者相当的患侧单腿平衡协调能力。
当时间线推移至手术后时,康复师会在患者多个维度的训练中,扮演着更加举足轻重的戏份。
首先,在肌力训练层面,在对关节负重能力和不同角度下肌力训练对前交叉重建移植物所施压应力大小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康复师会在各种肌力训练中选择足够安全且高效的训练方式。
其次,在关节活动角度层面,往往需要患者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自我牵伸达到必要的角度,当滞后较多时,就需要康复师介入手法松解。手法松解是个专业技术活,康复师需要考虑关节的位置关系、运动学以及生物力学,在尽可能减少疼痛的基础上,通过手法去达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应力松弛,以达到必要活动度恢复的目标。
最后,就是最易被忽视的平衡协调能力训练。许多患者会抱怨:“明明我关节角度没什么问题,肌力也挺好,为什么就是走不好或者跑不起来?”此类问题的出现,往往源自于关节本体感觉的减退,这就需要在康复师的辅助下进行科学适量的下肢协调性训练了。针对本体感觉问题,同样有诸多高质量文献报道,认为针对本体觉的协调训练可以有效减少二次损伤风险,帮助患者更快达到重返运动的目标。
当然,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康复工作是一个不小的专业工程,需要诸如等速、反重力跑台等必要专业设备的参与,令各项训练的开展能够精准有效、有的放矢。
(康复治疗中心 张思淼 宣传科)
摘杨梅摔伤骨折多发,我院实力护航
又到一年杨梅上市季,不少市民开启了杨梅“采摘乐”,但杨梅树树枝脆弱,攀爬采摘有风险,意外摔伤也不容忽视。
近一周以来,本市发生多起因采摘杨梅不慎坠地摔伤事故,我院急诊就收治了十几例此类病例,包括四肢骨折、肋骨骨折、胸腰椎骨折等,患者多为杨梅种植户,年龄大多在50-70岁之间,为此,运动医学科、脊柱外科、手外科、足踝外科等骨科病区全力救治,争取最佳愈后。
运动医学科在一周前收治了因采摘杨梅摔伤而导致右腕尺骨茎突拌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许先生。许先生入院后,运动医学科华雍医生在患者住院2天后,待其右腕肿胀逐渐消退,即为其行桡骨远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并利用关节镜微创技术探查到患者腕关节TFCC的中央部及深层损伤,及时做了修复,规避患者二次手术风险。手术十分成功,为答谢医生高超的诊疗技术,难以抑制激动之情的许先生送来了2篮自家种植的杨梅。
患者许先生手术前后手部对比
6月12日,脊柱外科也收治了采杨梅受伤的鲁大爷。当时65岁的鲁大爷在自家采摘杨梅时,从高约3米梯子上摔下,腰背部着地,当即感觉腰背疼痛,无法活动。其家属赶紧将鲁大爷送至我院急诊救治,行CT检查显示: L2椎体压缩改变,腰椎退变。为求进一步诊治,遂由急诊以“L2椎体骨折”收住入院。
脊柱外科副主任张树军博士及团队为其进行了腰椎椎体球襄扩张脊柱后凸成形术,手术仅留2个0.5cm长皮肤切口,且术后第一天,鲁大爷就能下床行走,2天他就在家人的陪伴下顺利出院,回家静养。
杨梅酸甜好吃,但采摘有风险。那么采摘过程中该如何避免受伤?运动医学科康复治疗师应秋雯带您一起学习相关防护措施。
首先,采摘杨梅尽量选择晴天,同时选择合脚的防滑鞋。杨梅树枝看似粗壮,实则很脆,易折断,对于枝端的杨梅,尽量采取树下工具采摘或者使用“人”字梯辅助采摘(需有人固定梯脚);攀爬时应选择足够粗的树枝落脚;攀爬高枝时要做好安全措施,如身上系安全绳、树下铺安全气垫等。此外,采摘杨梅最好结伴而行,并携带好通讯设备,以备发生险情时第一时间获得救助。
其次,万一不幸从树上坠落,可在摔下的一瞬间改变体位,让双脚先着地,并且尽量屈膝屈髋,上半身屈肘,做卧倒姿态,把伤害降低。因为,此时力量多数集中在脚部,可减少对头部及脊柱的冲击,受伤多为四肢受伤,较少危及生命。
一旦发现有人摔伤,尤其是腰背受伤,千万不要随意搬动伤员,因为脊柱骨折后,骨髓神经容易受到波及,随意搬动极易造成二次伤害。应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求助,等待专业医务人员的救治。(运动医学科 应秋雯 宣传科)
胸椎管内肿瘤差点瘫痪,我院脊柱微创成功摘除
“医生,麻烦您看看我丈母娘的片子,外院医生说这个手术的瘫痪风险很大,我们不放心,知道无锡九院骨科实力强,所以想听听你们的建议。”近日,于先生带着大量影像资料、忧心忡忡地来到我院脊柱外科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张树军博士的门诊。
看诊中的脊柱外科副主任张树军博士
原来3年前,于先生的丈母娘宋女士就出现了双下肢麻木乏力,走路像踩棉花的感觉,起初并未引起重视,直到近期症状越来越重,双腿仿佛被枷锁捆着,已无法行走,这才意识到情况不妙,去医院就诊后得知是胸椎椎管里长了肿瘤,压迫到了脊髓。然而辗转多家医院皆被告知手术风险极高,令宋女士一家一度丧失信心。多方打听下,于先生怀揣着一丝希望来到了我院脊柱外科张树军博士的门诊寻求帮助,于是便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脊髓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控制着包括四肢和躯干的感觉与运动等,一旦受损后果不可估量。而胸椎肿瘤是脊柱外科手术风险极高的手术之一,因其操作空间狭小、术中极易损伤脊髓而出现下肢瘫痪症状,但对于已经出现瘫痪症状的宋女士来说,若不及时进行手术切除肿瘤,瘫痪症状只会逐步加重,甚至失去术后恢复的机会。
针对胸椎管内肿瘤的患者,目前医学界的主流手术方式是椎管切除减压+肿瘤摘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该手术需要做长约15cm的切口、剥离较多胸背部肌肉、在椎骨内植入螺钉维持稳定性,手术创伤大,且由于术中视野受限,发生脊髓损伤的概率高。张树军博士团队经过详尽的术前检查,结合其在脊柱微创技术(UBE技术)上的优势,最终决定采用UBE技术为患者实施手术,并在术前制订了周密的手术方案。该手术不但对主刀医生的操作水平要求极高,且考验着操作者追求卓越的细心和耐心,正是在此基础上,张树军博士团队成功将该患者直径1.5cm的肿瘤完整摘除,且背部仅留下两个2cm长的切口,更无需植入螺钉固定。
张树军博士在和团队总结交流时指出:“在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进程上,微创是趋势之一。我们要不断探索、开拓技术的边界,这是患者对我们的要求,是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更是时代赋予医者的使命。”(通讯员 庄胤 宣传科)
医护与患者齐心,攻克创面修复治疗“难点”
在我院创面修复科走廊上,一位70岁的老爷爷正站在工作人员照片墙前,一个个辨认着这里的医护人员。“这个是护士长,我认识,姓周。这个是小许,这个是小朱,这个是小谢”。
“爷爷,那我呢?您认识我不?”护士闵琳熠欢悦地问到。老爷爷笑着摇摇头:“你,我还不太认识。”“爷爷,我叫小闵,您多大年纪啦?”“我都70岁啦,孙女都和你差不多大了!”“爷爷,您最近精神可好多了,走路都神采飞扬的,跟刚住院时比变化可大了!”“是啊,这还得感谢你们的精心照顾,感谢薛明宇副院长的鼓励和支持,感谢卜凡玉主任带给我的信心和希望,你们这个科室真是好样的!”谁能想到这位精神奕奕的余爷爷其实已经闯过了几道生死线。
日常查房中的薛明宇副院长和卜凡玉副主任医师
余爷爷今年70岁,有冠心病、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疾病缠身,曾在其他医院行冠脉旁路移植手术(心脏搭桥手术),手术的顺利令其家人放下了心。谁知术后10天左右,余爷爷出现切口下段渗液,20cm切口不愈合,胸骨哆开,胸骨和钢板外露,渗液增多等危急情况。家人听闻无锡九院创面修复科技术精湛,便立即把爷爷转入我院,入院时被诊断为胸骨骨髓炎,这使得余爷爷对战胜疾病一度丧失信心,“我真的能恢复吗,这次能挺过去吗?”心灰意冷的爷爷渐渐对治疗产生了抵触心理。
刚入住创面修复科,余爷爷每次测血糖时都会问:“为什么一天要测七八次血糖?”尽管医护人员多次向其解释监测血糖的意义,但他还是固执地拒绝。护士长周荔倩了解到其治疗过程及心路历程后,经过多次与医生的沟通协调后,为其调整了方案,经过多科会诊后确定手术方案。随即,医护人员给予余爷爷系列术前科学指导注意事项:饮食建议、翻身拍背、捂住伤口咳嗽、锻炼肺功能、术前注意事项、术后回室等,并耐心鼓励、指导其第一次下床活动。
每一次开胸手术对余爷爷来说无疑是一次次的生死较量,对医护人员也是巨大挑战。因为胸骨骨髓炎发病率低,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手术位置的重要解剖部位毗邻,决定着手术的高难度。在卜凡玉副主任医师为其量身定制的骨水泥填塞法及创新性的深部减张缝合技巧下,手术一步步走向大家预期的结果。余爷爷术后的变化有目共睹,张大的切口慢慢缩小,一天比一天康健的身体令其信心大增,如今的他即将康复出院,也就出现了开头余爷爷想要记住这些如亲人般的九院创面修复科医护。(通讯员 许碧珍 宣传科)
9页/137篇
9
3
6
7
8
9
10
11
12
4
:
门诊预约电话:0510-88706699
急诊电话:0510-85881107(24小时)
医院总机:0510-85867999 85811599
体检中心:0510-85811605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梁溪路999号(小桃园)
本站内容仅供健康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ICP备案号:苏ICP备20044205号-1
苏公网安备 32021102001051号
网站云防护:骏安检测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抖音号
页面版权: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 无锡市骨科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